ads

2011年9月12日 星期一

Angor Wat (Cambodia)_Part 6

其實吳哥遺蹟裡面應該還有很多遺蹟等待著被發堀
只是因為即使發現了
如果沒有當初前人努力所記錄的圖片與描述
要一塊一塊的將遺蹟放在正確的位置上
實在是一個很困難的工程
因此各國對於此地的歷史遺蹟
都奉獻了他們對於此地的重視與維護
因此導遊也會介紹哪些遺蹟是由哪些國家所進行的修復工程
吳哥窟(小吳哥)--Angkor Wat
(時代:約12世紀早期 / 國王:Suryavarman II)
吳哥窟的「窟」是寺廟的意思,但當初法國人發現祂時,並不清楚這是寺廟,牠那荒涼又無比宏偉的景象,讓亨利‧穆奧(Henri Mouhot)聯想到這是一座巨大的古文明的墳場。(墳場,指的是過往偉大文明的廢墟)
可以想像當初穆奧「發現」吳哥窟時,是一種怎樣的心情?1858年,他接受巴黎地理學會的委託,到柬埔寨進行考察,並進入叢林採集樣本,在那時他早就已聽過一個浪漫的傳說,在柬埔寨的叢林深處隱藏著一個神祕的古國,它的建築無比華美連歐洲都有所不及,果真穆奧真的發現了,在叢林亂草中,找到了石階,以及石階後面那無比雄偉的吳哥窟。
在當時穆奧所看到的吳哥窟大體上和我們看到的吳哥窟相去不遠,經過考古學家的整修,我們不必再像穆奧要撥開草叢才能進去石階了。
這是一座坐東朝西的神廟建築,和吳哥神廟一般座西朝東的風格不同,非常特殊,之所以如此,可能是因為吳哥窟後方,有就是東面的方向,太靠近暹粒河,腹地太小,比較不利於從事大型的活動,以致改變了方位,這一改,吳哥窟變得無比宏偉,單是前面的護城河,寬達190公尺,1300公尺長的氣魄,真是氣象萬千,當你在馬路邊下車,登上當初穆奧走過的石階,會來到一片平台,平台上,可盡收吳哥窟的雄奇,那氣勢,天下第一。
吳哥窟供奉的主神是毘濕奴神(Vishnu),不同於吳哥大部分雕像頭部斷裂被盜的情況,此尊雕像頭部仍然完好,完整擁有毘濕奴神的特徵:八隻手臂,比較遺憾的是,原本毘濕奴神手中應該持有鐵盤(心靈與太陽的象徵)、金鎚(知識與秩序的維持)、海螺殼(宇宙由此而生)、水蓮花(宇宙的純潔與豐饒)等法器,但如今也不見了,當地人為毘濕奴神披上橘黃色袈衣,神像前香煙裊裊,具有莊嚴的氣氛。
在這裡,請相信,你根本沒時間細看每件雕刻,不如專心一致,尋找一位「露牙齒」的阿普沙拉仙女(Apsara)吧!這位因為攪動乳海化生的仙女,在吳哥的廟宇中四處可見,單單吳哥窟一處就有3000尊,加上其他古蹟,超過萬尊以上。但只有這尊阿普沙拉仙女露出牙齒,特殊而有趣,有人說他本是皇宮中的宮女,建寺時被國王看見,誇說美色第一,因此而露出笑容,工匠抓住機會,留下這個特殊的造型,但傳說多半不可信,但我想,工匠在雕刻那麼多的阿普沙拉仙女時,有時不免無聊,於是讓仙女露出牙齒,開自己一個小玩笑,卻讓數百年後的遊客,到此必定尋她芳蹤。
吳哥窟主殿是三層台基式的印度教神殿風格,登上第一層迴廊,便可見到吳哥浮雕藝術的極精之作,台基高出地面約3.5公尺,此時東西長約為215公尺,南北長約為187公尺,展開眼前的即是世上最長的「浮雕迴廊」,長度有800公尺,刻劃情節複雜、刀工細膩,為全世界之冠;
浮雕迴廊分為東、西、南、北四面,正門西面迴廊,往北方向,刻劃「羅摩衍那」的史詩故事;正門西面往南方向,刻劃「摩訶婆羅多」的史詩故事;
南面迴廊靠西向部份,刻劃蘇利耶拔摩二世的英雄事蹟,以及和巴戎寺相似的與占婆人交戰的場景;南面靠東向部份,刻劃天堂、人間與地獄的想像場景;
東面迴廊靠南向部份,刻劃「攪動乳海」的印度教神話傳說、毘濕奴戰勝阿修羅的故事;東面靠北向部份,刻劃毘濕奴神的勝利;
北面迴廊靠東向部份,刻劃克利希那(Krishna)與牧女相愛、勝利的場景,以及阿修羅的戰爭;北面靠悉部份,刻劃天神與阿修羅的戰爭;這麼長的迴廊,有神話、有傳說、有政治、有歷史,有戰爭,吳哥窟的建造者用藝術的形式,替代了文字的功能,讓吳哥人民可以更直接地閱覽屬於這個民族的傳說與歷史。
登上第二層平台,可見平台四角,分有四座石塔,第二層平台比第一層約高出7公尺,它的長度約是115公尺,寬度約為100公尺,迴廊內有各式各樣的佛像及其他神像雕刻,可惜大部份都斷了頭,破壞嚴重。
第三層平台,這裡又比第二層高出13公尺,平台呈正方形,長寬各為75公尺,台階極陡。攀登吳哥窟與登塔高寺不同,主要因為階梯太陡,階梯陡度為70度,加上吳哥窟所用石頭較為精緻,因此平滑度增高,摩擦度減少,較易腳滑,加上遊客多,磨損多,踏腳幾處,也多凹凸不平,難度又更高了。
[由於有著"觸摸仙女胸部可帶來好運的說法",因此會看到有些仙女胸部特別黑亮,被人們摸到黑亮了]
雖然吳哥窟第三層四面皆可下塔,但由於數年前,一對法國夫婦登上主塔,準備下塔時,婦人不小心失足摔落塔下,失去生命,他的先生為免後人重蹈覆轍,於是出錢修造便於上下階的階梯,希望不再重演悲劇,現在四面的出入口都已經封閉,只剩下後來所建造的階梯為唯一的出入口。
在大約接近傍晚時,太陽準備西沉,此時陽光散發溫暖的金黃色澤,遍灑在吳哥窟,整座吳哥窟披上金黃的外衣,讓人們為它冠上「金色吳哥」的美稱。
羅雷寺--Lolei
(時代:約9世紀晚期 / 國王:Yasovarman I)
羅雷寺,就是在遷都交接時刻所蓋的塔廟,它承繼了前此的建築與特色,但因遷都,羅雷寺可能也沒完成。
還原到一千年前吧!這裡是真臘王朝的首善之地,一個國王逐漸強大,將與占婆、暹羅分庭抗禮,為了讓百姓更富庶、軍隊更強壯。
有一天,它決定興建一做大水庫,將東南亞叢林豐沛的雨水儲集起來,水庫很大,挖出來的泥土就堆在今天的羅雷寺一帶,後來因陀羅拔摩一世過世,它宏偉的水利工程並沒有完成,徒留遺憾。
之後,因陀羅拔摩一世的兒子繼位,為了耶輸拔摩一世,他在水庫中央東西中軸線上堆起的土堆小島上,建了羅雷寺,因此,羅雷寺是「島廟」的形式,今天到羅雷寺時,還要走上幾級台階,說明當日島廟的大概高度。
之後耶輸拔摩一世下了重大的決定,遷都吳哥,放棄羅洛斯,此時,羅雷寺可能還沒完成吧?島廟的意義是為了紀念祖先,就如因陀羅拔摩一世紀念他的父母,耶輸拔摩一世也必然想到這點,將父親的概念延續下來,並且紀念自己的父親,這是繼承的意義。
(資料來源:吳哥窟 : 叢林裏的眾神之城 / 何修仁文.攝影)
(資料來源:吳哥深度旅遊聖經 / 賈克斯(Claude Jacques)著; 傅利曼(Michael Freeman)攝影; 邱春煌譯)
每天幾乎都會經過小吳哥的正門
但卻都沒進去過
直到真正踏進去的那一瞬間
真正的體會到小吳哥那壯闊雄偉的美
更感覺到人們的渺小
由於導遊說在下午參觀是最好的時機
其實日出也是能觀賞小吳哥的另一種美
只是由於時間有點早
加上逛古蹟爬上爬下也是很耗體力
所以我們也沒特別要求要去看日出
不過這次同行的團員都很不錯
讓這趟旅程更加順暢
To be continued...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