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s

2011年7月27日 星期三

台南公會堂

台南公會堂又名「台南公館」
現稱「吳園藝文館」
落成於 1911年(宣統3年)
也就是今天位於台南市民權路二段30號上的台南舊社教館 
台南社教館
其址原為清道光年間地方士紳吳尚新所建之吳園
內有亭台樓閣、假山、池塘等設施
尤以仿飛來峰之景最為引人
日據時期建為台南公館
後來稱為台南公會堂
為當時市民重要集會空間
台南公館成立之初是一種財團法人之型態
由官方與民間合資四萬多圓而建
此類機能之建築在當時於各大城市中均有設置
兼具有教化百姓之功能
台灣光復後改為中山堂
再於民國四十四年改為省立社教館並加以修繕
今庭園尚存留一部份
整棟建築基本上之構成是由中央入口
兩側翼部及後面之大集會堂組成
大集會堂為木構造形式
因應地形立於一基座上
在處理上較機能化
並未施用任何西方歷史語彙
在式樣上
台南社教館與台南市政府一樣是屬於馬薩式樣(Mansard Style)
然而其主體屋頂卻不似台南市政府採用凸邊
而是採直邊的法國式屋頂(French Roof)上鋪魚鱗狀板瓦
再冠頂飾
中央入口部份可視為由兩根高二層樓之方柱撐起其上之三角形山牆所構成
山牆內原有繁複的裝飾浮雕紋樣
其上為全棟建築最高之屋頂
在正面上有華麗的老虎窗一座
上並開有牛眼窗一個
兩根方柱之內側微微內凹的則是一圓拱圈
二層部份原有陽台
今已加裝窗戶
一樓則為入口
山牆部份並無明顯之楣樑及額枋部份
看似由巨柱直接承接挑簷
入口方壁柱東西向兩外壁則為盲拱圈裝飾
兩翼一層樓部分
下為一抬高之基座
正面牆面本身開有三個略為內凹之圓拱窗
拱石則與壁體水平線連成一體
二層樓部分
則由四根愛奧尼克柱武之力壁柱上承楣樑與挑簷形成三個開間
愛奧尼克柱式在台灣並不多見
於台南公會堂中採用是其一大特點
而其處理方式
將每根柱子置於一對曲線優美之托架上更是少見而特殊。
雖然台南公會堂整棟建築應用了許多西方歷史建築之語彙與元素
其卻在兩翼部份之屋頂女兒牆上
出現綠釉花磚
此種材料在台灣傳統建築中多半與紅磚並用
有通風採光以及裝飾之效
本土性相當濃厚
使台南社教館因而也帶上幾分本土色彩
由於各地公館在日治時期為市民主要活動之處
其影響對百姓更為甚大
新營劉宅(1990年末期已拆除)在意象上與台南社教館相似之處
實在令人深思
To Be Continued...

2011年7月26日 星期二

台南郭柏川紀念館

郭柏川1901年出生於台南市
父郭輔仁、母王赤娘
家中經營棕櫚廠
然出生僅兩三個月
父親即因病去世
自幼即由母親撫養長大
1910年郭柏川進入台南第二公學校就讀(今立人國小)
1916年考上國語學校公學師範部乙科
1921年,郭柏川從學校畢業
先行任教
並在祖父的安排下被迫結婚
1928年以美術方面的專才
考上東京美術學校後
前往日本的東京美術學校進修
1933年以半工半讀情形下
於梅原龍三郎處習畫
在終止婚姻關係後
又重回東京旅居
1937年隨梅原前往中國
並於滿洲國各省畫生
1938年他再於日本控制下的北平師範大學與北平藝專擔任教職
1940年郭柏川與朱婉華(北京人)結婚
當時在北京的台籍音樂家江文也寫了一首結婚進行曲祝賀
1948年因國共內戰全家回台灣
並在1950年於台南的省立工學院建築系(今成功大學建築系)任教
並創立領導台南美術協會
1974年去世
郭柏川的寫生畫風於1930年代末期頗享譽於北京、天津一帶
二戰後更將中國式的風格融入台灣民間器物、刺繡與廟宇紅牆
其畫風特點是單純但深入、著重構圖且色彩渾厚
嚴謹也筆觸精準
其線條處理更隱含中國書法的意境
郭教授淡泊名利為人謙和
自我要求更為嚴謹
常強調「繪畫必須具有三種特性、那就是時代性、民族性和自我性
三者缺一,藝術的價值也就大大地打了折扣。」
更直指
「一個藝術家的主要成功條件是高尚的情操與風骨,
一位藝術家的作品中如不能反映出他的個性與氣質,
如何能稱為藝術家呢?」
郭柏川故居位於台南市公園路321巷
原日軍步兵第二聯隊官舍群
整區已列為市定古蹟「原日軍步兵第二聯隊官舍群」
戶戶庭院多種植原生喬木
綠樹早已成蔭
立面由基座、牆身、屋頂構成
基座有柵條式通氣孔
外牆採用雨淋板
大面積開窗
典型日式官舍群
不過
產權屬於國防部
部份房舍早已失修殘破
關於土地使用
市府與國防部尚在協調中
現由郭為美女士私人出資修繕屋舍並闢為「郭柏川紀念館」
慶祝中華民國100年於每周六開放
現場並播放江文也音樂
紀念郭江兩家當年在北平相交情誼
(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E9%83%AD%E6%9F%8F%E5%B7%9D)
(資料來源:http://pylin.kaishao.idv.tw/?p=3004)
此官舍群是以前還蠻喜歡的地方
雖然範圍不大
但經由每戶人們的維護
讓這裡很有眷村的風味與氣息
甚至每次看到那天然花叢佈滿圍牆上的模樣
更加點綴出住戶的生活是多麼的愜意
只是每次來到就愈感失望
一次很開心的發現此地
二次很惋惜著看著被燒掉的房屋
三次到來則是國防部要回產權
與裡面的經營者一談
也了解這棟具有歷史的郭柏川紀念館
將會在古蹟保護的規範下
讓人們一觀此建築的風采
(周圍聽說都會被拆掉而獨留這紀念館)
To Be Continued...

2011年7月25日 星期一

淡江中學

淡江女學堂
清末的中國雖已西風東漸
但傳統封建社會風氣並未改善
馬偕博士早就目睹台灣婦女地位低落、知識閉塞
也為此向國外婦女團體爭取經費
以馬偕夫婦二人和一位宣教士的太太閏師母(Mrs. Junor)從事女子教育
但因社會觀念保守
成效不大
1881年他回加拿大
這個理想獲得加拿大總會的支持
並提供三千美元的捐助
1883年秋天
在牛津學堂的東鄰
這所女學校的新校舍開始動工興建
1884年1月這所被公認為開創台灣女子教育先河的
「淡水女學堂」(TamsuiGirls' SchooI)正式開學
一共有45名婦女入學
大半是來自宜蘭的噶瑪蘭平埔族人
雖然為鼓勵婦女入學
女學堂免學費、補助旅費、膳宿、服裝等
但台灣民眾依循禮教
不願女子拋頭露面
「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念根深蒂固
再加上學校沒有高牆保護
因此來就讀的漢人女子少之又少
但女學堂學生最多時也曾達八十人之眾
女學堂除了中法戰爭和乙末割台時
因時局動盪而一度停課之外
一直到馬偕博士逝世才停辦
淡水女學堂在當時開社會風氣之先
讓久遭壓抑的婦女也能受新教育薰陶
革除不當的封建束縛、增進視野、開拓知識領域
提升其社會地位
可算是創舉
也拔得全台婦女教育運動之頭籌
淡水婦學堂
1905年11月加拿大果然派
金仁理姑娘(Miss Jonie Kinny)與高哈拿姑娘(Miss Hannah Connell)
兩位女宣教士來到淡水
以從事婦女教育工作
「姑娘」是台灣與中國閩南一帶
對那些犧牲青春年華與婚姻幸福
到國外服務的單身女宣教士的尊稱
1912年起為適合日本的制度
學年改由四月開始
次年三月學期結束
同時
因淡水女學校教育方針的改變
往昔女學堂所服務的失學婦女、已婚者、教會宣道婦已無所就學
為彌補這項教育工作
教會就伴女學校東鄰高地另建校
1910年這所「婦學堂」(Women's School)開學
首任校長為高哈拿姑娘
此校的目的在於訓練教會傳教的女宣道婦和女信徒
有位一生充滿傳奇性的女信徒
又被尊稱為原住民教會之母的芝苑(Chi-Oan Iwad)
就是1929年由孫雅各牧師
將她由東部帶來此校就讀
她於1931年畢業後回太魯閣
在日本警察的壓迫和對她搜捕下
仍勇敢地將基督教傳遍泰雅族和太魯閣族原住民部落
婦學堂辦到1922年時已有兩百名畢業生
1929年因遷就法令改名「婦女義塾」
一直到1937年才停辦
到了1915年
馬偕時代所蓋的女學堂校舍不僅年久失修
也不敷使用
當時決定重新改建
女學校因此暫停一年
1916年吳威廉所設計的新校舍竣工
6月1日重新開學
並增設高等女子部
正式更名為「淡水高等女學校」
淡水中學
馬偕博士逝世後
牛津學堂的校長由吳威廉牧師繼任
並改為神學校
1911年年底馬偕博士的長子偕廉
在取得教育碩士學位後
與他的新婚妻子蘿絲仁利小姐(Miss Jean Ross)專程返回淡水
籌辦這所中學
同年北部教會決定將宣教中心
由淡水移到首府台北
而建新的神學校校舍
遷校之後的牛津學堂校舍
即作為淡水這所中學的校址
1914年四月四日
淡水中學校(Tamsui MiddIe SchooI)終於在牛津學堂開學
此校可說是台灣最早的本土正式五年制中學校
除二十幾位繼續留在淡水學習的神學校普通科學生之外
首屆新生有三十位
1919年中學的第一屆畢業生共九名
畢業典禮與淡水高等女學校聯合舉行
淡水中學校自開辦以來
一直沿用牛津學堂為校舍
由於該建築規模有限
且精美的女學校校舍更已改建使用
因此新校舍的建設
成了男子中學的首要工作
1922年2月總督府重新頒行《台灣教育令》
對私立學校諸多限制
非官方之學校不得再用「學校」之名稱
到了10月男女兩校因此分別改名「私立淡水中學」與「私立淡水女學院」
翌年六月新校園內由羅虔益先生設計的男生體育館落成啟用
同年年底同樣由羅虔益先生設計的八角塔新校舍開工
1925午6月全部落成
學生由借用11年之久的牛津學堂遷往現址(牛津學堂一直作為學生宿舍至1931年)
自此七十多年來八角塔成了淡江人的精神象徵
1925年夏天
原本以使用台語和英語為主的偕叡廉校長
在時局的壓力下
為學好國語(日語)而前往日本一年半
可惜此舉並未贏得日本政府的善意回應
淡水中學和淡水女學院以宗教精神立校
以西方人本教育為主體
以台灣子弟為教育對象
教學使用台語也教聖經
因此無法見容於日本軍國主義的「皇民化」政策
雖然有良好的師資、優美的校園、齊全的設備
卻始終無法獲致總督府「備案」和「認定」為合格之中學校
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後
日本更加猖狂
發起所謂「國民精神總動員」和「產業報國運動」
淡中和淡水高女自然被捲入這場風暴中
日人接管淡水中學和淡水女學院後
立即改變教學內容
並撤換原有教師
對學生改採斯巴達式管理
無論服裝、儀態、作息都採軍事化
並要求學生以劍道(女生用確刀)、弓道來修練武士道精神
另外更嚴格實施軍訓課
除了經常的練槍、打靶、也有劈剌考試
並有淡水至桃園的夜行軍以培養戰力
到了太乎洋戰爭後
隨著戰況的發展
學校更加強使學生做皇民的信念和決心
每週有板校長親自主持「必勝鍊成會」
學生也組成「奉公隊」到校外協助民防救災演習
1945年8月15日
有板校長和學生在淡中聽到昭和天的「玉音放送」
得知日本已戰敗無條件投降
此舉也等於宣佈淡江中學日人治校的時代結束
戰後台灣進入新的紀元
戰前三校歸還北部長老教會經營後
在迭經內憂外患以及分分合合
終於在1956年將純德女中和淡江中學
合併成今日的「私立淡江高級中學」
(1949年七月女子部正式改名為「純德女子中學」)
陳泗治先生接任淡江中學校長之後
曾往加拿大深造一年
經營淡中有二十五年之久
是歷任校長中任期最長的一位
其治校風格也直接影嚮了近代淡江的校風
淡江中學自首任校長馬偕博土創校以來
已跨越滿清、日本與中華民國三個世代
這些續任的校長中有加拿大人、美國、日本與中華民國等國籍
從這些校長的名單和背景中
不僅可以看出台灣歷史的變幻與無常
也可讓人體會淡江中學歷經百餘年的滄桑史與文化傳統
及其通過嚴苛考驗而得來的一脈否壇芬芳
由於周杰倫的電影「不能說的秘密」
而著名的景點
淡江中學
配上淡水清幽的風景
讓許多遊客對這裡的悠閒
流連忘返
在當天去參觀的時候也發現有學生在上課
如果有幸來到這裡
遇上學生上課的話
要記得輕聲細語
以免打擾到師生們的上課
To Be Continued...

2011年7月18日 星期一

真理大學

真理大學(英語:Aletheia University,AU)
為北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所創辦之私立大學
源自1872年3月9日加拿大基督長老教會
宣教師馬偕‧叡理博士登陸淡水
作佈教、教育及醫療工作
選擇定淡水砲台埔小山丘上(本校現址)興建校舍
並親自規劃監工
1882年校舍建成後
為感念其家鄉安大略省牛津郡居民的捐助
遂命名為Oxford College
中文名為理學堂大書院
後人稱之為牛津學堂
該校現位於臺北縣淡水鎮
是一所超過百年歷史的高等院校
(1882年,理學堂大書院Oxford College創立至今)
1965年改制為淡水工商管理專科學校
1994年再改制為淡水工商管理學院
1997年正式改制為大學
校園裡的大禮拜堂
獨特尖拱造型建於1882年的「大禮拜堂」
樓層分地下三層、地上四層、屋突三層
合計十層
建築方面為了突顯基督教教義風格
重複使用象徵「虛心祈禱的手」的尖拱造型
無論在主體建築、窗戶和大門
皆塑造出建築的獨特風格
大禮拜堂內有台灣全國第一高
第二大(僅次於國家音樂廳)
同時也是全國第一台裝置有32呎音管之「管風琴」
是由荷蘭最大管風琴廠─PELS & VAN LEEUWEN以純手工打造
與禮拜堂同為真理大學
校園中的特色之一
只是當天去時不是禮拜的時間
所以沒看到管風琴
有點可惜
最能代表馬偕‧叡理博士精神的牛津學堂
融合中西建築建於1882年的「理學堂大書院」
英文名字為「牛津學堂」(Oxford College)
是台灣最早的理學堂
是當時教會培訓傳教、教育、醫療等人員的基地
建築方面頗富中國傳統建築色彩
由馬偕博士親自設計
採用均衡對稱
坐北朝南
同時屋脊立有八座小佛塔代替十字架
整體建材使用清水磚和閩南瓦
其中小紅磚外面刷以油漆
以防風雨
以蒸熟的糯米加上石灰和糖漿搗製而成三合土代替水泥
目前已被列為國家二級古蹟
目前己被長老教會北部大會作為史蹟館
真理大學
我想馬偕‧叡理博士在當時時代的背景下
所追求的真理必是為了人們的幸福
To Be Continued...

2011年7月14日 星期四

無極真元天壇

淡水天元宮原名為無極真元天壇
為道教聖地也是賞櫻聖地(3月)
它的歷史發展起源於西元1971年
由黃阿寬等八位負責籌建
天元宮、真元宮和聚元宮等三宮
並依神明指示開鑿龍井
名為「八八龍池井」
1972年立開基香爐並在神木後方供奉無極老祖神像
無極天元宮於西元1985年落成
正殿供奉無極老祖
主神為玉皇大帝並旁祀諸位仙佛
於1992年增建無極天元真壇
樓高五層的無極天元真壇高為200尺
圓形的建築外觀直徑高達108公尺
每個殿供奉無極界的諸位先佛
約10多尺的神尊皆以各種素材雕刻而成
是來到淡水天元宮另外一個可以探訪之地
在天壇部份共有五層
第一層供奉無極老祖、玄靈高上帝、北極玄天上帝
地母至尊、瑤池金母與九天玄女
第二層供奉真元佛
第三層供奉赦罪大王尊玄穹上帝
陪祀王天君與托塔天王
第四層則是供奉令我覺得亮眼的白色五老
此五老代表著金木水火土五方五老
最後一層則是供奉無極老祖與三清道祖
天壇的造型有如中國北京的天壇
這裡除了建築造型及道教聖地聞名之外
近幾年由於櫻花的綻放
讓這裡成了遊客必來之地
為了一賭那櫻花飄落與茂盛的風采
這天果真也是遊客爆滿的情況
因為開車或騎機車的人
必須得停在外圍
花個20分鐘的路程走到目的地
否則將會造成此地交通大堵塞
所以交通管制是必須的
看完這盛開的櫻花
在天壇的搭配下
更突顯天元宮的美
有機會一定要來看這令人難忘的SAKURA
To be continu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