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s

2012年7月29日 星期日

秘密花園

只知桃花源
不知有秘密
森中森林屋
見那聖誕狗
慵懶不知覺
見那過來人
冷眼看人間
冬風不停留
寒風不徹骨
溫暖有情人
那靜止的貓
淡淡的微笑
沉溺於美夢
天使為這世界
譜出美妙的樂曲
快樂的演奏中
雪人不知覺的
手舞足蹈
我的心裡
只想獨鍾這片刻的你
在愛情遊戲裡
即使太傻太懵懂
不小心愛的太重
只因我相信
 痛也是種感動
滿地楓紅的落葉
一步一步的
踏在這清脆的紅毯
獨留我一人
灰暗的雲層
陽光努力的穿透
帶來這八光分的光輝
八分鐘的記憶
卻已嘗盡愛情的苦澀甜味
秘密花園
曾經是很多MV及偶像劇的場景
在聖誕節的前一天
由於剛好遇到寒流
尤其又是在陽明山
只要陽光躲在雲層後面
就感覺特別冷
加上店裡沒有太多客人
在這重要的節日裡
市區裡,人們忙碌的慶祝
我們卻想有個寧靜的節日

秘密花園
Address:台北市陽明山菁山路136號之1
Telephone:02-28617450
To be continued...

2012年7月21日 星期六

新竹內灣

內灣位於頭前溪上游的油羅溪畔,背倚麥樹仁山
是新竹縣橫山鄉最東邊的村落
亦是內灣支線鐵路終點、尖石通往平地的出入口
風光的歷史和山水吊橋美景,仍吸引著遊人至此尋幽訪勝
「內灣」這個地名,長久以來就一直沒有人對她的由來加以考證
在文獻上也沒有記載
根據當地前「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彭瑞雲女士表示
「內灣」的由來當可追溯到日據時代
當時日軍的空軍基地位於現今的新竹空軍基地
由於官兵擔心家屬居住在機場附近在戰時易成轟炸的目標
因此將家屬遷住郊區,即現今的內灣
家屬遷住此地之後遍栽櫻花,每到花季,花開處處
故內灣在當時叫「櫻花部落」
二次大戰結束後,日軍撤離,官兵家屬們亦離開「櫻花部落」
而「櫻花部落」亦隨之走入歷史,而內灣在行政區域上畫入「南河段」
等到內灣人口漸多,才開始有了定名的計畫
從攀龍吊橋往內灣吊橋望去
內灣部落在地形上自河道方向往左方山腳凹去
成一新月形,「內灣」地名之來由
或許來自這個新月形的部落
以上地名由來簡述係根據當地居民口傳
並無考證依據,僅供參考,倘有訛誤,尚祈各方先進不吝指正
    沿往老街的途中,首先來到廣濟宮
這座建廟不及百年的小廟,見證了內灣聚落由河畔遷徒至高地
更說明了不同族群的居民在內灣逐漸融合的過程
自廟前臺階拾級而上,穿過日式石燈、雕刻精致的古代石獅
登上廣濟宮,百年歲月倣佛就在這裏濃縮
民國三十九年,內灣戲院在主人楊盛泉的籌劃下,落成使用
當時,也正是內灣線鐵路通車的年代
楊主人一方面經營山場,一方面從事製造
十分懂得從事山林粗重勞動的工人們的休閒需要
才在民國四○年以僅有1596人小村落的內灣營造了名聞遐邇的內灣戲院
 相較於如今文化普及的現代社會,這樣的文化設施仍是相當高密度的
然而,內灣戲院的觀眾,還不在於那一千多內灣在地人
而是成千上萬在山林礦場從事粗重勞動的工人
如今,曲終人散的林產礦業,不但內灣戲院失去觀眾,也使內灣回歸純樸與寧靜
內灣戲院為竹東泥水師傅范進發所建
大跨距的屋架採用日式組合方式,經過四十餘年後
除了局部滲漏之外,還保持著相當完整的原初風貌
其中二樓木造閣樓是非常迷人的時代建築形式
此外,為了因應多用途的使用狀況
戲院的舞台也設計得時別的深
後來一度十分吸引外地人的「歌舞表演」,正因此而名噪一時
    走進內灣市區的老舊街道,似曾相識的感覺不禁油然而生
彷彿很多場景都曾經出現在電影的畫面中
的確,外觀古樸的內灣市區,以及知名的內灣大戲院
都曾經是電影工作者尋找懷舊場景的最愛
像「在那河畔青青草」、「多桑」、「黑皮與白牙」、「沙河悲歌」
、「春秋茶室」、「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台上台下」、「策馬入林」
都曾經充分利用內灣的老街道以及令人懷舊的鐵路場景
其中「春秋茶室」在拍攝時,還當經將內灣戲院重新改頭換面
作為故事中的茶室之一
這些電影工作者的偏愛
又讓原本古樸的戲院本身添加多重的文化價值
流經村前的油羅溪,當地稱為內灣溪
優美怡人的風光,曾以“內灣垂釣”名列新竹八景
至今仍留存了攀龍、內灣、北角三座吊橋,為青山綠水增添幾許韻味
北角吊橋是新竹縣內最長的吊橋
內灣吊橋到攀龍吊橋間則有步道相連
一路上綠蔭濃密,是散步健行的最佳路線
吊橋下溪谷寬廣,河水碧綠,水淺流緩,溪畔古松林蒼翠成蔭
由於內灣線的開通
帶來了內灣假日的人潮
悠閒的漫步在這內灣村
河床邊的芒草
伴隨風的節奏
左右搖擺
國小的操場
充滿著遊客的喧鬧
就這樣
像沙丁般擁擠的火車
載離了遊興未減的我們
To be continued...

原台南地方法院

原臺南地方法院位於臺南市中西區,是國定古蹟
臺灣日治時期大正四年(1915年)時發生的西來庵事件便是在這裡進行審判的
該建築被譽為日治時期臺灣三大建築之一
也是全臺唯一現存的日治時期大型法院建築
在清朝時這裡為馬兵營
此外連橫的宅邸也位於這一帶
日治時期的明治二十九年(1896年)5月1日公布了總督府法院條例
制定了地方法院、覆審法院與高等法院的三審制
當時高等法院與覆審法院僅臺北有設
各縣之下只有部分支廳可以設地方法院
而那時的臺南地方法院則建在清朝府城的萬壽宮及縣文廟一帶
兩年後的7月19日廢高等法院,改為二審制
僅臺北、臺中、臺南三地設有地方法院
而到了明治三十七年(1904年)3月31日,臺中地方法院遭到裁撤
六年後才又恢復成三個地方法院
而也就在這時臺南地方法院選擇清朝馬兵營街福安坑溪南岸作為新院址
於大正元年(1912年)落成
其設計師為小野木孝治(一說是森山松之助)
而落成後三年的8月20日
臺灣總督府便在此法院中設立臨時法庭來審理西來庵事件
二次大戰後,臺南地方法院繼續沿用
期間在民國五十八年(1969年)時因牆壁龜裂而拆除了西側的高塔
該建築在民國八十年(1969年)5月24日由中華民國內政部指定為古蹟
而到了民國九十年(2001年)4月
臺南地方法院遷到新址,原建築則進行整修,計畫改為司法博物館
以前還不是很瞭解古蹟時
經過這裡就是認為他就是普通的地方法院
直到現在對於古蹟的重視與維護後
也才瞭解這棟建築的意義
這邊也常常會看到新人在這邊拍婚紗
因為這裡也是辦理公證結婚的地方
所以也帶著愛情浪漫的意味
「1972年1月~2008年11月這期間
共有19505對新人
於此,約定終身」
To be continued...

2012年7月15日 星期日

台南浸信會

台南浸信會創始於主後1952年5月15日
由美南浸信會宣教士明俊德與張佩信弟兄前來拓荒
起先租得台南市議會禮堂為聚會場所
於主後1953年3月1日,正式成立教會
由柯理培博士為第一任牧師(當時任台灣浸神首任院長)
歷經種種的困難,最後靠主的恩典教會購得現址土地(今府前路一段)
於同年3月23日動土興建教會,5月17日舉行獻堂感恩禮拜
於主後1955年柯理培牧師返美
續聘周聯華牧師為第二任牧師(首任中國藉牧師)
1956年第三任為張之信牧師,1961年3月張牧師轉往香港牧會
同年10月由楊毓昂牧師接第四任直至1986年長達25年
後轉任浸聯會總幹事
於1987年6月,再聘黃榮華牧師為第五任牧者至今
教會歷經47年歲月,在鬧中取靜,優美的環境裡
有數千人悔改信主,也造就了無愚人成為傳道人
這全靠神的恩典及牧長、弟兄姊妹同心合一付出愛心建造教會
榮神益人
聽家母說古時候南門城至孔子廟這一帶幾乎是山丘地
後來日本入台再逐漸的開墾道路及建屋
而台南浸信會正好在舊南門小學(今建興國中)及舊南門市場(今夷為空地)之間
尚未建教會時該地是一片荒涼,中間有個大水坑
雖不像魚塭但有魚類生態,聽上一輩虎嬸說
那個地方以前(清朝時代)是個刑場
從南門市場西邊圍牆尾端
連接今養原接骨所的後面有棟古厝常時住有旺叔
筆者小時候常到他家與他們的兒女玩家家酒
他家的牆是用古磚建造的,並有拱形牆門,是屬清朝建物
後來南門市場標售後已被夷為平地
最近由於寫本編故事問起四哥
他才吐露四嫂以前剛嫁來這裡時
經常在睡夢中聽到鐵鍊行走的聲音,驚嚇得整晚做惡夢
但我們從小居住於此,都未感到異樣
只覺得每個夜晚蟲鳴蛙聲常伴著我們入眠
民國42年(1953),這裡突然出現一台台的牛車
載運著土來填平那個大坑洞,原來是要建教堂
當時就有一對年輕的管理員─蔡日昇夫婦
他們可算是在教會待最久的
自建堂時期時他們開始每天刻苦耐勞的整理園地
是一對非常忠心的教會管理員
筆者小時候也常常到浸信會參加主日學校,唱詩,聽故事
與他們相處至今也有40多年的光陰
而我從來沒聽到過他們對教會有怨言的聲音
可見他們對神僕忠誠的服事態度
每當筆者自教會門口走過時
常看見那不變的幾何形式及羅馬柱所構成深長的教堂
就想到小時候在教堂拱形大門前的階梯上
利用管理員沒出來之時與同伴大玩〞尪阿標〞(因被管理員看到會罵人的)
也時常在教堂前的草皮上打棒球
還有廣場裡有個防空洞是大家玩家家酒的好所在
尤其教會南邊大水溝旁有三棵的「樓望子」(酸果樹)
我們常在樹上築木屋及採酸果子吃
如今教會建築依舊,教會的管理員蔡先生夫婦雖已年逾七十
但看來還〞充滿活力〞,其他以前鄰居的玩伴
早已各奔東西,星散四方
而我依然在這片生長的土地上,結婚生子成家立業
偶而想起過去的陳年舊事,常感慨得不勝噓唏
真是往事只能回味
在台南常常會來孔廟附近晃晃
但這個地方卻是久久未入過
想說剛好看到
建築規模雖然不大
少了宏偉的氣勢
卻多了溫潤而樸實的氣息
我想這是台南的熱情吧!
To be continued...

原臺南愛國婦人會館

原臺南愛國婦人會館位於臺南市中西區
於民國八十七年(1998年)6月26日被指定為臺南市市定古蹟
日本愛國婦人會是日本二次大戰時主要的婦女團體之一
多由具有社會地位和相當教養的婦人組成
其宗旨為關心地方建設、從事社會服務
該會在臺灣的總部於日本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7月17日在臺北成立
此外各州廳所在城市也設有分部
此建築為其設於臺南的分部
該建築是為愛國婦人會在臺南的分部,該會曾於昭和二年(1927年)捐款修建五妃廟[3]。不過此棟會館則是在臺灣日治時期的昭和十五年(1940年)時才落成的[1]。
二次大戰之後,臺灣的愛國婦人會館均交由紅十字會管理
而臺南的愛國婦人會館前棟部分在初期曾充作中國國民黨臺南市黨部
之後在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由紅十字會轉租給美國新聞處
兼有領事與文化方面的業務,此外在此還設有「臺南美國新聞處圖書館」
當時在2樓的視聽小禮堂中時常免費放映電影和舉辦藝文活動
其館員也常至社區播放一些與科學新知、各地風俗民情相關的影片

中華民國與美國斷交之後
前棟部分轉租給臺南市政府作為市立圖書館中區分館
後棟則仍是紅十字會與附設托兒所
民國九十年(2001年)時該建築改為臺南市立美術圖書館
後來則進入全面整修中,現已完工
漸漸的台南很多不知名的古蹟
慢慢的被挖掘出來
使得台南不再只有赤崁樓或安平古堡...等著名景點
有些不為人知的小景點
能帶給來台南的旅人們更多驚喜
To be continued...

2012年7月7日 星期六

世界宗教博物館

在台灣最常見到佛教出家人向大眾推廣或募款的原因
通常多是要替佛陀建造一個金碧輝煌莊嚴肅穆的大廟,供僧眾及信徒膜拜
或是建醫院、蓋收容所,要解決人們「身」受的苦
但是,心道師父卻不是這樣的
他要解決人們「心」受的苦
許多人總是好奇,是什麼樣的經歷
使心道師父捨身在墓地墳塔、荒山石洞中
遠離繁華的世間,孤獨得過了十數年?
悟道出關後,又是一股什麼力量
促使這一位來自緬甸,說起話有些靦腆
傳道時也並不特別鏗鏹有力的心道師父
卻又特立獨行的、無怨無悔的在一般人認為急功近利的台灣島上
蓋一座過去沒有、未來也可能不會有的世界宗教博物館呢?
心道師父認為世界是一個地球村,不應該有國籍與宗教的分別心
可是,目前在世界各地,卻不斷的有宗教衝突產生
同時,在弘法過程中
心道師父體認到現代社會因道德淪喪所產生的混亂現象
種因於宗教之脫序,社會大眾對於宗教的認識不清
而傳統教育體制也未能提供一個良好信仰的管道
因此,希望能倡導正確的宗教教育
滿足社會大眾精神生活的需求,提供一個寓教於樂的休閒去處
提昇台灣藝術文化生活的水準
同時也為台灣創立一個具有特色的國際性觀光據點
台灣有許多不同的宗教,而且同一種宗教間又分成許多不同的教派
其中也有些藉著宗教的名義招搖撞騙
一般人在搞不清楚狀況之下,或是乾脆將宗教列為拒絕往來戶
或是碰到某一宗教團體後就一頭栽入
對於傳道者所說的話言聽計從,根本無法判別是非
嚴重者甚至造成許多社會或家庭問題
心道師父認為雖然不必勉強所有人皆信奉宗教
但卻認為應該教育社會大眾有基本的「宗教知識」
如此才不會因迷生信,誤入歧途
基於這個理由,心道師父認為無生道場如果成立佛教博物館
或建大型寺廟,或許能提供本土佛教徒心靈的寄託,而且也是信眾所樂見的
募款建館的任務也容易達成,但是卻無法達到上述遠大的目的
相反地,藉由一個現代化
以休閒育樂的手法傳播知識的博物館型態來介紹宗教知識
卻可能是一個無可取代的最佳方案
於是,在多方徵詢及參訪世界上相關主題博物館及機構後
經過慎重的考量,一個史無前例
強調國際性
包羅世界各宗教的世界宗教博物館的理念及使命也就於焉成型
(資料來源:http://www.mwr.org.tw/)
來到這裡為了欣賞裡面各宗教代表的建築模型
做的很細緻也很漂亮
實在很難想到在外觀的細緻外
連建築內部也是那麼精緻
甚至裡面有攝影機可供民眾觀賞模型建築內部
可見這建築模型組成的辛苦與技術
在這裡除了建築模型的欣賞外
還可以認識世界各著名的宗教
讓民眾能更加了解宗教的影響與理念
套一句老話
只要是勸人向善的宗教都是好的信仰
To be continu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