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s

2013年2月28日 星期四

富里基督長老教會


主後1877年一位信主的弟兄叫源春,由阿里港來到此,開始傳福音
這位平信徒弟兄用祈禱水治病,而開始了東台灣的福音工作
當時富里地區正流行瘟疫,許多身體健壯的人都無法逃過疫的侵害
惟獨來依靠主的人,通過信心的祈禱水而性命得以留
從此以後,祈禱水帶領許多人來認識耶穌,也是富里教會的開始
富里村基督長老教會是台灣東部歷史最悠久的長老教會之一
也是最早傳入的宗教信仰,始創於西元1876年(清光緒元年)
它不但見證了本鄉移民的遷徒歷史,同時也是花東縱谷開發史上的活見證
教會禮拜堂位置在富里村內,富里國中校門的南側
現在的建築是民國40年代所改建,是一棟悠美宏偉的建築
尤其是它那夾雜著阿拉伯與歐式風格的門窗造氣
顯得十分特殊與罕見
經過歲月的洗鍊下
教會的牆壁毫不保留的呈現這歲月的痕跡
也因為如此
讓我更喜愛它這一身的歷練與色彩
想到今年過年時,參加玉井教會的活動時
發現令人覺得不錯的設施與精神
在設施方面,發現教會居然也有設置WIFY供民眾上網
(這不是只有超商才會有嗎?)
在精神方面,教會們所舉辦的活動是教友們一起參與的
也就是說,在活動開始與結束時
不會有所謂的工作人員
因為工作人員就是教友
大家一起設置會場舉辦活動
大家也一起收拾會場
進而乾淨快樂的一起結束活動
讓我感覺這樣的團結彼此互助
沒人擁有最大利益
但有時卻是最有效率的方式
說真的,我很喜歡這樣的感覺
有時人少時,雖然辛苦忙碌,但大家的心很團結
人一多時,雖然平均分攤掉工作,但團結的心是否還在呢?
To be continued...

2013年2月24日 星期日

池上飯包博物館


「飯包是做給外出人吃的,一定要用心。」
這是老阿嬤陳雲六十年前講的話,她是池上飯包的創始人
做了一甲子的便當,就是這麼想事情
我是在一堵牆上,看到這兩句話
一月初,我在農訓協會王秘書長與丁處長的邀請下,到台東拜訪
這天傍晚,一行人來到池上飯包博物館
博物館外是一段鐵軌,佇立著舊火車廂改裝而成的車廂餐廳
彷彿回到舊日時光。這裡的遊客應不多,拾階而上二樓幾乎沒有照明
靠著窗外的暮色,我們吃力的走到樓上陳列室
在樓梯間的轉角處,驀然回首
我看到兩行平凡而動容的字:「飯包是做給外出人吃的,一定要用心。」
那是一個還沒有飯包概念的年代
陳雲看到遠行的火車乘客顛簸北上,都要自備糧食
於是以粽葉、飯糰的形式開始在月台販售飯包
她的飯包好吃又實惠,生意越做越大,他們成為台東池上的富商
不管銀行存摺上的數字變多大,她做便當的初衷沒變
她用心的想著做好每一個飯包,讓外出人飽食
念茲在茲如何把事情做好,米要這麼煮、菜要如何選購與製作
而不是把想賺多少錢擺第一
她的財富公式是:做好每一個飯包,等於信賴與口碑,等於財富
她不偷工減料,香腸、醬瓜、卜肉該怎麼做好吃
數十年如一日,配方與訣竅,現在都陳列在博物館的櫥窗內
現在看來,可能不見得有什麼了不得
然而,一顆誠懇的心,溫暖許多外出人,讓池上飯包揚名台灣
我問當地人,阿嬤一定很開心有這麼一天
沒想到,當地人搖搖頭:「她怎麼會高興?
池上飯包的招牌幾年前已經賣掉了,現在已經不是他們家的。」
八十多歲老阿嬤感慨,家族事業傳給子嗣後卻未能一本初衷
不知怎的,那一刻我忽然想起前人的話:「人在順境時,戒貪。」
過去我訪問過很多企業,他們沒能持續的原因,都敗在未能一本初衷
生意好的時候,心念就複雜,開始偷工減料
譬如,一碗蚵仔麵線原本放十個蚵,後來少放一個,後來變小一點的蚵……
其實,客戶怎會是永遠的笨蛋?待業者發現問題嚴重時
客戶信任已失,不再回頭。這都是「貪」與「懶」
在台灣做小生意,只要心態正確,一以貫之,賺錢不是太難
這次在台東碰到一位茶莊老闆,她跟陳阿嬤一樣心思簡單
她總說:「我對茶好,茶知道。」她認為自己最幸福的時候
就在烘焙茶葉,她全神專注於每一道程序,心中沒有其他
因為專注,她的茶在台灣有一席之位
這家茶莊也就是台灣紅烏龍的發源地
兩位不同年代的女老闆,說著成功故事的同樣道理
她們,應該都沒讀過MBA吧,就是落實初衷,數十年如一日
(資料來源:http://www.wu-tau.com/)
在台東住宿的晚上
關注著天秤颱風的動向
瞭解天秤颱風也正一步步慢慢的接近台東
因此在台東遊玩時
發現海濱公園過中午後警察就已拉起封鎖線而不得進入
連台東當天入宿的民宿主人說
我們是颱風前的最後一組客人了
隔天民宿主人就要做好防颱準備去避難
我們也做好最壞的打算
想說隔天一早天氣不佳的話就要衝回花蓮了
一到隔天...
沒想到天秤還停滯在海上未登陸
用超龜速的速度前進
因此就暫時按照行程跑
視天氣情況而決定是否直接開回花蓮囉!
To be continued...

2013年2月17日 星期日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的籌建緣於卑南遺址的搶救發掘]
民國69年7月
現今南迴鐵路臺東新站(原稱東線鐵路卑南站)及調車場進行興建工程時
大規模的施工揭開蘊藏豐富史前文物的卑南遺址
許多石板棺及棺內精美陪葬品紛紛被掀露地表,引起民眾的注意並爭相盜掘
此一事件經過媒體密集報導,引起輿論重視
臺東縣政府呈報主管機關後,該站興建工程暫停施工
並委請臺大人類學系宋文薰教授率領該系學生
組成卑南文化考古隊進行搶救發掘工作
此後十年間,宋文薰與連照美兩位教授率領臺大考古隊
利用寒暑假期間進行十餘梯次搶救工作
發掘面積廣達一萬多平方公尺,出土一千五百多座墓葬與數萬件陶器及石器
是臺灣考古史上發掘範圍最大的遺址
國內外學者一致認為這是臺灣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十分重要的代表性遺址
也是環太平洋與東南亞地區規模最大的石板棺墓葬群遺址
宋文薰教授認為如果要保存卑南遺址,應該就地興建考古遺址野外博物館
這是以卑南遺址為基礎興建博物館的最早提案
歷經多方努力與期待,史前館籌備處終於在民國79年2月1日成立
於90年7月10日試營運,91年8月17日正式開館
為臺灣史前文化的保存與研究奠立持續發展的基礎
[臺灣自然史展示廳]
自然環境是人類生存的根本基礎
因此將自然史展示安排在本館展示的起點,自有其深奧的意涵
臺灣島是由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碰撞擠壓後
自海底快速抬昇而形成的島嶼。隨著冰期來臨與結束
氣候變化造成海水下降及上升的地形變化
自大陸南移的動植物便為臺灣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奠定基礎
近四百年來,臺灣島人為活動頻仍,不少動植物藉由人類有意或無意的行為
自世界各地傳入,成為本島自然界不可忽視的新移民
臺灣自然史展示廳採取一個依時間順序排列的動線
以「誕生」、「冰期」、「新世代」三個展示室
介紹臺灣自然史的脈絡,帶領大家探索這三個時間點發生在這塊土地上的重要事件
內容安排上以「地質-生物-人類」的過渡漸進,逐漸轉入人與自然的互動
以銜接後續的史前史及南島民族展示廳
[臺灣史前史展示廳]
臺灣早在史前時代就是各地族群來往頻繁之地
數千年來,臺灣陸續吸納來自各地的移民,以其故鄉文化為基礎
在此落地生根,並與其他移民交流,發展出多樣的史前文化
臺灣目前已知有一千多個史前遺址,可以約略歸類為十四個史前文化
時間上涵蓋舊石器時代晚期、新石器時代及鐵器時代
延亙了至少一萬五千年。他們的故事構成了臺灣史前史的內容
在整個第一期展示的參觀動線上
本展示廳介於「臺灣自然史」與「臺灣南島民族」之間
時間上以臺灣出現最早的人類與文化開始,到距今約四百年前
臺灣進入歷史時期為止。展場的背景以時間及空間來架構
在環繞中庭的七個展示室中,分別置入臺灣的空間區位
展示的主題則是選取這個區位有特色或重要的史前人類活動
每個展示室中央置放一或兩個「場景」
是有關該展示廳主題的史前人類活動復原樣貌
展示室周邊則是文物及展示面板。七個展示室包含八個展示主題
以逆時針方向安排時間順序及空間方向
除了依時空及主題分類的展示室之外
在展示室外側的廊道也安排了臺灣史前遺址及史前文化的描述
觀眾可從這些描述中對臺灣史前文化有基本的認識
[臺灣南島民族展示廳]
南島民族一詞源自於語言學與考古學上的「南島語族」(Austronesian)
其分布區域遍及太平洋諸島與非洲馬達加斯加島
臺灣的原住民即屬其中一支
許多史前遺址出土的器物與原住民的傳統生活器具類似
因此原住民可以稱是臺灣史前文化的承繼者
然而,原住民與史前文化的關係仍尚待更深入的研究
因此重點放在介紹現在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
隨著最近四百多年殖民勢力與漢人移民的進入
臺灣南島民族歷經了前所未有的變遷,文化傳統的傳承岌岌可危
但是深入了解各族群的現代生活,又可見到他們在接受新的文化要素的同時
也盡力維持其傳統文化,或是以新的文化要素增進傳統文化的活力
這個展廳希望呈現的不僅是傳統的一面,還有永續經營與不斷創新的層面
臺灣南島民族的文化內涵相當豐富,且各族群的文化有異有同
本項展示採取一個族群一個主題的方式,介紹各種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面向
包含族群關係、族群文化的多元性、建築文化、兩性與親屬、海洋文化、
會所制度、生計方式、祭儀、精靈觀念等
觀眾參觀所有的展示廳之後
對於南島民族文化的豐富內涵可以獲得一個初步的印象,並且做為更進一步探討的基礎
[中庭議題區]
在整個展示廳地下一樓的中央有一個中庭空間
以一個巨大的卑南文化玉耳飾模型置於中央做為整個展場的中心
其餘空間則以方格網狀的分布,設有教育資料及多媒體設備的方形板凳
有別於展示室的展示方式,中庭是一個帶有論壇色彩的空間
當事人以第一人稱發表自己的觀點,他們是事件的主角
他們「各自表述」的聲音直接被聽見,甚至表達一種不同於展示人員的觀點
議題選擇的方向以各展示廳展示主題衍生的議題為主
或呈現這三大主題(人、自然、文化)整合性的議題,或具社會性
或與觀眾有關及熟悉的議題
期待觀眾在此獲得的將不只是知識,而是更多的省思及感動
中庭議題區共分6個主題,7個子題:每個子題以「評論」和「議題」兩種方式呈現
「評論」為藉由訪談的方式,由相關人士或當事人說出意見或感想
「議題」則以陳述的方式表達一種制式的聲音
[科學的考古學]
「科學的考古學」的展覽將是一個考古學的探索之旅
也是一個關於考古學學科本身的故事
主要在向觀眾介紹考古學的內涵與精神
認識考古學如何逐步發現、探索、分析現象
並利用科學精神與技術來解釋驗證考古發現的器物與現象
在這個展覽中,並非僅止於呈現特定的文化或遺址的文化史
而是考古學家如何發現、分析與還原事實的過程
以及在解釋或詮釋現象時的依據
本展廳利用不同的遺址造景,具體呈現考古現場的氣氛
使觀眾瞭解考古學家如何解讀考古遺址的各種現象
藉著不同的考古學案例,與問題思考
逐步引導觀眾探索考古學家復原古代人類歷史的過程
透過現場情境的營造,藉著空間中視覺美感、觸覺、聽覺的運用
觸動觀眾的感覺神經,使之彷彿走入考古第一現場
藉著運用不同形式的高科技互動、多媒體媒材
讓觀眾親手操作、觀察、親身體驗與參與考古工作的流程
[展示理念]
本館展示的核心理念是以寬廣的眼光
闡釋人類、自然與文化三者之間的互動關係:彰顯自然的美妙
讓觀眾體認人類與自然互相依存的關係,並融入愛護自然的觀念
闡釋生態環境與文化適應,呈現在不同地理環境中
因其環境適應而產生不同的文化
使觀眾瞭解繽紛多彩的文化,培養出尊重與欣賞各族群文化傳統的觀念
依據此核心理念,規畫出展示的三大主題:
【臺灣自然史】、【臺灣史前史】以及【臺灣南島民族】
由二樓展示廳入口,首先抵達【臺灣自然史】展示廳
主題為我們生活的島嶼從誕生至今的地質與生態變化
之後循參觀動線進入地下室中庭,中央的挑高中庭設有「博物館論壇」區域
以多媒體解說設備呈現關於人類、自然與文化的各種議題觀點
環繞中庭的地下一樓空間是【臺灣史前史】展示廳
呈現本島各地史前人類為適應不同環境
於不同時期、地點發展出各種文化、活動與創造
最後再循動線返回二樓,進入【臺灣南島民族】展示廳
內容為臺灣南島民族各族各族群適應環境所產生的多元文化
循此脈絡所呈現的展示
顯現臺灣從島嶼誕生、動植物移入到南島民族定居展現璀燦文化的歷程
不僅可綜覽臺灣島千萬年來的變遷
也闡明這塊土地上人類、自然與文化三者之間的互動
(資料來源:http://www.nmp.gov.tw/)
來到這裡
可以很全面的瞭解整個台灣史前的文化
假如細細觀看的話
至少需要半天以上的時間才有辦法看完
對於考古學方面比較有興趣的
不妨到這裡可以瞭解現在台灣一些著名遺址的介紹
有空也就可找時間針對這些遺址地方
實地觀察兼觀光
在這裡讓我想到中正紀念堂正在展出的帝國寶藏展(2013/01/15~2013/04/14)
從一個木乃伊的身上
去分析製作木乃伊的原料
再從原料上發現某一特殊材質竟來自遠方
由此基礎再搭配上歷史來解說此遠方的原料
是如何滲透到木乃伊的製作原料之一
就這樣一個小小的差異
就需花費龐大人力資源來證明此來源
所以一個小小的差異
就有可能足以推翻前人所認為的歷史脈動
To be continued...

2013年2月15日 星期五

台東縣兒童故事館


台東兒童故事館位於台東市大同路上,館區內保留了原有的老樹
其中還有一棵百年老榕樹,此外還有充滿現代感的的溜滑梯、攀爬遊戲的貓道
主要館舍則是兩棟保有日式建築外觀的房舍
5年前,台東縣政府為了保存縣內有歷史意義的老建築
進行一連串的翻修工作,而台東兒童故事館便是其中之一
台東兒童故事館內的日式建築物在歷史、社會上具特殊意義
因此台東縣政府特別將這個具有歷史意義的空間重新規劃
將歷史建築物原貌整修,結合設計師的理念
規劃出這麼一個適合親子教育及文化發展的地方
該館面積約三千一百五十平方公尺
建築設計師的理念結合台東的山與海,由於台東市是山與海的連接
因此故事館的草皮不像一般公園一樣是平的,而是草浪式的設計
看起來像是一稜一稜的山坡,也像是一波一波的海浪
戶外表演舞台的設計也是一項特別的點子
由於戶外舞台所在的位置過去是一個防空洞
為了保留原有歷史建築的特色,設計師將舞台設計成地凹式
同時也在舞台前加了三盞投射燈
這樣的設計理念,可以讓孩子們想像過去戰亂的年代夜色茫茫,星月無光,砲聲迴盪,戰火四處閃爍
牆壁上映著逃難者衝忙奔跑的影子
伴隨著時空的轉變,現在的兒童故事館是由動人的音樂來取代無情的砲火聲
而舞台牆壁上則是映著孩子們快樂的影子
台東兒童故事館保持著日據時代的主體結構,除了檜木樑柱之外
牆壁的建材則是以竹子編成骨架,外面再塗上一層厚厚的混合土
混合土是由黏土、牛糞、稻草混合而成
在過去沒有鋼筋水泥建材的年代,先人們便是運用這樣的建築材料來砌房子
老一輩的人都說這樣的房子,在夏天住起來特別涼爽
相當符合綠色建築的標準
另一項特殊的建築就是大榕樹下的貓道,經常聽到來這裡的小朋友說
貓道的形狀看起來像是外星人的太空梭,也有小朋友說像是大榕樹的氣根
其實設計師是結合了兒童故事館內的幾顆特色植物
錯綜複雜的基座,其實就是仿效大榕樹的氣根
而上頭的部分,則是館內最特別的植物—穗花棋盤腳
穗花棋盤腳在台灣已屬稀有植物,這也是當時改建時特別將其留下的原因
兒童故事館可以帶給孩子們的不只是歷史,更有植物、音樂、建築…等
幾年前,台東故事協會與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的幾位教授
向當時的縣長徐慶元請益,認為應該在台東設立一個兒童故事館
作為推動親子共讀的基地,徐慶元縣長很快地認同了這個構想
便向中央申請了一筆經費來進行規劃
歷經了三、四年的波折,人事的更迭
台東兒童故事館終於完工了,但是隨後而來的經營問題
讓縣政府各單位卻步,直到2007年的6月份
現任縣長鄺麗貞指示相關單位研議開館事宜及未來營運方式
經過多次的協商會議,決定交由台東縣家庭教育中心來經營
隨後教育局調派局內較有行政經驗的老師前往協助該館的成立工作
接手時我們才發現,向中央申請來經費,已全數用在整修費用上
並無餘款供兒童故事館後續經營,就連最基本的水電費都沒有
而縣府本身也因為財政困難,無法給予支援,只能透過其他專案經費的支援
勉強撐起兒童故事館的基本支出
而硬體設備部分則是向其他單位打聽是否有堪用的閒置硬體
再透過財產轉移的方式要來
慶幸的是有幾位議員給了四十萬的圖書購置費用
才讓最重要的書籍到位 
台東兒童故事館是一個優質的親子共讀、遊憩的場所
現在世界各國都在推動閱讀活動,正是因為大家都能體悟到閱讀的重要性
透過閱讀可以提升國民的競爭力,也能養成孩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
我們鄰近的日本曾經推動過「親子讀書運動」
要求父母每天最少陪孩子看20分鐘的書
這個運動最後成為一個社會的再造運動
培養兒童的閱讀習慣,最好的方式就是從親子著手
家長應該天天唸書給孩子聽,透過聲音與動作增近親子之間的互動
因此我們希望台東縣的家長,都能夠每天花20分鐘的時間
陪孩子一同閱讀,如果父母親不知道如何教導孩子閱讀
可以帶著孩子,一起來兒童故事館聽故事
相信很快的「閱讀」就不會是件痛苦的事情了
未來除了每週三場次的「大樹下說故事」活動之外
也將定期舉辦「創意市集」、「兒童音樂會」、「兒童園遊會」等系列活動
同時也要結合台東縣境內所有的教育資源
例如過去學生畫展、民族舞蹈比賽、國語文競賽等校際比賽都在學校內舉行
縣民們並無機會可以參觀,如能將這些活動帶到兒童故事館來舉行
必定能吸引更多的家長與孩子來參觀學習
洪老師也期望兒童故事館能成為所有家長共同討論孩子百年教育的公共領域
結合家庭教育中心的家庭教育理念,以此作為推動親子教育、家庭共學的基地
台東兒童故事館在開館之前辦理了一梯次的故事志工培訓
藉助台東故事協會推廣說故事工作的多年經驗
以及幾位台東大學教授的鼎力相助,培訓出一批陣容堅強的故事志工
作為散播親子共讀精神的種子
若您在星期三、六、日的下午三點到台東兒童故事館看到人山人海的場景
別懷疑,那裡正有一場精彩的故事在上演。
說故事
看起來很簡單
但卻是個很困難的工作
說故事的語調加上肢體的配合
可以讓小孩們愈聽愈有趣
除了在故事中,適當加入問題給予小孩回答
也需要掌控現場每個小孩的狀況
而從現場小孩們的回答與表現
也可大概瞭解平常父母與小孩的一些相處訊息
我想這也是種觀察的能力
從旁觀者的角度,才能看到更多父母與小孩的相處問題
試著跳脫自身的角色來分析問題
反而能更客觀看待問題
但跳脫自身的角色就是個難題
To be continued...

2013年2月10日 星期日

台東鐵道藝術村


[台東舊站介紹]
台東昔日名為「寶桑」,清光緒年間設卑南廳於此
大正九年(西元 1920 年)改稱「台東街」
1922 年,台灣鐵道部收購台東製糖會社所屬台東、關山間的鐵路
並設「台東驛」,春天四月,木造的「台東驛」竣工
成為台東對外往返的交通大門,當時從日本長野、新移移居到旭村的日本人
從麻豆、恆春來開墾的人,還有世居台東的民眾
縱然互不相識,卻總會在此相聚首
1925年3月,窄軌時期的花東線鐵路完工,花東鐵路全線通車
1932年,「台東驛」改建完成,由石頭建造,大門邊鑲成白色圓圈
顯然是有意運用在地意像。接著,隨著台灣光復、日治時期的過去
社會經濟逐漸發展,經70、80年代的拓寬工程
原為窄軌的鐵路退出舞台,寬軌行遍台灣
1964年台東舊站改建為水泥建築站體迄今,後1982年6月底東部鐵路拓寬後
鹿野 - 馬蘭間鐵路改線,增設山里 . 卑南兩站
1991年12月南迴鐵路通車後,卑南站改稱台東新站
由於南迴線通車後運量大增,而站區腹地不足
車輛調度不易及產業結構改變等因素,2001年,裁撤新站和舊站間的連線
台東舊站正式廢站走入歷史,台東新站從此改稱台東站
台東舊火車站也從此不再具有交通運輸功能
而這曾經與民眾生活緊密相結合的場所,除了位於台東市中心外
廣大的站區內豐富的鐵道文物及優美的自然環境
其內蘊著歷史人文及休閒觀光的無窮潛力
在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台東縣政府文化局、城鄉局、旅遊局無數次的規劃下
結合城市歷史發展脈絡、城市公共活動中心、城市文化設施佈局等等因素
「台東鐵道藝術村」誕生了,不僅展示了台東舊站的文化底蘊
注入無限的藝術創造活力,吸納在地的族群人文特質
也揭示了新藝術文化地標時代的來臨
已有八十餘年歷史的台東舊站,完整的保留了日治時期車站的素樸風貌
內蘊著時間與空間的地域人文精神。由於產業結構的改變
不得不面臨廢站的命運。為了不讓珍貴的文化資產就此塵封
台東縣政府全心全力在文建會推動的「閒置空間再利用-鐵道藝術網絡」計畫下
不僅延續了鐵道文化的傳承,活絡了空間與人的互動關係
更豐富了都市美學的新表情。於是台東舊站再度粉墨登場,搖身一變
成為一個集歷史建築、藝術、旅遊休閒的多元文化空間-台東鐵道藝術村
重新變裝後的台東舊火車站,其營運功能與以前大不相同
營運方向以台東鐵道藝術村的藝文展演活動
鐵道文化展現及旅遊服務中心的觀光資訊服務為三大方向
成為了台東藝文休閒版圖中,一塊清新優美、另類前衛的新場域
台東劇團榮幸地受台東縣政府文化局委託成為台東鐵道藝術村的營運管理單位
而台東劇團作為台灣東部第一個從事現代戲劇演出的表演藝術團體
我們更是不斷的思考在台東鐵道藝術村的藝文經營上
如何帶動整個東部的藝術展演環境,不論在動態演出活動或是在靜態展覽上
如何縮短東部地區與都會地區的表演藝術資源是我們要不斷努力的方向
在鐵道歷史文物的保存及發揚使命上
特闢站區內黑倉庫(前鐵道員工休息室)為固定及常態的鐵道文化展覽場
並由導覽志工為參訪民眾提供鐵道文史導覽解說服務
未來亦將朝向鐵道博物館方向來努力;在旅遊觀光方向上
在開幕後每週皆積極引介各式藝文展演活動
除了提供本地民眾更多藝文選擇之外,亦希望能吸引外地觀光客的到來
將更能全方位服務來到此地遊玩的民眾,讓廢站後的台東舊火車站
再度回復昔日的熱鬧及繁華,並成為台東市民的藝術人文休閒新標的
現在的台東鐵道藝術村,舊站區內原有倉庫,也以其不同的新功能設定,重新定位發展
場域內五間倉庫分別命名為253倉庫、261倉庫、275倉庫、機關庫與黑倉庫
如此命名乃為紀念此地舊有功能及歷史意義,及蘊含優美的建築語彙及文化特色而來
253、261、275倉庫以其廢站前地址門牌號碼名之,機關庫則強調原建築特色
黑倉庫則強調倉庫原本偏黑色系的漆色來命名
期以新舊並融彰顯此場域發展之多元可能性
為了達到讓藝術自然貼近民眾生活的目的
現在的台東舊火車站拆除了原有的圍牆
民眾能一眼望入廣大的台東舊站區內大片的綠草如茵
不但是個休閒散步的好去處
更是一個蘊含鐵道文化及人文藝術的旅遊觀光景點
[關於台東劇團]
1986年,台東劇團成立。作為東部地區唯一的戲劇表演團隊
以提升台東地區藝術水準為標的,並積極和地方、社區結合
培養台東在地專業戲劇藝術人才為計劃
十九年來
不斷在戲劇作品上推陳出新、策劃多項戲劇教育及
文化推廣活動、努力充足劇場專業硬體設備
期能吸引非台東地區專業藝術團體來台東
相互激盪,增加台東人文藝術的多元化
在台東劇團本身整體營運上
主要分為三個方向:「台東劇團劇場」、「台東劇團藝廊」及「台東劇團簡訊」
皆是我們企圖實踐對藝術的熱愛並推廣各項藝文展演活動辛苦耕耘的園地
2002年舉辦第一屆後山戲劇節
創下東台灣第一次連續六週、七個團隊、十八場次的接力演出創舉
2004年我們又一次的克服萬難重重,成功的舉辦了第二屆後山戲劇節
不但引介外地表演團隊進駐台東演出,造福台東藝文人口
更讓外地人看到了我們台東的藝文活力,不但成功建立了【後山戲劇節品牌】
台東劇團團長劉梅英更因此獲選為<台灣創意100人>
台東劇團自我期許成為「後山藝文地標」
在榮幸的受台東縣政府委託,成為台東鐵道藝術村營運管理單位後
將藝文觸角延伸至此地,結合原有資源並發揮藝文本位專業
為台東鐵道藝術村的未來,也為藝術資源較為缺乏的東部地區貢獻心力
成就東部新藝術文化
十九年來台東劇團持續的致力於後山戲劇及各類藝術
除了培育出無數的藝文種子之外
更是累積了相當的人力資源、網羅住各類型的藝文人才
對於台東鐵道藝術村的經營,台東劇團傾巢而出各式專業人才
全力投入營運各項所需,在未來希望能為台東市民引介更多更廣的藝文展演活動
並有效提昇民眾的藝文生活素質,造福台東市民
台東,一個名稱很熟悉卻又陌生的地方
在這次旅遊中,也發現台南擁有的藍晒圖
在台東居然也有
而且光是台東藝術村週邊附近的小景點
就足夠花個一天好好走走逛逛
可以發現很多的小驚奇
沒想到在這個地方
也正慢慢的醞釀著藝術的氣息
地方的特色也慢慢的在建立當中
我想台東往後的發展也令人期待
雖然台東是個我不太常去的地方
通常只有久久才會造訪一次
且通常停留時間都不到一天
因此花東部分對我來說還算蠻陌生的
在不想體會舟車勞頓的情況下
寧願花個不到一個小時來搶這花東火車票
如果單純台東市區玩的話可租機車即可
由於此次目的想從台東玩回花蓮
選擇到了台東火車站後
在台東租車然後花蓮還的方式
在當時,也冒著被天秤颱風追的情況下
展開這隨時可能被迫停止的旅程
就請繼續看下去
To be continu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