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s

2014年2月23日 星期日

桂花園人文餐廳(潘錦河故居)

在地新埔人也許都會有一段伴著香氣繚繞的記憶
走過老鎮長潘錦河所居住的那棟和洋風味的老房子便有桂花暗香浮動
甚至遠遠走過就有清風繾綣幽香撲鼻而來
這棟對於鎮民鄉親而言,載滿神秘感的老房子最近開張做起生意
名之「桂花園」,招呼來往過客進門吃客家菜
開幕當天還吸引不少老新埔人特地進門參觀參觀
 
餐廳老闆彭錦和不是潘家後代但也是老新埔人
說起在此開店的源由直呼是「緣分!」
潘家洋樓的屋頂應為切角頂式,此樣式屋頂在台灣已不多見
此種屋頂的特色是將傳統斜屋頂正面切去尖角
使單調的屋頂看來更有豐富面相
門廊的柱子是仿羅馬式風格建築整體是和洋混和
但是建築內部的隔間、天井、穀倉等皆透露台式的生活習慣
尤其房間多有兩個以上的門,是台灣閩南建築常見的防禦性考量
 
彭錦和在新埔大橋旁開餐廳已經有20多年
喜歡古物的他透過潘家後人收集了部分潘錦河的文物
這批古物又再牽線帶著他進駐潘家洋樓經營餐廳
 潘家洋樓於1935年興建,至今已有70多年的歷史
然而由於該洋樓是舊屋拆掉重新改建,因此有小部分建築物已歷百年
當時由潘錦河親自設計監工,融合歐、日、台式風格
例如羅馬式的廊柱,日式的屋頂設計以及臥房的榻榻米、紙門
房間與房間之間有兩個以上的門可相通
則透露出台式的生活習性
因應家業所設置的穀倉、染房也具台式風格
 
建築裡的格局處處展現主人的身家與品味
光是穀倉與染房的設置,便可知道屋主是個大地主
客廳設計了典雅的八角窗,窗外是飄香的桂花樹
精緻的壁飾、皮製沙發也不是當時一般民眾所能擁有
這裡不但是潘錦河接待外賓、與佃農簽約的地方
也是新埔第一個裝設電話的私人宅所
 天井裡有棵大約三層樓高的桂花樹,據說與建築同齡
至今依然挺綠飄香,店家特地在樹下擺置一套桌椅
讓來客享用悠閒的懷舊時光
潘家後代原有意拆毀這棟老屋
經過彭錦和爭取之後才保留下來
彭錦和也費盡心思整修,獲得潘家後人的肯定
散至各地的潘家人以前都少回新埔
整修完畢餐廳開幕後便勤跑老家坐坐,回味童年往事
 桂花園提供改良客家菜為主,不死鹹、不太油膩
仍有豐富客家情調,還有清香甘甜的桂花綠茶、桂花糕點
讓你賞覽建築之外,更讓你五感體驗桂花風情
有時候來到這種古洋樓
重點在那古老的建築與氛圍
吃的通常不太是重點
不過來到這裡
已經過中午了
也幾乎沒什麼人了
抱著只是填個溫飽來到這裡
但沒想到的是
除了這美麗的洋樓外
每道菜也都不錯吃
到最後變成吃飽飽的
也吃的很開心~
最後
準備到今晚入住的民宿Check In囉!
To be continued...

2014年2月17日 星期一

馬武督探索森林

根據「關西鎮誌」中
關西鎮原住民部落沿革史
關西鎮馬武督社原住民相傳屬於泰雅族馬里罷系統
(今南投仁愛鄉力行村)「馬里洸」群社的一支
早年因人口增 加,乃向北(桃竹苗)拓殖新地
復經由沙輪子社、哈嘎灣社等群社遷居而成社(約清末年)
後因尋覓新獵場,越八五山至關西鎮轄境
馬武督社原範圍為玉、 金、錦山等里及復興鄉高遶、長興等村
期間並與桃園縣境內大嵙崁群,澳卡灣群連成一線
事態亞詞群山中佔地最廣,勢力最強的一群
光復後馬武督本設隸屬關 西鎮錦山里
是「馬里洸」群社中唯一不屬於尖石、復興之泰雅族部落
 錦山里馬武督部落
泰雅族語原稱「武督」涵義係旨人員物資匯集處
已有五十年歷史,日據時期改為「馬武督」並沿用至今。 
--- 摘自關西鎮誌
根據「原住民族永續發展協會」張清志理事長的說法
在很多年前在 南投仁愛鄉瑞岩部落在「馬力霸」(當地地名)
有一位頭目有五個兒子,隨著兒子日漸長大,族人人數增多
但食物來源有限的情況下
這位頭目就叫來五個兒子 請他們自己去尋找適合生長的地方
於是五個兒子就順著溪流出發去尋找自己的領土
首先第一個兒子落腳在現在的宜蘭南澳
第二個兒子在宜蘭大同鄉落腳
第三個兒子就來到新竹縣尖石鄉的「馬利光番」(也就是現在的玉峰鄉)
第四個兒子落腳到台中縣梨山的和平鄉
最後小兒子落腳到花蓮太魯閣
 而第三個兒子自從來到新竹縣尖石鄉的「馬利光」後
生活就以狩獵與開墾為主
其所種植的作物以穀類(小米、陸稻)、塊根類(芋頭、 蕃薯)為主
泰雅族男人為著名的獵者,女人則擅於織衣
當時有一位位於「煤源」的頭目,名叫「瓦旦馬賴」
有一天到現金錦地區六曲窩打獵,當時在尋找晚上駐紮地時
發現溪水把許多漂流木頭沖積到函谷關
於是晚上就駐紮在現今函谷關處
並把這個金錦地區稱之為「馬武督」(泰雅語的意思是堆積)
而目前金錦地區共有泰雅族原住 民約五十戶
泰雅人富有尚武精神與堅韌的生命力
在日治時期,泰雅族就曾為抵 抗日本政府的統治而發生多次的抗日活動
而在當時,日本警察當局就設有「山地檢查哨」
(位於金錦地區函谷關附近的小橋)其作用在管理高山泰雅族與漢族
據 當地長老說當時泰雅族人要出去都要辦理申請
而漢人則是不准入山的喔-- 摘自風中之子網站
這禮拜忙著查一些事情
忽然間,還給他忘了發網誌
然後,發了這個網誌之後
想著一個非常重要的事
我怎麼去到這麼遠的地方
一整個失憶
該不會可能還會認為說
我有去過這個地方嗎?
To be continued...

2014年2月9日 星期日

基隆白米甕砲台

白米甕砲台位於基隆市中山區
大約建於清朝光緒年間
而今日之所見為日治時期所改建過後的景象
設計觀念及設施配置方面是較先進的作法
而且用材及施工亦頗為精良,雖歷經多年滄桑
但格局仍然保持完整
白米甕砲台周圍當地人舊稱『荷蘭城』
由於荷蘭據台時期就築有堡壘之類的建築
故白米甕砲台也稱『荷蘭城砲台』
白米甕砲台位於基隆港西邊
坐落在海拔近70公尺的高地上
高地的兩旁有小山,形成天然的屏障
為港口西岸的第一道防禦防線
目前白米甕砲台被列為國家三級古蹟
白米甕砲台為一字排開的配置
由左而右為指揮所、四個砲座、觀測台一字並列面對海上
乃台灣現存砲台中唯一的形制
究其原因乃因地形上依恃在兩座小山丘間
可阻擋來自側邊的攻擊,而兩旁的高地則提供了絕佳的視野
成為指揮所與觀測台的最佳選擇
還有,由於白米甕砲台的主要任務是直接以火力摧毀敵船於港外
因此一字排開的方式便可發揮最大的攻擊砲火
進而達成『制海砲台】的目的
白米甕砲台呈長形平面,砲盤區的四個砲座
每個砲座直徑約15公尺,為堅實的鐵水泥所築造
砲座後方並設有斜玻道可通往下面的貯彈庫
而指揮所及觀測台則分置於左右兩側的山丘上
視野遼闊,可俯瞰基隆港內外全景
可惜的是,白米甕砲台目前已無大砲在此
只見四座砲座和子牆的遺跡,而且左側的指揮所已改建
但是由涼亭旁的石階拾級而上右側的觀測台
頂上樹木叢生,可遠眺蔚藍海景,景色頗為清新
今天在公車上時
在某一站時
忽然上來兩位仁兄
一坐下來就開始大聲暢談著
乾妹妹、卡通動畫與攝影等主題
由於這音量
讓不想聽的也無法阻止耳朵接收訊息
但也由此可知
這兩位仁兄很有自信
雖然定義上他們不算宅男
至少他們樂於出門交際
但在之後廣泛使用加以添醋之後
我想他們會被歸在宅男裡
每個人興趣不一
樂於分享是好事
在公車上我想
音量還是要適當的放低為佳
但也因此聽到兩位仁兄的故事
還算不錯的收穫
To be continued...

2014年2月3日 星期一

基隆仙洞巖‧佛手洞

仙洞巖景點分為主洞、左洞與右洞
三處都屬天然的海蝕洞風景
曲折蜿蜒的主洞壁上有許多雕刻的佛像和黑墨字跡
增添了幾分神秘與莊嚴的氣氛
佛手洞地址就位於仙洞旁
也是基隆當地眾多的天然海蝕洞之一
歷史及介紹
位於基隆西北端的仙洞巖是一處特殊景觀的海蝕洞
相傳有仙人在此修行後得道昇天,因此稱為仙洞
洞前石梯旁佇立著一尊金色佛像供人膜拜
左洞深邃,僅容一人側身而入,是有名的「一線天」
洞間小徑曲折蜿蜒,寬窄起伏不一
在一處蹲身側行通過後,視野頓覺開朗,最後別有洞天
這種奇特的景致,讓仙洞巖自古即是基隆最負盛名的旅遊景點
左洞狹窄較為難行,需時側時蹲才能通行
但在經過約80公尺後視野突然變得遼闊景點
有一處小廣場供人膜拜神明
右洞則不易深入,可在洞口焚香膜拜
旁有石梯可到達聖安宮與仙洞公園
過程中有多處石椅可供休息,仙洞公園有一座觀景台
在這裡可以眺望基隆港的貨櫃與輪船運作風景
仙洞巖附近在清朝時期即是基隆重要的軍事要塞
中法之役,法軍便是由此上岸攻取基隆
隆起的山崖經過海水長年侵蝕及地形不斷上升
終於有了今天的面貌。更奇特的它深約80餘公尺的海蝕洞
是基隆地區最大的海蝕洞。日治時期的文獻指出
洞內各處聽濤聲回音之美妙,可惜今日不復有這種情境
洞內壁上刻有多尊佛像
還有清領時期文人騷客於石壁上所遺留的墨寶遺跡
洞口更有一尊金色大佛像,可供前來的民眾流連欣賞及膜拜
位在基隆西北方中山區的仙洞里,海水即在洞旁
今因海岸上升緣故,與海已相距10多公尺
附近奇岩怪石林立,自然天成,景觀引人
出仙洞旁有登山石梯,可達仙洞公園及聖安宮
仙洞公園上有個觀景亭,可清晰看見貨櫃碼頭作業船隻和基隆外港
頗有小人國之趣!聖安宮供俸媽祖,庇祐往來船隻的平安
另新大廟正興建中,指日可待。向防波堤方向前行
左側有座短山嶺,嶺上有一處廢棄的古砲台
俗稱荷蘭城,景緻亦可觀
仙洞巖佛手洞
像基隆仙洞巖佛手洞這種天然海蝕洞數量佔全台之冠
早期都被利用做為防空洞,但由於都市的開發
現在大多深藏在社區或海港管制區內而鮮為人知
另根據日治時期的文獻指出,仙洞嚴早期洞臨大海
洞邊海水清澈、浪潮澎湃
置身於洞內能夠聽到絕妙祥和的海潮拍岸聲
潮音反響猶如擊鼓,故有「仙洞聽潮」之說
為早期基隆八景之一,可惜今日已不復有這種情境
佛手洞內有數個洞窟,每一個洞窟都別有洞天
以前有不少蝙蝠,現在偶爾還有幾隻棲息,置身洞內
涼風徐徐有如天然冷氣,在最深遠的洞窟石壁上方
有天然風化形成像是人五指的節理,唯妙唯肖有如佛手印
故被取名「佛手洞」,是萬年造化、千載陳跡
也是重要的海陸變遷證據,獨特的天然洞穴及人文景觀
具有很高的科學、歷史研究價值
洞內早期曾有人居住,尤其是二次大戰期間
基隆港是美軍主要空襲目標之一
不少民眾就長期住在洞內躲避戰火
有的就在洞內埋鍋造飯,現在還留有不少當時斧鑿痕跡
佛手洞雖然就位在仙洞巖旁邊,但過去卻少有人知道
直到前些年經當地里民大力外呼籲開發觀光
才由基隆市政府重新規劃成一人文景觀區
佛手洞
在瀏覽網路時
而不小心看到的景點
很奇特的地理景觀
一路走下來
很有探險的感覺
裡面雖然很多通道
但是也不會迷路
因為能走的也只有幾條
不能走的就是沒路
而仙洞嚴裡最著名的就是佛像雕刻
經過那歲月與石頭的紋頭
讓每尊佛像有著無比的價值
雕刻師賦予形
大自然賦予靈
很棒的一個景點
To be continu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