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s

2012年8月26日 星期日

100 Farm Cafe

Country Style
舒適與慵懶的代表作
樸素的顏色
妝點在那原材上
那毫不遮掩的完美
是衷於原味
那鄉村街道的油畫
以及那不可或缺的花邊華麗小物
為這面牆
帶來另一種風味
這舊草房、舊牛舍
在主人的巧手及心思下
讓這裏充滿了心的氣息
每個角落裡都可看出經營者的用心
在這個地方還有兩個草地
可供愛狗人士以及小朋友跑跳
(我想會分兩個的原因
應該是避免狗狗傷到小朋友)
很喜歡這裡每個角落的佈置
對於喜歡拍照的人
也是個不錯的好地點

100 Farm Cafe

Address:通宵鎮通灣里6鄰58號
Telephone:0919565763
Web:http://zh-tw.facebook.com/100farmcafe
To be continued...

2012年8月25日 星期六

通宵神社

日本的「神社」建築,蘊涵歷史、文化、思想與政治精神
明治維新後,日本政府本著「祭政一致」精神
推動神道國教化政策
神社成為國家治權政治至高無上的精神象徵
日本首任治台總督樺山資紀,採取恩威並施的方針治台
一方面利用台灣民間鄭成功信仰,透過宗教活動友好行為
一方面在台灣基礎建設上,推動天皇崇拜的國家神道
1897年起,日本總督府開始在台灣各地興建神社
祭祀征討台灣殉職的能久親(北白川宮),以及造化三神
利用神社的普遍建立,控制人民思想
達到鞏固統治權力的目的
北白川宮生於1847年,翌年被仁孝天皇收為養子,稱為「滿宮」
1858年天皇下召列為親王,賜名「能久」,稱「北白川宮能久親王」
北白川宮赴德國普魯士軍校留學,返國擔任陸軍中將近衛師團長
1895年(明治28年)中日甲午戰爭,北白川宮受命為台灣駐屯軍司令
5月抱病(瘧疾)帶領占領軍隊抵台,從北而南乘轎指揮占領行動
病況惡化,10月28日死亡
能久親王征討台灣而死,成為日本人對台灣宣傳忠君愛國的樣板
明治34年10月27日台北劍潭山的台灣神社鎮座完成後
訂定每年10月27日(鎮座日)、10月28日(親王祭日)為例祭日
通令台灣全島放假一天,到台灣神社參拜
台灣各地只要能久親王住過、到過的地方
興起興建「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御遺跡」紀念碑的風潮
日本治台50年,全台興建204所神社,主要祭祀能久親王的神社就有108座
根據日本昭和年間出版的「新竹州誌」紀錄
通霄神社於1937年(昭和12年)鎮座,選址在虎頭山腰
能久親王1895年(明治28年)8月28日曾在通霄舍營
地方人士曾設置「通霄御遺跡地紀念碑」
促成後來通霄神社的建造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神社選址,常選擇都市鄰近外圍、可俯瞰城區的小山崗或半山腰凹
除了象徵神、人交會,神聖、世俗接壤意象,也有「居高臨下,守謢萬民」的用意
虎頭山海拔高度雖不到100公尺,但可俯瞰通霄鎮街道景緻,所以被選為神社位置
1945年日本戰敗,主政者易位
「通霄神社」成為國民黨政權眼中一種蘊藏敵國傳統意識型態與東洋奴化遺毒的建築物空間
所以採取刻意的毀壞與消滅,神舍任何與「昭和」或與日本有關的字樣均被刮除
通霄神社拜殿在光復後改建為「通霄忠烈祠」,維持祭祀的空間機能
除了供奉延平郡王鄭成功,拜殿四面加砌磚牆開窗,原木桁樑屋架外側
改成中國傳統建築閩南式燕尾翹脊屋頂包覆
屋頂脊飾中央還加裝國民黨徽,凸顯當時的黨國意識型態
通霄神社附屬建築,包括神官宿舍、社務所、石燈籠、手洗舍先後被破壞、拆除殆盡
國軍的空軍、陸軍先後進駐,民國89年才移防他處,附屬建物被民間占住使用
改建後的忠烈祠,因為地方經費不足,加上所有權不明,管理維修不易
曾經橫跨兩個威權統治時期的建築物,一度殘破荒蕪,九二一地震後
年久失修的通霄神社,受損更是嚴重
通霄神社無論是地理位置、建築特質,都與台灣、通霄近代歷史文化有著鮮明的關係
是豐富的教育題材,2002年苗栗縣文化局登錄為歷史建築
文建會補助1700多萬元,修護工程歷史年餘,2005年6月完工
未來將結合周邊景點與產業文化,達到歷史建築再生、永續利用的目標
在日據時代
日本人在台灣留下了很多足跡
在時代的變遷下
它就像人一樣
老了,漸漸斑駁了
剩下的是那人事已非的殘缺
過去的榮景不再
我想這是他對我們所訴說的故事吧!
To be continued...

2012年8月18日 星期六

飛牛牧場

在網路上搜尋到飛牛牧場時
剛好電視播出福特的汽車廣告
一眼就認出飛牛牧場的拍攝點
只不過來錯季節(冬季)
因為要看到綠油油的草地感覺
要選在春夏時
就可以感覺到福特廣告裡的那片草地
這裡雖然不大
但要逛完整個園區
也是需要點時間
這裡很適合帶小朋友來這邊跑跳
除了跑跳外也可認識生態與動物
這裡除了廣告外
也是很多偶像劇取景的地點
如:薰衣草、雪天使、記得我們有約...等
所以也保留些拍片的場景
也給喜愛拍照的人留下些特色景點
在平常忙錄的生活下
偶爾讓自己放鬆
看看美麗的風景
聽聽大自然的聲音
雖然平凡
也是種最好的心靈調劑
To be continued...

2012年8月12日 星期日

垂直村落建築展

過去數十年間
亞洲城市發展到空前的規模
激烈的人口成長與社會結構變化
造成亞洲城市迅速繁殖擴張的大爆炸
這樣的現象以及對高密度的需求
促使亞洲的巨型樓群不斷被製造出來
不斷重複的空間排列組合
在高度與寬度都擴張到總樓地板面積的極限
如此大量的均質製造
嚴重地侷限各個單元住宅的自主變異性
 漸漸地
這些巨型建築物大量的取代亞洲城市原有的傳統低矮住屋
像是北京的胡同、東京的町屋、雅加達的茅頂屋、深圳的城市村落
還有台灣的加建現象...等
這些曾經深刻存在亞洲文化中的非正式的、自主的、輕巧且多變的種種特性
都隨著這些巨型樓群的出現
逐漸消失殆盡在都市中
只有在落後地區或是舊城區
甚至要到主題式樂園才看得到這些特殊傳統屋
而接下來的數十年
這個現象預計只會持續發展下去
讓我們試想一種新型態的都市學
一種可以符合亞洲地區所需的高密度需求
允許非正規空間成長
讓住戶擁有個人自由
又兼具社區共同生活品質的社群型態的可能性?
一種進化的都市學
容許住戶間的獨立性
超越建築學上反覆自語的使用者參與式設計
可以堆疊的一個真實的垂直村落?
一個可以回應亞洲文化特性
並且實現每個人對家的各種願望
帶回亞洲特有生活品質的垂直村落的夢想可能
在現代高樓林立的擴展中
面對著房價高漲的時代
怎樣的生活
怎樣的環境
才是我們真正所需要的空間?
很喜歡明日博物館的展覽
它不像其他博物館就是座落在這個位置
它是個移動性的博物館
利用深入生活環境的方式去表達明日的概念
To be continued...

2012年8月8日 星期三

蒙馬特影像咖啡館

每次上完課
總是在洗手時才發現
那受傷而不自覺的手指
這是一種沉溺
一種只想完美的努力
雖然這一切不值錢
卻值得
想起那烏黑的雙手
溫柔的蠻勁
為的是屋簷下的負荷
那種辛苦,我體會過
那種痛楚,我體會過
那種危險,我體會過
正因體會
所以瞭解
如今佈滿皺紋的雙手
更顯滄桑
朱自清的背影
有著父親跨越鐵路的情感
每每我所望見的
是多了一付老花眼鏡
彎著腰,注視著機器
熟練操作的雙手讓我偶爾忘記
那漸逝的歲月
讓我瞭解不求回報的
讓我瞭解無不勞而獲的
讓我瞭解人生道理的
是你
雖然無法走相同的路
相同的是
都有一份需付出與守護的精神與態度
雖然我們是傳統的父子
卻有著不需言語的語言
<祝天下父親,父親節快樂>

蒙馬特影像咖啡館
Address:台北市陽明山菁山路131巷13號
Telephone:02-28624347
To be continued...

2012年8月4日 星期六

山仔后美軍宿舍群

1949年國共內戰激烈
炮火下節節敗退的國府渡海遷台,政權岌岌可危
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原本已決定不介入國共內戰的美國
為了避免共黨勢力在亞洲擴張
開始派駐大量部隊進駐臺灣並對台進行經濟援助
危急存亡之秋的國府,在因緣際會下得到美援
而在臺灣存活了下來,為了安頓照顧駐台美軍軍官
美方於是和國府協商興建眷區
1951年美軍顧問團規劃小組、建築師沈祖海
與國府人員共同乘坐直升機,攜帶臺北市地圖在空中盤旋
查找適合興建美軍宿舍的場所
最後選定陽明山山仔後與天母兩處作為興建地點
政府遂命令臺灣銀行進行土地徵收與興建作業
「山仔後」意指「山的後方」
從前自士林往返此地,需徒步翻越大侖尾才能到達,故得此名
當時還是一片農田的山仔後,因環境清幽、位置獨立
深受美軍青睞,總計興建了217戶宿舍
不但眷區規模全台最大,進駐住戶的官階也最高
也是當前全台最完整的美軍宿舍群
美軍宿舍的興建方式
是由美方提供房屋的設計圖與眷區的區塊規劃
再交由臺灣方面施工建造由於臺灣方面沒有更動設計的權力
美軍宿舍的樣貌
因此分近似1950年代時美國本土的住宅樣貌
等於是將美國人的家鄉面貌,整個移植到陽明山上來
有些建築學者因此將山仔後的美軍宿舍群稱做租界式的「殖民建築」。
美軍宿舍最大的特徵,在於每棟房舍屋頂都有煙囪,屋內都有禦寒設備
臺灣地屬亞熱帶氣候,沒有使用煙囪壁爐的必要
但對居住於此的美國人來說,如此的設施雖然沒有實用性
卻能喚起對故鄉的溫馨回憶
美軍駐台時期,為了確保眷區民的安全與隱私
避免與地方發生糾紛,每個眷區出入口都設有崗哨
由美國憲兵駐守,禁止非美軍人員進入以確保安全
並擁有治外法權,彷佛國中之國
門禁森嚴、與世隔絕的山仔後美軍宿舍
也曾發生過撼動臺灣社會的新聞事件
1957年,在陽明山「革命實踐研究院」擔任職員的劉自然
在當時駐台美軍上士雷諾的家前遭開槍射殺
負責審理此案的美國軍事法院並未深究,便以證據不足為由
宣判雷諾無罪釋放並立即遣送返美,經媒體大幅報導後
引發臺灣民眾大規模反美示威衝突,史稱「劉自然事件」
衝突與隔閡外
山仔後鄰近的民眾也開始有人靠著替美軍幫傭、賺取外快生活
代表美式家居生活的西裝、可樂、三明治、籃球、萬聖節等文化
逐漸在鄰近居住小區擴散開來,山仔後也從原本儉樸傳統的農業聚落
轉變為散發洋味的商業市街
1962年文化大學創校,更使得當地的往來人口日益增加
1978年台美斷交,美軍陸續撤離,原本門禁森嚴、形同租界的美軍宿舍
也由地主(臺灣銀行)陸續轉租給國人居住
政界大老林洋港與戲劇家賴聲川等人,都曾在此有過一段山居歲月
台美斷交後,美軍電臺原本也要一同撤離
但在臺灣外僑的關切下
美軍電臺以基金會形式轉型成「臺北國際居住小區廣播電臺」
也就是國人所熟悉的ICRT;1980年代是ICRT的全盛期
當時FM 100.7的廣播頻道
 與陽明山山仔後「中庸二路8-1號」的電臺舊址
對許多年輕人而言,就等同於美國夢
2000年ICRT從陽明山遷至山下的松江路辦公
原址遭拆除後已改建為豪宅別墅
近來擁有所有權的台銀正計劃拆除這150多棟美軍宿舍
並將土地拍賣給建商,開發成新的高樓住宅區
此舉發在地居民與文化團體的反彈
美軍宿舍群的存與廢,也成為社會輿論關切的焦點
傳聞早在當地完成古蹟審查作業前,大批建商就已不斷上山勘查
計畫競標這塊土地,而在古蹟審查作業結束後
台銀已著手規劃以13標化整為零的方式標售土地
而這其中有許多都是當初國家向地主強徵而來的
如今陽明山山仔后的美軍宿舍群在要求保存文化資產與土地資本開發的夾縫中
面臨最嚴峻的歷史時刻
山仔后文史工作室表示,山仔后美軍宿舍群基地面積為13公頃(4.2萬坪)
市府登錄保存22棟建物(3.73公頃,約1.1萬坪)後
讓剩下的可標售土地面積正好小於10公頃、達到免環評門檻
因此山仔后美軍宿舍群的文化資產審查作業過程廣被質疑
猶如北投纜車弊案翻版
而最後建議保留的22棟建築,
清一色住戶幾乎都是美商、美國在台協會人員
顯然是「跪著審查文化資產價值」
土地利用不宜單從財務觀點考量
應評估區域適當發展總量、地區需求、文化與生態特質存續、城市競爭力等
山仔后美軍宿舍群應維持低密度使用原則
使土地倫理能呼應青山綠水、週遭建築脈絡
不讓交通、水電等公共設施負擔暴增
營造一個古蹟活化的示範社區
來到這裡
彷彿來到另一個國度
加上茂密的楓葉
真的讓人以為這是國外了
賞楓不一定要跑到很遠的地方
在文化大學的美軍宿舍群
就是個很不錯的小景點
To be continu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