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s

2011年9月11日 星期日

Angor Wat (Cambodia)_Part 5

在吳哥遺址裡
總是會看到很多小孩來兜售一些名片與鑰匙圈
他們總是會說著
"我們沒有錢讀書,哥哥姊姊買一下"
可見他們國語說的很不錯
雖然有些在路上有買
對於無法幫忙買的
由於有帶仙楂糖
(想說帶糖果會蛀牙)
所以當我們沒有買的話
我們就給他們一些糖
有些孩子也很聰明的看到遊客直接問有沒有糖果
真的讓人覺得可愛又心疼
塔瑪儂寺--Thommanon
(時代:約12世紀早期 / 國王:Suryavarman II)
如果說斑蒂斯蕾寺是「吳哥藝術之鑚」,那麼塔瑪儂寺遺址應該可以稱為「吳哥藝術之珍珠」吧!
[姿勢不錯,有模特兒的架勢]
假如說斑蒂斯蕾寺是吳哥窟的縮小版,那麼塔瑪儂寺就是吳哥窟的精緻版,這種風格在藝術史上的定為稱之為「吳哥窟風格」,指的是一種華麗綿密,同時飽滿大器的建築風格。
塔瑪儂遺址的美,在於石塊本身因為年代而產生的青銅石綠鏽質感,因此塔瑪儂遺址有著非常美麗的石綠顏色,就像古老失修的青銅器鏽散發的質感,純粹天然的顏色,令人更添思古幽情。
在塔瑪儂遺址裡最明顯的就是「麗華塔」女神雕像,女神的姿態和斑蒂斯蕾寺如出一轍,豐腴的身材,露出飽滿的乳房,身著長裙,手持蓮花,頭頂、胸前、耳下,都帶有纓絡及首飾,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整體造型雍容美麗華貴,這幾尊麗華塔的雕工,是吳哥仙女中刻痕最深的,因此也就愈加呈現立體感,彷彿回到九百年前的風華一般,真是一場美的藝術饗宴。
塔高寺--Ta Keo
(時代:約10世紀晚期到11世紀早期 / 國王:Suryavarman II)
塔高寺是一座未完成的建築,一直流傳的原因有兩種講法:第一是因為選擇的石塊太硬,以致無法做細部雕刻而放棄,另一種講法認為建造過程中,塔高寺遭到雷擊,國王以為不祥,所以棄而不用。
[一從門口進去就看到可愛的小女孩無辜的看著我們]
前一種講法有點牽強,石塊的硬度應該不會在寺廟基本建成後才發現能否入刀,工匠在選擇建材的時候便應該發現了,第二種講法或許可信,不管如何,塔高寺終於被放棄了,沒有完成,卻意外保留了吳哥建築工法,以及混沌初開的雄渾氣魄。
[很喜歡進去寺裡就抬頭望,都會有個天井,每個寺所展現出來的都不太一樣的感覺]
[塔高寺,顧名思義就是很高,從這個角度來看,爬塔高寺時要特別注意安全]
塔普倫寺--Ta Prohm
(時代:約12世紀 / 國王:Jayavarman VII)
塔普倫寺是闍耶跋摩七世為母親蓋的祭廟,俗稱「母廟」;他也為父親蓋「父廟」寶劍寺,兩座祭廟深深符合父母的身分;寶劍寺氣派威嚴,具堂皇宏偉格局;塔普倫寺則幽深清遠,有陰柔的慈悲。
塔普倫寺的格局玲瓏精雅,全是女性風格,廊柱壁間的雕刻,也都溫柔端莊,有人認為ㄧ些美麗的仙女浮雕,就是按照闍耶跋摩七世的母親面容雕刻的。
其實剛進塔門,旁邊的圍牆上已被一株樹木覆蓋盤結,預告塔普倫寺的歷史浪漫,當初,法國考古學家做出一個決定,大部分的吳哥古蹟都將予以修復重建,唯獨塔普倫寺大致保留發現時的情況。
[這是隱藏版的仙女,被樹根包覆著]
闍耶跋摩七世不會想到當初要求工匠將塔普倫寺雕琢的細緻美麗,在八百年後,剩下的只能留給歲月,但歲月卻不留情,有一天,塔普倫寺的天空飛來幾棵吉貝棉、空蘭樹、無花果的種子,落在牆桓邊,然後種子發芽了,一天天的長大,當吳哥棄城後,樹木的根終於伸到石塊上方、牆桓、縫隙,四處可以伸展的地方,定居下來,成為永久的住所。
(資料來源:吳哥窟 : 叢林裏的眾神之城 / 何修仁文.攝影)
(資料來源:吳哥深度旅遊聖經 / 賈克斯(Claude Jacques)著; 傅利曼(Michael Freeman)攝影; 邱春煌譯)
[這就是古墓奇兵蘿拉走出遺蹟的場景]
在參觀中
雖然有看到有些孩子
利用不需成本的方式要求小費
例如小孩直接拿在旁邊摘的小花直接塞在遊客手中
(等於有點強迫消費)
然後就不得不給他小費
甚至還看到警察在賣警徽的
(當然是額外作的警徽)
我們只能嘆息著
真的什麼錢都想賺!
但這也是他們無可奈何的生活
To be continued...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