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s

2013年7月27日 星期六

澳門風雲 4

大三巴牌坊
大三巴牌坊是位於聖保祿山的天主之母教堂(A lgreja da Madre de Deus)前壁
與大炮台及兩者之間的前聖保祿學院為一整體
而「三巴」這個名字是來自於「聖保祿」的葡萄牙文(Sao Paulo)
而「大」是指最大的教堂,故「大三巴」是指「最大的教堂」
聖堂創建於1580年,在1595年和1601年先後兩次失火焚毀
教堂第三次修建由義大利籍耶穌會會士斯皮諾拉神父設計
並於1602年奠基,1635年建成,歷時33年,是當時遠東最大的天主教石建教堂
1762年,葡萄牙政府下令沒收耶穌會財產,天主之母教堂先後被改作軍官宿舍、兵營
1835年1月,教堂起火,最後剩下教堂的前壁
由於教堂前壁形似中國的傳統牌坊,故本地人便稱之為「大三巴牌坊」
1990年代初,政府曾對聖保祿教堂的遺址進行考古調查及修復工作
並發現了當時教堂背後的建築遺址及埋葬教士的墓地
及後在1996年,政府在該遺址建成了天主教藝術博物館與墓室
展出不少澳門教會的珍貴文物
同時,也在大三巴牌坊的背部安裝了鐵架樓梯,以供遊人參觀
可是樓梯的鐵架插了在牌坊的結構之內,此舉引來一些文物專家的不滿
在回歸前的澳葡政府已欲將牌坊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
但由於政治及技術因素而未能成功
2005年,中國政府成功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大三巴牌坊成為澳門歷史城區的一部份
大三巴牌坊高27公尺、闊23.5公尺、石壁厚2.7公尺
建築屬於矯飾主義風格,且糅合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與東方建築風格
前壁用麻石砌成。上下5層,左右共自第3層起可分9格
前壁右側有一石旗桿夾(左邊與之成對的一副已不存)
下有68層階級,與教堂位置並不一致
因其興建時朝教堂正面前壁右側已建成聖保祿修院,所以必須歪曲遷就
第一層:最上層為一個三角形山花,上有銅鴿象徵聖神,左右有日月星辰
頂部有一十字架。
第二層:正中為小耶穌,圍以釘死其之刑具,往外由4枝混合式壁柱組成
柱間以天使淺浮雕點綴,柱兩邊有弧形山牆
第三層:中央為聖母蒙召升天,天使奏樂歡慶
周圍飾以牡丹和菊花,象徵來自中國和日本的基督徒技師
此一層中央共有6枝混合式壁柱,兩側以方尖柱代替壁柱
各柱間均以淺浮雕裝飾,左邊是智慧之樹及一隻七頭龍
其上有一聖母,側有中文「聖母踏龍頭」字樣
而右邊對稱位置上則是生命之泉及一隻西式帆船,上有海星聖母
在柱組外邊是一頂呈弧狀之扶壁,右邊是一骷髏及中文字「念死者無為罪」
左邊則是一魔鬼浮雕,中文則是「鬼是誘人為惡」
此層最外側兩塊牆身是由兩條帶有圓頂之方尖柱
左面牆身再現鴿子,下有一開啟的門
而右面為被箭所穿之王冠,下方門閉鎖
意即信仰而非權勢才是天國之道
而牆側則設有中國舞獅造型的開大口之獅子;作滴水之用
第四層:由10支科林斯柱式及3個窗口組成
窗楣上有均有七朵玫瑰花浮雕裝飾
中間窗口側兩柱間以棕櫚樹裝飾
側窗洞兩邊柱間對稱設有壁龕,供奉4位銅製耶穌會聖人
這些銅像是澳門早年製炮工廠的出品
第五層:牌坊最下層有3個入口並有10枝愛奧尼柱式支撐及裝飾牆面
正門兩側各3枝,而側門一邊各2枝
正門上寫有拉丁語「MATER DEI」(意思為天主之母)
側門門楣上有耶穌會會徽「IHS」的浮雕圖案。
大砲台
澳門大炮台建於明神宗年間(公元1617年)
原為耶穌會大三巴教堂(即大三巴牌坊的前身)的祭天台
保護耶穌會在澳門的產業,後被澳葡政府轉為軍事防禦設施的大炮台城堡
大炮台的建築歷時10年,1626年才完成
大炮台與媽閣炮台和東望洋炮台組成一道堅固的外圍軍事防線,以防範海盜之用
從1623年至1740年間,曾為城防司令和澳門總督官邸
此軍事禁區在1966年解禁,向公眾開放為旅遊景區
大炮台曾改建為澳門氣象局,後澳門氣象局於1996年遷至?仔
大炮台曾分別於1992年、1993年及1996年進行修葺工程
1998年,大炮台的中央建成澳門博物館
大三巴哪吒廟
創建於1888年,改建於清光緒廿七年(1901年)
政府也於1995年及2000年曾經維修此廟
即是清洗及修補廟頂、粉飾牆壁及裝飾物,更換部分朽壞木構件
建廟前,澳門瘟疫流行,死人無數,該區坊眾以本區並無神廟壓邪
乃與柿山坊眾商議,擬請柿山之哪吒神來大三巴
建廟奉祀,但遭反對,屢洽不果,於是自行建廟
舊城牆遺址
舊城牆乃澳門被葡萄牙佔據時期興建,最早可追溯至1569年(即明朝隆慶三年)
由於明政府一直不允許葡萄牙人私築城牆,故城牆歷來曾數次被拆毀
但因要抵禦荷蘭的入侵,故澳葡政府在1632年以此為藉口
不理會明政府的反對,復建了澳門北部城牆及炮台
昔日葡萄牙人在澳門半島的北部、東部及南部均築有城牆
並於要塞位置建築了炮台,使澳門地區成為嚴密防範的城堡
而現存的舊城牆遺址部分,正是1632年所復建之一部分
聖安多尼教堂
聖安多尼成為了「婚姻主保」
很多澳門人及葡國人也因而選擇在聖安多尼堂舉行婚禮
由於外國婚禮多數以鮮花裝飾,故聖堂時常出現一片花海
因此華人亦稱之為「花王堂」
聖安多尼教堂初建於1560年,原是用茅草和竹棚搭建而成的
直至1638年,方改以石頭重新興建
其後在1810年和1874年進行過兩次重修
1930年才形成今日的外觀和規模
另外
教堂亦供奉了曾於澳門學習神學的韓國第一位聖人聖金大建(St. Andrew Kim)
教堂雖屢遭火劫。1874年9月22日甲戌風災,聖堂被雷電擊中起火
但其火光卻引導了海上的居民上岸
故教堂每年都會慶祝「天災節」,以紀念這事跡
來到這裡最有名的就是大三巴牌坊
雖然只剩下教堂的前壁
但他特殊的建築
還是掩飾不了此建築的氣勢
登上旁邊的大砲台
俯瞰著澳門
搭配著濃霧
恰似一座迷霧之城
好像來到這裡的人
都會陷入五里迷霧中
錢也不知不覺的隨著迷霧消散掉
不過撇開賭場來說
這裡的古蹟也是呈現著當地的風情
搭車的一路上也看到其他不同風格的教堂
雖然這次的過境之旅很短
整個歷史城區其實沒有逛完
但也讓我對於澳門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希望下次還有機會可以將歷史城區的下半部補齊
To be continued...

2013年7月20日 星期六

澳門風雲 3

民政總署大樓
民政總署大樓始建於1584年,因《澳門紀略》之繪圖
令人以為其前身議事亭原為一座以磚石並且帶有圍牆的中式庭園
是明朝宣讀政府命令以及作為中、葡官員會面的場所
1784年,葡萄牙人購買了該大樓的地皮外,並修建為一座兩層樓高的巴洛克式大樓
成為當時葡萄牙人在澳門實行自治及辦公的議事公局大樓
1876年,大樓因日久失修以及受到颱風破壞而進行重修
重修後的大樓加入了新古典主義的建築特色
及後數十年也繼續受到颱風的天然災害破壞外,也受到白蟻的侵蝕影響
1940年進行大修後的大樓及其外牆-是為現今的大樓面貌
民政總署大樓除了作為市政機構辦公大樓外
也曾作為博物館、郵電機構、衛生機構、法院及監獄等用途,但都一一被遷出大樓
1966年發生一二三事件當日,示威群眾進入市政廳大樓並進行破壞
警方隨後出動防暴車在大樓前掃射水喉驅趕衝擊建築物的群眾
1999年12月20日凌晨
大樓由原稱澳門市政廳大樓
被易名為臨時澳門市政局大樓
而大樓門面上澳門市政廳市盾盾徽
以及徽號下寫著葡萄牙語「Leal Senado(意謂忠誠的議會)」
以及門楣上寫有「市政廳」的中文字樣被新成立的澳門特區政府
把一幅印有臨時澳門市政局局徽的籃色大布遮蓋大樓大部分樓面
山牆及後被換上澳門特區區徽後
區徽與山牆的大小比例亦與原來的市政廳徽號面積對比頗大
2001年7月13日,臨時澳門市政局大樓被列入為澳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名單之內
2002年1月1日零時
澳門特區政府撤銷臨時澳門市政局及臨時海島市政局而設立民政總署
同時,大樓的門匾也改為「民政總署」,大樓被易名為「民政總署大樓」
民政總署大樓於2005年7月15日
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澳門歷史城區歷史建築群之一
議事亭前地
議事亭前地俗稱「噴水池」
是澳門的一個廣場,位居澳門半島中區,面積3,700平方米,是澳門四大廣場之一
2005年作為澳門歷史城區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
議事亭前地北連板樟堂前地,南臨新馬路
南闊北窄,呈狹長的三角形,為熱鬧的商業及文化活動區
因位處明朝起中國官員以至葡萄牙人議事機構
──澳門議事會(即今民政總署大樓)前,故而得名
議事亭前地為處澳門中心區域,歷來上任的澳門總督
必在此舉行儀式,檢閱駐澳門的海陸軍隊
1940年,曾豎立一個攻打前山炮台和殺害清朝將士之葡萄牙軍官美士基打銅像
文革期間被華人群眾拉倒,原地則被改建一噴水池至今,俗稱因此而成
議事亭前地周圍一帶的建築物極富有歐洲特色
不少已被評為紀念物及具建築藝術價值的建築物
列入受文物保護之建築物,其門面都不許改動,只可以改動室內架構
九十年代初,澳葡政府更重金聘請葡萄牙的技師
以黑白相間之葡國石舖砌前地及相連街道地面
使之成為帶葡萄牙城市風格的行人專用區,現除了遊客必到之處外
議事亭前地仍是澳門社區活動的熱門地點,50、60年代也有香港粵語電影以此地取景
仁慈堂大樓
於1569年,天主教澳門教區的首任主教賈耐勞 (D. Belchior Carneiro) 於1569年創立澳門仁慈堂
負責慈善救濟的工作。仁慈堂大樓建於18世紀中葉,建築物於19世紀後期加建拱廊
其工程於1905年完工而成為富有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的歐陸式建築物
昔日的仁慈堂又被稱為支糧廟,據《澳門記略校注》一書所記載
因昔日仁慈堂屬下的老人院及醫院等慈善機構的職員都會到該處支取薪水
聖母聖誕主教座堂(大堂)
主教座堂歷史悠久。始建於1576年以前,本為一幢小型木造的建築
經過多年的風雨剝蝕,殘破不堪
1849年,天主教集眾捐款,重新改建,今日的外型規模,乃奠於此
1850年2月14日,由天主教澳門教區主教馬達主持初祀典禮
1874年的甲戌風災,大堂頂部的原有的兩個拱頂被颱風所毀
一直沒有修復而形成今天的平頂設計
1937年,主教座堂再次改建為三合土建築
耗資十萬零九千元,成為今日壯麗堂皇的外觀
盧家大屋
盧家大屋又稱金玉堂,位於大堂巷七號
於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落成
是澳門二十世紀初商人盧華紹(盧九)住宅
(其私家花園盧廉若公園為澳門名勝之一)
現為「澳門歷史城區」的一部份
現由文化局管理修復,部份已對外開放
內有兩個取光的內庭,依風水原理,主入口有阻擋煞氣的屏風
主立面入口部分內凹,為中式典型形式
而窗的設計,受西方建築風格的影響
盧家大屋高兩層,以厚青磚建造
佈局仿廣州西關大屋,是晚清時期粵中民居溫婉纖細建築風格的典型
大屋分為三開間三進上下兩層的格局,三進即分有門廳、茶廳(轎聽)及正廳
以屏風相隔,屋內佈置著多個天井,便於通風和採光
內部融合中西方裝飾材料和手法
既有粵中地區常見的磚雕、灰塑、橫披、掛落、蠔殼窗
又有西式的假天花、滿州窗、鑄鐵欄桿
兩種特色裝飾共冶一爐,饒有趣味
正立面窗戶全為葡式百葉窗,其中以上方左右兩扇最為精美
窗扇以金屬包角,百葉窗上加半圓形彩色玻璃窗,玻璃窗上是灰塑裝飾
大宅反映了澳門特有的中西建築風格合璧的民居特點
根據文物保護法例83/92/M
1992年被澳門政府評為「具建築藝術價值之建築物」成為受保護建築
玫瑰聖母堂
1587年,由西班牙聖多明我會所建,奉玫瑰聖母(Our Lady of the Rosary)為主保
次年由該會的葡萄牙教士所接管。由於起初只由木板搭建,故被華人稱為「板樟堂」
直至17世紀方改為磚石的結構。1874年曾因火災而焚毀,當年重建後則成現在的規模
1929年起
天主教澳門教區主教批准把花地瑪聖母像供奉在玫瑰堂中,讓信徒敬奉
每年的5月13日前,玫瑰堂會舉行九日敬禮
13日當天下午,更會舉行盛大的聖像巡遊
是本澳所餘不多的天主教節日活動,極具特色
巡遊於下午六時開始,先在玫瑰堂內舉行奉獻典禮、聖體降福及葡語彌撒
隨後將花地瑪聖母聖像移入一座轎內
由身穿白衣、頭戴白紗的聖母元後團女團員抬著
以玫瑰聖母堂為起點,抬聖母像遊行,沿途誦念玫瑰經,歌唱聖詩
經南灣及西灣往西望洋山海涯聖母小堂前地
?得留意的是,遊行隊伍的尾端會跟著三個牧童打扮的小孩
以紀念當年花地瑪聖母向三牧童顯靈的奇蹟
這條路線是現存聖像出巡活動中最長的,因此當到達主教山時
已是黃昏日落時份,巡遊隊伍手持蠟燭遊行於山上,宛似一條火龍
場面既壯觀又肅穆,充滿了宗教氣氛
當天為了辦理加簽
因此到了新葡京酒店附近
想說也來看看澳門這把所謂化解永利澳門財氣的火炬建築
不過不巧的是當天遇到下雨
看來遇水則發的功用沒在當天發生阿
反而遇水則衰
為了想離開新葡京酒店
在附近周圍的街口居然都攔不到計程車
而計程車好像大家約定好似的
都不會停
一定要乖乖的大排長龍的招攬計程車
加上當天走的有點累
腳底又像淹水般的難受
心裡吶喊著溫暖的床阿!
就在此時,剛好發現一台往新濠天地的接駁車
雖然看起來好像是給旁邊的旅館使用的
不過好險此接駁車不會確認是否為旅館客人的情況下
就趕緊搭此順風車離開了新葡京酒店
也讓我見識到新葡京酒店的鬼打牆了
To be continued...

2013年7月13日 星期六

澳門風雲 2

博彩業是澳門的主導產業,對澳門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2002年3月31日
澳門特別行政區結束了澳門旅遊娛樂有限公司長達四十年的博彩專營權
賭牌一分為三(澳博、永利和銀河三傢獲發牌照)
之後每一張賭牌又拆分為正副賭牌,六家如下:
(1)澳門博彩股份有限公司(SJM,簡稱澳博),1張正牌
(2)美高梅金殿超濠股份有限公司(MGA Grand,簡稱美高梅超濠)
1張副牌,由澳博轉批給
(3)永利度假村(澳門)股份有限公司(Wynn Resort Macao,簡稱永利),1張正牌
(4)新濠博亞博彩(澳門)股份有限公司(PBL-Melco,簡稱新濠博亞)
1張副牌,由永利轉批給
(5)銀河娛樂場股份有限公司(Galaxy,簡稱銀河),1張正牌
(6)威尼斯人澳門股份有限公司(Venetian,簡稱威尼斯人)
1張副牌,由銀河轉批給
由此,澳門博彩業歷史進入了“六雄爭霸”的時代
賭權開放以來,經過短短4年的時間
2006年,澳門博彩業毛收入一舉超過拉斯維加斯,成為世界第一的賭城
2010年底,澳門地區國民生產總值為2173.2億澳門元
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49745美元(即398071澳門元)
是同期香港地區人均國民生產總值31815美元(即247332港元)的1.56倍
不少人認為博彩業對於社會是百害而無一利
由賭場利益引致高罪案率對於澳門政府而言,是必須面對的大問題之一
在澳門的博彩業開始發展的同時
衍生出「沓(音踏)碼」行業,並由不同的三合會組織營運
「沓碼」是黑社會參與澳門博彩業的其中一種形式
擔任沓碼的人會向顧客出售「泥碼」──一種不能在賭場換取現金
只能向與三合會有聯系的「沓碼仔」進行交易的籌碼
沓碼制度也是賭場治安敗壞的原因之一
1995年至主權移交前,黑社會參與澳門博彩業的行徑對社會帶來嚴重衝擊
據當時坊間與香港雜誌稱主要原因是來自香港之
黑社會十四K等與澳門本地之黑社會之間為爭奪澳門各賭廳龐大利益並各不相讓所致
1995年開始香港黑社會頭目尹國駒(綽號「崩牙駒」)高調回澳門並自我宣傳
當時他商人身份自居,例如成立以慈善為名義之國力集團
高調在香港傳媒前炫耀奢華生活,在其集團主辦的劉德華慈善演唱會上即興上台歌聲高歌
接受美國《時代》雜誌與《新聞周刊》訪問並公開承認自己為江湖人物
意氣一時無兩,終引發澳門幫派聯合與其鬥爭
在1997-1998年競爭白熱化之時,少至在賭場外散落大批子彈
嚴重至發生多宗在市中心以摩托車代步之殺手對私家車甚至巴士向目標人物以手槍連槍擊斃
還有涉及記者(1998年9月連勝馬路連環爆炸事件)
甚至平民受傷的炸彈爆炸案焚燒小型摩托車(綿羊仔)
涉及禁錮賭客等事件更不計其數
當時市民不敢夜遊,夜晚街上異常冷清,有市民自購避彈衣傍身
亦因這些負面新聞被國際媒體廣泛報導,引致澳門其他行業環境更為惡劣
1998年任達華主演之《濠江風雲》就是尹國駒自資投資的自傳式電影
1997年5月4日下午5時10分左右
尹國駒手下石永祥與兩手下駕車至南灣街
近八角亭交通燈處時遭駕綿羊仔鎗手以兩鎗九彈近距離擊斃
同月博彩監察司司長布里路遭槍手伏擊,臉部中槍卻僥倖不死
並引起中國領導人注意,澳門司警決定整肅黑幫分子
1998年5月1日,時任司法警察司司長白德安在松山健康徑跑步時
其座駕在附近被炸,當天晚上尹國駒即在葡京酒店內被司警拘捕1999年4月27日出庭審訊
並力邀不少公務人員和布里路出庭指證
1999年11月23日下午法官宣判尹國駒參與
黑社會、放高利貸、洗黑錢、擁有軍火、非法賭博等罪名成立,入獄15年
期間曾上訴但被駁回,尹入獄時已年逾花甲
其後一兩年亦有後續的搜查行動,有消息指其黨羽已轉戰至上海地下賭場
治安情況在回歸後雖已有改善,然涉及賭客與沓碼的問題依然沒有被根除
現在賭客因為不能還清高利貨而被禁錮的事情時有發生
而澳門的三合會組織伴隨著興旺的賭業發展得非常強大
以致於人們有牽涉至其中的困難時,多傾向直接向組織談判或解決
而不會尋求警察協助。有傳言指澳門政府為壓制黑社會氣焰
默許內地公安在澳門以司警名義執法,並把疑人押回內地調查。
在2006年1月18日公佈的數字顯示:與博彩相關罪案上升最明顯
由2003年的414宗,2004年上升至823宗(有近半倍升幅)
2005年錄得1093宗(近半倍升幅)。高利貨案件也有上升趨勢
另包括綁架、勒索及禁錮等嚴重暴力犯罪案件在過去兩年呈下降趨勢
但這只是司法警察局接到接報的統計數字,沒有報案而暗中解決或其他的更不計其數
就業情況亦是政府必須面對的社會問題
由於博彩業需要大量人力資源,故各賭場對人力需求甚殷
澳門財政司司長譚伯源表示不會引入外勞庄荷,以保持本地人的就業機會
不過普遍市民均認為,這項政策並未能維持本地人員的就業機會
統計暨普查局公佈今年第二季博彩業人力資源需求調查結果
(調查範圍不包括博彩中介人及博彩中介人合作人)至2007年第二季
就業人口主要集中在文娛博彩及其他服務業(23.0%)
、批發及零售業(12.8%)、建築業(12.3%)和酒店及飲食業(11.0%)
這個反映澳門在博彩業行業的影響下,許多人都熱衷於投身博彩業
人力市場亦出現漸失去平衡的情況
另根據最新一期(2007年7月至9月)就業調查結果顯示澳門總勞動人口估計為31.75萬人
就業人口達30.77萬人,外勞人數達79,753人,反映出外勞佔的比重大
政府政策未必能如實確保本地人員的就業機會
不過澳門的博彩業亦是澳門經濟的一個不穩定因素
因為博彩業並不能促進城市技術發展或生產力增長
澳門博彩業的發展仍依賴於亞洲週邊經濟體的繁榮
特別是中國大陸和東南亞等國
這算是我第一次踏進賭場
由於賭場內禁止拍照
所以沒賭場裡面的照片囉!
本人不是好賭客
所以帶著小賭怡情的心情來玩玩
雖然底不夠大無法上賭桌
但也在吃角子老虎機耗了很長的時間
過往,只要牽扯到賭博的利益就很難不想到黑社會的介入
崩牙駒,一位當時叱吒澳門的風雲人物
在去年2012年12月1日出獄
澳門也因為他的出獄也鬧的沸沸揚揚
而臺灣近期馬祖博彩業的過關
也是民眾討論的重點之一
雖然不知道往後的發展會如何?
但澳門的博彩發展過程可當做馬祖開發的借鏡之一
To be continued...

2013年7月12日 星期五

澳門風雲 1

1970年代共四次派出考古工作隊
在路環黑沙公園等地發現了不少石器
時間約為新石器時代至西周時期
並將澳門出土的彩陶與內陸地區所出土的文物比較
更顯示與鄰近地區的文物屬相同的文化系統,源自香山文化
1995年,香港中文大學和澳門大學師生在路環所挖掘出的完整工作坊
推斷在前4000年已經有人在澳門居住
[第一次看到有人背雨傘騎重機的]
澳門古稱濠鏡澳,與香山縣的歷史關係極其密切
在春秋戰國時期,香山已屬百粵海嶼之地
至秦始皇統一中國時,澳門就正式納入中國版圖,屬南海郡地的番禺縣
420年(晉朝元熙二年),澳門屬新會郡封樂縣地
590年(隋朝開皇十年),廢新會郡改屬寶安縣地
757年(唐朝至德二年),廢寶安縣,改為東莞縣轄
自南宋開始,澳門屬廣東省香山縣
據史料記載,宋末名將張世傑與軍隊曾在此一帶駐紮
早期在澳門定居的人主要倚靠捕魚與務農種植為生
在此形成小村落,由於長期在大海中飄泊
十分渴望有神明保佑,因此媽祖信仰便進入澳門
[搭車到珠江拱北口入澳門]
15世紀和16世紀是地理大發現時期,葡萄牙的黃金年代
葡萄牙人欲在中國建立一個殖民據點,以「佛朗機」(Frank)之名
經過多次對中國的調查,選定了屯門,並在1517年入侵屯門
佔領了一段時間後於屯門海戰戰敗,被中國取回
葡萄牙人慾在漳州建立據點失敗而回,轉回廣東珠江口外活動,後來退至澳門
葡萄牙人正式在澳門定居的時間,古書說法不一
大約是在1553年左右,以船遇風暴,貨物被水浸濕為由要求濠鏡借地晾曬貨物
官員一口答應,自此便賴著不走
當時葡萄牙人與受賄的中國官員汪柏簽定密約
把佛朗機改稱為葡都麗加,以混淆人民視聽
這密約是口頭協議,不是書面條約
1554年明政批准汪柏的請求,允許葡萄牙人在廣東沿海進行貿易
條件是每年須向明政府進貢。當時葡萄牙人已開始在澳門進行貿易和修建洋房居住
當時明朝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所以傳教士未能獲准進入中國傳教前,都停留在澳門
1583年,利瑪竇與羅明堅神父獲准入居廣東活動
同年亦成立了澳門議事會進行葡萄牙社區的自治管理
明政府早期對葡萄牙人嚴格管治
葡萄牙人不能買賣土地、每年需繳付500兩白銀予明政府及其後的清政府為地租
房屋修建須經過明政府批准,甚至摧毀葡萄牙人自行修建的城牆
限定只能居住在澳門南方,由果亞親王管轄
1601年,荷蘭欲取澳門為遠東根據地,艦隊進攻澳門但失敗,後改為佔領台灣
到1616年,葡萄牙任命卡洛告為澳門總督,但並沒有到任
直至1623年,葡萄牙任命馬士加路也為另一任澳督,並正式到澳門到任就職
由於最初只負責澳門防務,因此其官邸設於大炮台
1640年當葡萄牙擺脫西班牙統治後,因澳門未曾投降於西班牙
於是獲授「天主聖名之城」(Cidade do Nome de Deus)稱號,又稱「英雄城」
[很精采的水舞表演]
清政府沿用明制,繼續行使在澳門的主權和治權
1685年成立粵海關,執行在澳門的關稅主權
1743年發生澳門葡萄牙人殺害中國商人事件
1748年又有另一名中國人遇害
事後制定了12條治澳法令
要求葡方嚴格遵守1783年4月4日葡萄牙海事暨海外部部長
以葡萄牙女王名義發佈《王室制誥》後
議事會逐漸失去其大部分權力而作為葡萄牙國家代表的澳門總督的權力則不斷擴充膨脹
1802年英國同樣欲取得澳門為根據地,派艦隊進攻,但亦失敗,改為向香港打主意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之後,英國戰船駛至澳門關閘
強行登陸,香山的清朝駐軍曾作勉強抵抗
1842年清政府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完全暴露清政府弱點
葡萄牙派代表與清朝欽差大臣愛新覺羅耆英談判,要求豁免地租銀
可享有條約中五口通商權利,葡萄牙軍隊可以駐防澳門半島
可是到最後除了五口通商外,其它要求一一被拒,繼續維護中國在澳門的主權
1845年11月20日,葡萄牙女王瑪麗亞二世單方面宣佈澳門為自由港
除容許外國商船停泊進行貿易活動外,更拒絕向清朝政府繳付地租銀
1846年4月澳督亞馬留上任後,隨即推行一系列殖民統治政策
1846年5月,亞馬留宣佈對澳門華籍居民徵收地租、人頭稅和不動產稅
把衹對葡萄牙居民實行的統治權,擴大到華籍居民
又下令所有停泊在澳門的中國船隻都對向理船廳登記交稅
其後從1849年開始,亞馬留更停止向清政府繳付地租銀
並限令中國海關撤出澳門,又派兵入侵望廈村,強迫村民搬遷祖宗墳墓
服從的付洋銀,不服從的挖掘後把骸骨投入海中
亞馬留在澳門的所作所為激起人民反抗,沈志亮等7人殺死亞馬留
葡方為報復,率兵入侵望廈村。1851年,葡萄牙佔領?仔
1864年,葡萄牙再佔領路環。1883年,葡萄牙再佔領望廈、青洲
1887年,清政府與葡萄牙先後簽訂《中葡會議草約》和《中葡和好通商條約》
條約列明中國允許葡萄牙「永居、管理澳門」
但未經中國同意葡萄牙永不得將澳門讓與他國
[歷史城區旁的小巷裡招牌林立,也在此品嚐了一碗牛雜,還不錯吃]
1922年發生了捷成事件,暴露了殖民統治者的真面目
宣佈軍隊可任意開槍、捕人和強迫店舖供應貨物
宣佈68個工會為非法團體,使當時澳門人口由不足十萬人一度減少至只有兩萬餘人
雖然隨後幾年大部份居民逐漸回流澳門,但澳門工運仍然受滯達20年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大量中國內地難民湧入,各界紛紛發起救濟行動
青年人返回內地參與抗日戰事。澳門政府初期對民間抗日運動採取較寬容態度
其後日本軍將領在澳門設置情報機關並縱容漢奸囤積物資,欺壓百姓
1939年,基於日本國在葡萄牙設有機關收集歐洲情報
以及當時已有一百多萬日本人移居巴西
葡萄牙政府與日本當局於澳門簽訂協議
日本軍不入侵澳門(當時同為葡萄牙屬地的東帝汶卻遭日軍佔領)
與此同時,澳門政府審查新聞紙內容,刪改對日本軍不利的消息
亦不能使用「日寇」等蔑稱
及至香港淪陷,不少香港居民逃到澳門,人口從十五萬急增至約五十萬
日軍封鎖對中國海路運輸,同時大量套購糧食
導致澳門物資短缺,米價漲至每擔(60千克)800元,路有餓殍
後得鏡湖醫院和同善堂賑濟居民,饑荒才稍為紓緩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澳門成為華南唯一中立港口和日本保護地
金銀投機活躍,大官富商赴澳門賭博、享樂,帶來短暫旺盛經濟
1961年,葡萄牙海外部確定澳門為旅遊區,特准設賭
認為此舉對澳門經濟的發展能起促進作用
同年澳葡政府頒布《承投賭博娛樂章程》,由此將澳門博彩業合法化
此發展時間,澳葡政府亦未與澳門華人改善關係
華人社群與葡人社群的張力不斷提升,形成導火線
終於在1966年12月3日發生重要的一二三事件
交通方面,在1974年澳門首條陸路連接建設──澳氹大橋落成啟用
將氹仔島與澳門半島連繫起來
1974年4月25日,葡萄牙國內的極右政權被推翻
新政府承認澳門不是殖民地,是中國的領土
1975年12月31日,葡萄牙將最後一批駐澳門軍隊撤離澳門
1979年2月8日,葡萄牙更進一步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
中葡雙方共同肯定澳門是中國領土,葡方更定義澳門為「葡萄牙管治的中國領土」
至於歸還時間與細節將在適當時間由兩國政府以談判解決
1984年11月,中國派出國家主席李先念訪問葡萄牙
與葡萄牙總統埃亞內斯會面交換對澳門問題的意見
1985年5月葡萄牙總統訪問中國,與當時中國的領導人鄧小平會晤
同表友好地解決澳門問題
1986年5月20日,中國與葡萄牙政府正式發佈新聞公報
宣佈6月30日在北京展開澳門問題的談判,解決澳門問題
[想上個廁所,忽然間進到了當地的溜冰場]
1987年4月13日,中葡兩國政府正式簽署《中葡聯合聲明》
1987年,中葡兩國各在各自政府內取得《中葡聯合聲明》的批准
中葡兩國政府終於在1988年1月15日互換批准書,《中葡聯合聲明》正式生效
在此過渡期間,澳葡政府實行公務員本地化,並宣佈把中文成為官方語言
1989年1月初,澳葡政府宣佈在10和11日為18歲以下的無證青少年進行身份識別登記
1月13日由治安警察廳派員到各校為曾於1986年和1988年接受調查的無證學生登記
龍的行動正式展開。1996年7月22日
澳門身份證明司為所有持臨時逗留證者發出澳門永久性居民身份證
龍的行動至此暫告一段落
直至1999年12月19日下午,第127任澳督韋奇立於澳門總督府進行降旗儀式
這為整件主權移交儀式拉開了序幕
到子夜12時前,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與葡萄牙總統桑帕約
分別代表雙方政府主持主權移交儀式
在2500位中外來賓的見證下,葡萄牙的國旗及葡萄牙殖民時期的澳門旗幟緩緩降下
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區旗在子夜12時整徐徐上升
主權移交儀式順利完成
1999年12月20日到午夜一時半
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成立暨宣誓儀式在中國國務院總理朱鎔基的監誓下進行
首任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何厚鏵與新政府成員一同宣誓效忠澳門政府及中央政府
自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立之後,澳門經濟強勢增長
由於賭權的開放,各行各業都受惠於博彩旅遊業
帶動建築業、服務性行業、餐飲業和保險業也有增長
另外,中國政府於2003年實施的港澳個人遊
內地與港澳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
安排政策和2005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澳門歷史城區等事件
都對澳門持續發展帶來積極影響
[雖然有名的蛋塔不只這一間,但在順路的情況下,就嘗試了安德魯蛋塔,冰起來後會更不錯吃喔!]
利用出差結束的機會
順道到澳門遊了兩天
由於博彩業的發展
開闢了很多條往娛樂城的公車
這些公車都是免費的
也成為自由行在交通方面可利用的一種方式
由於出發前已訂不到水舞間的票
所以只能到現場排看看是否還有票可以買
幸運的,票還沒賣完
但剩下的票卻是在濺水區
為了一賭水舞間的風采
所以不管結果如何,還是買票進場了
最後,身體雖然濕了
但還好不是很嚴重
很值得觀賞
這也是我第一次觀賞這類型的表演
可能人家說遇水則發
也為後續的行程埋下了伏筆
到底會不會順利的發呢?
To be continued...

2013年7月7日 星期日

臺北行天宮

行天宮簡介
行天宮位於台北市中山區民權東路和松江路口
又稱恩主公廟、恩主公或恩主宮
行天宮主祀關公,是一座台灣傳統民間信仰廟宇
除了台北本宮外,在西元1956年
黃欉分別在北投 (平埔族嗄嘮別舊址)、三峽兩地整建主祀關公的寺廟
即為行天宮分宮、併稱「行天三宮」
行天宮發展至今,除了是當地重要的民間信仰外
也是全台各地信徒的景仰所在,行天宮已成為台灣重要的民間信仰中心
歷史發展
行天宮的歷史發展可追溯至大約在西元1949年
位於新北市樹林鎮的煤礦商人黃欉(行天宮敬稱「玄空師父」)
在台北市九台街(林森北路民權東路口附近)建立了關帝廟行天宮(原為慶善堂)
至1960年代初開始有了將原本的關帝廟行天宮擴建的計畫
但在政府推動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時,此地改劃為國民中學預定用地
歷經交涉後,台北市政府以瑠公圳末梢支流、沼澤的公有地交換
黃欉便請擁有豐富建廟經驗的廖石成設計、施工,終於在1968年行天宮順利落成
1949年黃欉在三峽建立關帝廟行修宮,但由於香客日益龐大
因此不得不將廟舍牽至今日北投行天宮所在地
三殿式的大廟格局讓北投行天宮更為氣派
1962年黃欉自建白雞行修宮,至1965年落成
形成台北行天宮、北投行天宮和白雞行修宮行天三宮的系統
宗教特色
行天宮供祀五恩主,正殿主祀關公(關聖帝君)
佛教稱迦藍菩薩、道教稱協天大帝
另外還有呂洞賓(孚佑帝君、呂恩主)、張單(灶神、張恩主)、王善(王恩主)和岳飛(岳恩主)
行天宮大殿左右側殿旁祀關雲長義子關平和麾下大將周倉
以及道教三清、佛祖、孔子和三教其他神明
台北行天宮的民俗習慣和其他廟宇有些許不同
例如不燒金紙、不拜牲禮以及以添油箱代替拜斗科儀
建築之美
行天宮是由玄空大師構思,並委請多位工匠施工而成
氣宇非凡的宮廟式建築,透過比例精美的設計
展現了祥和、寧靜的氛圍,讓參拜信眾在此處
身心靈感受到的是一片平和、自在
行天宮地下道
行天宮商場即行天宮地下道,從民權松江路口四個角落入口進入,亦可稱為算命街
與龍山寺地下街合稱為「台北市兩大命理區」,佔地約為88平方公尺
共有22家攤位以香燭、水果、算命等攤位為主
於西元1985年營業,每天約從上午8點至晚上9點
除了是台灣當地民眾看相、問事、占卜的好去處
也是國外旅客特別是日籍旅客喜愛造訪的旅遊勝地
讓來到行天宮旅遊的民眾能順道至行天宮商場(行天宮地下街)體驗台灣獨特的民俗風情
近期剛好看到神秀與慧能大師的故事
一句很有名的畿子(有禪意的詩),如下:
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但最廣為流傳的是慧能大師回覆的畿子
人常常被眼前的事物所牽絆著
假如當這些牽絆不再被在乎時
又何需要在乎一切呢?
任何牽絆的事物
皆由心生
人也只能轉變另一種心境去看待這些事物
不是不在乎,只是不在意了
最後,忽然感覺好像進入駭客任務的世界
人們所處的世界是個事實嗎?
To be continu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