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s

2011年1月30日 星期日

皇后鎮森林

在天氣陰暗不明的狀態裡
我們來到了三峽鎮竹崙里的
"皇后鎮森林"
 
 
 
 
 
 
 
 
 
這裡的餐點還可接受
也由於當天假日人潮眾多
很容易有陌生人搶鏡
(也剛好遇上大學新生的露營活動)
所以無法張貼太多照片
且這裡是個很適合全家大小來的旅遊小景點
(資料來源:http://www.queen-village.com/)
To be continued...


2011年1月17日 星期一

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在歷經多年的抗爭中
寶藏巖終於成功轉型為共生聚落的國際藝術村
在2010年10月2日正式開村
21戶原居民留下共同開發藝術村
空置的房屋引入藝術注地與青年會所的創意
以「寶藏家園」、「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及「國際青年會所」三大計畫
在共生的精神下
創造一藝居共生的新型態聚落
To be continued...

2011年1月15日 星期六

國立臺灣博物館

國立臺灣博物館的前身是「臺灣總督府博物館」
創立於明治41年(1908年)是臺灣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
被譽為是「臺灣現代知識的啟蒙地」
日本統治台灣之初
急需認識臺灣自然及人文環境
以做為治理的參考
於是總督府聘任大批受過現代西方教育的日本學者前來臺灣
從事自然及人文環境的調查研究
當時調查所取得樣品或標本
即由交由總督府所屬殖產局的「商品陳列館」加以保存
並未對外公開展覽
1908年5月24日總督府頒布訓令
設置「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附屬博物館」(總督府博物館)
將負責蒐集及陳列有關台灣學術
技藝及產業對所需的標本及參考品
並提供公眾閱覽
臺灣第一座現代博物館於是誕生
臺灣總督府博物館成立於1908年10月24日
館址利用原彩票局建築
(今寶慶路與博愛路之間的國防部博愛大樓)
1913年臺灣民政長官祝辰巳為紀念
第四任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與民政長官後藤新平
籌建兒玉總督後藤民政長官紀念館於今二二八公園內
(原址為清代的「台北大天后宮」)
臺灣總督府委由日籍建築師野村一郎與荒木榮一設計
風格為後期文藝復興時期的古希臘多立克式樣式
外觀上綜合了巴洛克時期的建築風格
於1919年完工並遷入新址
臺灣總督府博物館首任館長為川上瀧彌
於1915年8月21日因病去世於任上
兒玉源太郎是日本在臺的第四任總督
後藤新平出任民政長官
當時兒玉總督另兼日本重要軍職
經常往返臺、日兩地
因此實際政務多出自後藤新平
後藤新平銳力經營
1905年時終於使臺灣總督府財政轉虧為盈
奠定了日本在臺統治的發展基礎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
臺灣歸屬中華民國
臺灣總督府博物館改制為臺灣省博物館
隸屬於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
1949年再更名為臺灣省立博物館
隸屬於臺灣省政府
1999年基於臺灣省政府虛級化
改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管理經營
並改為現名
臺博館的主要館藏為臺灣人文史料與自然產物
以地質、礦物、動物、植物、原住民以及歷史的收藏為主
並且還收藏了包括農業、水產、工藝、貿易、林產等資料
並保存近四萬件標本
目前於2樓將展品整合成
「臺灣生物」及「臺灣原住民」兩大常設主題展
而入口大廳右邊和左邊龕位原置放其後藤新平及兒玉源太郎銅雕像
目前已移除改放於頂樓展覽廳展示
由於臺博館主館的興建年代久遠
已經沒有更多的展示與收藏空間
故在主館附近的徐州路上新建「研究典藏大樓」
以供容納館內收藏品及行政研究之用(不對公眾開放)
並於1994年啟用
但為了進一步提升展覽品質
近年來在文建會的規劃下
國立臺灣博物館正進行擴建計畫
(資料來源:http://www.ntm.gov.tw/tw/index.aspx)
在當天剛好展出「樟腦王國」
讓我們了解樟樹對我們臺灣經濟的影響過程
也從兩棲爬蟲特展中把玩了一下小蛇
以前在鄉下看到的蛇都是已經乾枯在陸上的蛇
很少有機會親自去摸蛇且讓蛇纏繞於手臂的感覺
(我玩的很開心,某人嚇到角落去)
對於國立臺灣博物館的內部建築構造
也令人流連忘返
尤其在明白了當時臺博館對於台灣所代表的意義
讓我對於當時日本人用心管理臺灣的決心更加敬佩
To be continued...

2011年1月7日 星期五

淡水紅毛城

自從十六世紀新航路發現之後
西歐的航海強權國家逐漸由海路到東方尋求貿易利益
當時荷蘭與西班牙兩個國家分別登錄了台灣
荷蘭人控制南部
西班牙人佔有北部
為了鞏固統治權力
西班牙人在明朝天啟六年(西元1626年)時
於北部雞籠港外社寮島(現今和平島)上建造了聖薩爾瓦多城
崇禎二年(西元1629年)也在滬尾(現今淡水)建造了聖多明哥城
在當初為什麼取名聖多明哥呢?
這是由於入據菲律賓的西班牙人多信奉道明哥會天主教
他們來台建造城堡時
及多以宗教人物命名
在西元1642年時
荷蘭軍艦北上驅逐西班牙人
包圍基隆社寮島的聖薩爾瓦多城
才不到三天時間
西班牙士兵就豎白旗投降了
匆匆結束了西班牙在北台灣16年的統治
西班牙人走了之後
荷蘭人於西元1644年在聖多明哥城原址興建一座安東尼堡
於西元1646年完工,即是今日的「紅毛城」
到了明朝永曆十五年
鄭成功克復台灣
後來荷人自知實力不足
於是離開了統治三十八年的台灣
紅毛城遭到多年棄置
道清末咸豐元年(西元1851年)五口通商之後
開啟了台灣近代史的序幕
也開始了紅毛城的新生命
咸豐年間兩次的英法聯軍之役
英國人租用紅毛城為領事館之後
也對紅毛城進行一些修改及增建工程
因此英國人將紅毛城的二樓充為辦公室
底樓改為監獄
另外成頂的雉堞也做了修改
在南側建露台
使辦公室外面獲得一個可以遙望淡水河港口的大陽台
而原來灰白色的外牆也改塗成朱紅色
遠遠望去非常鮮明、醒目
至此之後紅毛城的外牆變成紅色
光緒十七年(西元1891年)
英國人又再紅毛城東邊不遠處建造了一棟紅磚洋樓
作為領事館官邸
外牆闢有連續的圓拱迴廊
內部房間設璧爐
領事及他的家眷、僕人都住在這棟洋樓內
辦公之處仍利用紅毛城主堡
在二次大戰期間
日軍攻打香港與新加坡等英國殖民地
淡水的領事館遂遭封閉
英人於此時退出台灣
台灣光復之後
英國人於民國三十五年重返紅毛城
至民國六十一年撤館
英國乃委託澳大利亞代為管理
後又轉委託美國管理
至民國六十九年
終於歸中華民國所有
在此之前
紅毛城終年高牆深鎖
蒙上一層神秘面紗
ㄧ般人很難窺其究竟
收歸中國之後
他被指定為第一級古蹟
並延聘專家進行修繕
整修過程中以盡量保持接收時之型態為原則
整修工作於民國七十三年底完成
隨即對外開放
供人參觀
這座神祕的古堡三百多年來第一次公開
讓人循其紅牆斑駁的痕跡引發歷史的沉思
相信這也是當初的建造者西班牙及荷蘭人始料未及的事吧!
(參考資料: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4%85%E6%AF%9B%E5%9F%8E)
(資料來源:http://www.dm.ncyu.edu.tw/vr/vr02_map/001/001-03.htm)
在參觀當天很感謝遇到一位館內解說人員
很清楚的解說紅毛城的歷史與建築的特色
讓我們更加了解
在當時英國的領事館官邸內部的地板花紋
也是國際關注的古蹟的一部份
要是當初沒有人提醒
不然地板可能被整修而遺失這重要的文物了
To be continu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