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s

2014年8月31日 星期日

Egypt Explorer Tour XVI - Bedouin Village & Khan Al-khalili Market


貝都因人(Bedouin)
貝都因人(Bedouin)是以氏族部落為基本單位在沙漠曠野過游牧生活的阿拉伯人,他們在中古初期佔半島居民的絕大多數,處在水源、牧場公有的原始公社制階段。逐水草而居是他們大多數人的最基本的生活方式,住的是可以隨時遷移的帳篷。養駝、養羊、狩獵、劫掠是他們的共同愛好,也是他們的主要職業。在伊斯蘭教產生前夕的這一關鍵時期,阿拉伯半島中部和北部的主要社會特徵就是貝都因人的游牧生活。 

駱駝對貝都因人至為重要,故貝度因人又喜歡自稱駝民。「沒有駱駝,就不能設想沙漠可以居住的地方。游牧人的營養、運輸、貿易無一不依靠駱駝新娘的彩禮、凶手的贖罪金、賭博者的賭注、酋長的財富都是以駱駝為計算單位。駝乳可解渴,駝肉可以充飢,駝皮可以做衣服,駝毛可以做帳篷,駝糞可以做燃料,駝尿可以當生髮油。」堅忍不拔、吃苦耐勞、熱情好客、自由自在、無拘無束,是貝都因人的個性特徵。 

為享受最大限度的自由,他們寧願過艱苦的游牧生活,也不肯過定居的城市生活。他們不承認部落傳統以外的任何法律,除了本部落的酋長外,不服從任何政權,不承認任何政治制度,沒有紀律秩序和權威的概念,也沒有定居社會所具有的政治組織。他們遵循前人的習慣,受部落慣例的節制只要公意認可的事情就是合法的。他們所處的社會被稱為「沒有政府的社會」有血緣關係的氏族是其社會基礎。憑著血緣關係,他們把家庭結合成氏族;把氏族結合成部落。為了加強勢力的需要,又把部落聯合起來成為部落聯盟。在貝都因社會裡,女子負責砍柴、打水、擠奶等家庭勞動,地位低下活埋女嬰的現象比較普遍。在婚姻方面,唯重血緣關係,近親繁殖,相演成習。 

貝都因人酷愛放蕩不羈的生活,豪俠行為是遊牧部落衡量每個人道德的最高標準。阿拉伯語「姆魯族」一詞的意思極勇敢、好義、為氏族利益勇於衝鋒陷陣,不惜犧牲性命。 

哈利利大市集(Khan Al-khalili Market)
侯賽因廣場(Midan Hussein)
備受尊敬的阿茲哈清真寺(Al-Azhar Mosque)和侯賽因清真寺(Mosque of Sayyidna al-Hussein)之間的廣場,不僅是馬穆魯克開羅的中點,而且是節慶活動慶典的主要場所,尤其時在齋月的夜晚,以及侯賽因誕辰和穆罕默德誕辰慶祝期間。每逢這些時候,人們都會湧入燈火通明的廣場,這裡的音樂和蘇菲派誦經一直會持續到第二天清晨。其他時候,這裡仍然是個不錯的集會場所,咖啡館入口處擺滿了戶外座椅,旅館經常匯集了很多當地人和遊客。
(註:侯賽因的事蹟請見參考資料3,也是有名的阿舒拉節。) 

哈恩哈利利(Khan al-Khalili)
一些有偏見的遊客經常認為大市集哈恩哈利利是個旅遊陷阱而對之不屑一顧。這裡無法忽視的是廣場上擁擠的旅遊車隊,以及隨之而來的旅遊小販。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早在14世紀大市集建立之前,開羅人就已經開始在此地經營生意了,其中一些市場,比如黃金市場,現在仍然是上千名當地居民最喜歡作生意的地方。 

這些商品從早到晚(除了週五早上和週六)一直營業,所售商品從肥皂粉到半寶石等各類商品,更不用說玩具駱駝和雪花石膏製成的金字塔了。這裡以前有嚴格的區域劃分,可是自從旅遊貿易佔據主導地位後,這些區分就逐漸消失了。最明顯的區域就是黃金商人、銅匠和香料商人。除了笨拙的招攬,比如!先生們,女士們,免費看一看啦,哈恩哈利利的商人是最健談的。這裡幾乎能買到所有你想要的東西,即使這家店裡沒有,老闆也會很樂意推薦你有販售這些商品的商家。
(資料來源1:埃及/Lonely Planet特約作者群)

在這次的旅遊中
也跟很多長輩聊天
瞭解他們以前打拼的生活直到現在退休的生活
雖然他們都很建議年輕時就該多多出來看看世界
(但是我想除非要有錢又有閒才能吧!)
我也相信以前只要肯努力就能有收入
現在除了要努力還要有足夠的見識與心胸
因為現在的競爭不只在臺灣
而是著眼在全世界
我想從對岸的快速發展
臺灣人多少也能感受到這份危機感
但也代表著錢會愈來愈難賺 

有時我會想我只要一直賺錢嗎?
那生活的意義又是在哪裡?只有錢嗎?
雖然賺錢可以享受較好物質生活
但這讓我想到某電影裡說過
街上每個人拿著高檔的LV, Armani, BMW, IPHONE…其實就是愛扑
不都是為了面子嗎!?但面子又值多少錢呢?
我想這要端看每個人的價值觀了
因此要在賺錢與生活中追求一種平衡
所以自己也期望在足夠的預算之下
可以一年一次或二年一次出去旅遊看看其他國家
在瞭解其他國家的文化與歷史時
更能反觀台灣在世界上的地位 

有時說真的,人比人氣死人
國比國不一定氣死民眾?
跟日本澳洲比,薪水高但相對物價高
跟埃及柬埔寨比,物價低但生活條件差
很多事情都是相對的,只是每個人的觀點不同
雖然台灣不是最好也不是最差的
但重要的是,好好珍惜現在的生活吧!
To be continued…

2014年8月24日 星期日

Egypt Explorer Tour XV - Androsphinx & Cheops Boat Museum

人面獅身像(Androsphinx)
關於人面獅身像有很多傳說,早被遺忘的建造目的之謎幾乎和它的外形之謎一樣引人入勝。正向英國劇作家艾倫‧班尼特(Alan Bennett)在他的日記中所描述的,第一次親眼目睹金字塔的遊客們都會感覺,站在金字塔面前就如同親眼看見了電視上的名人一樣:看起來比想像的要小很多。 

阿拉伯語稱作恐怖之父的貓人在古希臘被叫作獅身人面像,因為它酷似神秘有翅膀的怪物。該怪物有女人的頭像、獅子的身體,經常喜歡出謎語讓人猜,猜不出來就把人殺掉。獅身人面像就雕刻在堤道底部的基岩和卡夫拉金字塔之間。地質研究表明,該雕像可能就雕刻於卡夫拉統治時期,所以很有可能就是這位法老頭戴條形頭巾的形象─這種條狀的頭巾只有皇室家族才能配戴。 

早期阿拉伯旅行者的紀錄裡清楚記載著,獅身人面像的鼻子大約在11~15世紀期間就被錘掉了,一些人卻仍然則被說那是拿破崙的過錯。一部分掉下來的鬍鬚被19世紀的冒險家帶走了,現在陳列在倫敦的大英博物館。最近獅身人面像面臨更大的問題:遺址正在遭遇一場癌變,內部遭到侵蝕,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環境汙染和地下水位上升。持續的整修不但沒能阻止這一現象,反而加速了它的破壞。獅身人面像閃亮的爪仔都是最近的傑作。 

太陽船博物館(Cheops Boat Museum)
1954年,埃及古蹟管理局在吉薩高地古夫金字塔附近進行清理工作,一位年輕的考古學家發現金字塔周圍的古牆建築並未完全對稱,比其他三邊短了4.5公尺。經過一番勘查之後,研究人員發現這面南牆之所以採用不同的建築方式,目的是要遮蓋掩埋在這面牆下方的一些物品。當工作人員把牆拆了下來,發現裡頭有41塊巨大的石灰石塊,蓋住下方一個深至岩床的坑洞。 

挖掘工人把石塊搬開,出現在坑裡的是許多造船用的木頭,共有1224片,堆放13層,保存的非常完好。研究人員前後共花了20年才把這搜古船組裝完成,全長144英尺,看起來就像一艘巨大的模型船一樣。在重組的過程中,出現了一個謎題,就是這艘船的行駛方式。因為這艘船既沒有桅杆也沒有船帆,根本無法航行;從一些古墓的壁畫上便可以看到有些禮船是被拖著走的,因此這艘船純粹是為了古夫的喪禮打造的,我們很容易想像喪禮當時,古夫的遺體就擺放在這個漆黑、密不通風的船艙裡。 

喪船航行於尼羅河上,而站在河岸旁的庶民則以目光為法老王哀悼送行。古夫的這艘喪船是在他的金字塔旁發現的;同樣的,斯涅夫魯也一定有一艘類似的專用船隻,在他出殯時將他的遺體運到尼羅河西岸的大體處理室。
(資料來源1:埃及/Lonely Planet特約作者群)
(資料來源2:築夢金字塔/Bob Brier & Jean-Pierre Houdin/陳瑞清 ) 

在這次的旅途中
很幸運的搭到熱氣球
在這次撘乘熱氣球時
剛好遇到到埃及出差的台灣人
很親切的話家常
不過想想,來埃及出差
每次都要搭這麼久的飛機
應該也很累的
也聽這位仁兄說
前幾天他們在金字塔時也剛好看到食尚玩家在錄影
後來在臺灣時
也的確有看到食尚玩家的埃及旅遊預告
這一切真是很巧
但是呢,在回台灣後
埃及開始暴亂
旅遊警戒也從黃色、橙色到紅色就不能出團了
所以
有時人生很多變化是無法預知的
也好險當初的我沒選擇下一期的出團
不然我應該沒法這麼幸運的來到埃及
有時回想起來
還真是好多的巧合與機緣阿!
To be continued…

Egypt Explorer Tour XIV - Giza Pyramids

唯一現存的世界七大奇景─吉薩金字塔群,超乎尋常的外觀、幾何結構、年代,有點像是科幻小說裡的外星人的建築。它們聳立於沙漠中,一直以來也引發如何建造的奇特疑問,以及位什麼建造。幾百年來的研究找到部分的答案,金字塔是法老王命令成千上萬的強壯工人所建造的巨大陵墓。在附近也發現了金字塔建築工人的居柱圈地,有大規模的食物生產及醫療設施。不斷地在吉薩台地開挖,提供了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這些工人並非如同好萊塢電影描述的奴隸,而是一群有高度組織的農民。在尼羅河氾濫季節來臨時,農民因尼羅河每年一次的洪水覆蓋了他們的農地使得他們無法耕作,他們只有被聘雇為法老修建金字塔。金字塔可被視為古代的創造就業計畫,同時因為洪水的關係,運送建築用的石塊到工地也變得更容易。儘管有許多證據,但仍有人不相信古代埃及人有能力達到這樣的成就,認為金字塔是由外星訪客所建造。當你實地到訪吉薩,就會了解未什麼那麼多人相信如此敬畏的的建物只有外星人才能完成了。 

古夫金字塔(Great Pyramid Of Khufu)
古夫金字塔是埃及最大的一個金字塔,也是年代最久的金字塔,約在西元前2570年完工,當時的高度是146公尺。經過四十六個世紀的風吹、日曬、雨淋,它的高度已經降低了9公尺古夫金字塔大約使用了230萬塊的石灰岩建造,估計每一塊石灰岩約有2.5噸重。相機是不可以帶進金字塔內的,必須在入口處交給管理員,雖然在金字塔內沒什麼好看的,但在坑道裡攀爬千年古蹟卻是一個難忘的經驗,但是如果你有黑暗恐懼症的話,那這趟行程恐怕就無法完成了,身體不適者最好不要進去,因為裡面的斜坡很陡峭。 

古夫金字塔的入口位於金字塔的北面,這裡有一條向下的通道,非常狹窄,它的盡頭是一處未完工的墓室,通常是關閉的,位置大概距入口100公尺遠、30公尺深的金字塔地底。在這之前,距入口約20公尺處會有一段上升坡道約1.3公尺高、1公尺寬。約40公尺左右的距離即可進入大廊道,這裡會變得豁然開朗,有47公尺長、8.5公尺高。另外有一條平行的通道,通往皇后墓室。當你通過大廊道到達國王墓室,請仔細注意墓室上方巨石排列十分整齊。這座主墓室的牆只有5公尺寬、10公尺長,是用紅色花崗岩石塊砌成,頂部是由9塊巨大的花崗石板構成,超過400公噸重。有四塊花崗石板分開擺放,這是用來分攤墓室的巨大重量。國王墓室的通風良好,因為墓室的設計可以將新鮮空氣從南北兩邊的豎井流入。在古夫金字塔的東邊,有三個20公尺高度的類似金字塔結構的石堆這是皇后金字塔,是古夫的妻子和姐妹們的金字塔。 

卡夫拉金字塔(Pyramid Of Khafre)
卡夫拉金字塔的位置就在古夫金字塔的西南邊,是古夫的兒子卡夫拉的金字塔陵墓。看起來,好像要比父王古夫的金字塔還要大一些。它有136公尺高,但實際沒那麼高,那是因為它建在比較高的地基上,而且它的頂端還罩著一曾石灰岩,所以看起來很高。開始的時候,三座金字塔的頂端都罩有一曾白色石灰岩,這樣令他們看起來都像是巨大且發亮的大水晶。經過幾個世紀,石灰岩有的剝落了,有的就被拿去建神殿或回教堂了。只剩下卡夫拉金字塔的頂端還罩著一曾石灰岩。這座特殊的金字塔內的墓室和砌道雖然不如古夫金字塔精緻,但同樣會引發黑暗恐懼症。由入口下去,經過通道,通過墓室,這裡仍舊保留著卡夫拉的花崗岩石棺。外面,在金字塔的東方,是卡夫拉的陵廟遺蹟,還有一條可以由尼羅河通往墓室的石板砌道。 

門卡拉金字塔(Pyramid Of Menkaure)
門卡拉金字塔高度只有62公尺,於本是66.5公尺,是三大金字塔中最小的一個。在門卡拉金字塔的北面有一道很深的裂痕,那是在西元1186年撒拉丁的兒子Malik Abdel Aziz想要撬開金字塔所造成的,它經過8個月的挖掘而一無所獲,最後便放棄了,從入口經過通道往下走,有一個廳室,轉一個彎會通往另一個小墓室以及許多小房間。裡面並沒有任何值得注意的東西,只能體驗到人跡罕至的漆黑墓室探訪的那種驚悚感。在金字塔外,你可以看到所挖掘的門卡拉陵廟的遺蹟。再往東走,它的河谷神殿遺蹟則依舊埋藏在沙地底下。 

印和闐(Imhotep)
古埃及有一位建築師,名字是印和闐,它不僅董建築,而且精通醫術,是埃及王室的御醫,後來更成為古希臘羅馬神話裡的埃斯庫勒匹厄斯(Aesculapius),亦即「醫神」。他是文明古國埃及的高官,職位相當於今日的首相;他就如同埃及的達文西,是埃及有歷史記載以來的第一位天才。此外,印和闐還擁有一個謎一般的別號─石器設計大師;頭銜如此多的他,也難怪需要這種嗜好作為調劑。 

印和闐的時代正值埃及開始紀錄歷史的初期,也是埃及正在綻放偉大光芒的時代,當時他服侍的法老王是祖塞爾。因此,為法老王設計、建造墳墓的印和闐,同樣也擁有相當特殊的權位。然而這位優秀的建築師想出了一個全新的點子:用石頭砌一座墳墓。因而造就了金字塔的第一個雛形─階梯式金字塔。雖然印和闐開了先例,但最後成功建造出金字塔的是斯涅夫魯(Snefru),最後發揚光大的則是古夫(斯涅夫魯之子)同父異母的兄弟荷米耶努(Hemienu),古夫金字塔即是荷米耶努為古夫所建立的。詳細的的建造過程,在「築夢金字塔」一書中皆有說明,有興趣者可至圖書館借閱。
(資料來源1:旅遊通:非洲埃及2011/香港商郭良蕙新事業有限公司)
(資料來源2:築夢金字塔/Bob Brier & Jean-Pierre Houdin/陳瑞清 ) 

終於來到這段旅程的重頭戲─金字塔
在一些著名電影裡都曾出現金字塔的身影
這次終於親眼看見這偉大的建築奇蹟
親眼看到時才真的瞭解
金字塔很大很壯觀
連我的相機都塞不下
(記得要帶廣角鏡)
因此當地導遊帶我們到某處著名拍三座金字塔的景點
供大家拍照留念
不過在此時也出現一個小插曲
因為後來有一團韓國人也跟著來到此景點拍照
但是卻沒有尊重已經在拍照的人
而硬是插進來拍照也干擾到他人的拍照
也因此差點有了一些爭吵
因此在我們以團照的方式稍微回敬他們之後就結束了
(因為我們團照稍微影響他們了一下)
但不過此事看的出來的確韓國人不禮貌在先
只是有時覺得,大家都是旅客
至少要有禮尚往來的尊敬
而不是開心到不管其它遊客感受的妨礙拍照
雖然我對韓國文化瞭解不多
但我也寧願相信只是這麼剛好的遇到這樣的韓國團
不過,話說回來
能親眼看到這巨大的千年古蹟─金字塔
就很值得了!
To be continued…

2014年8月17日 星期日

Egypt Explorer Tour XIII - Abu Simbel – Two Temples

[拉美西斯二世大神殿]
拉美西斯二世大神殿修建於西元前1274~1244年,位於尼羅河西岸的一座山崖裡。這座神殿主要是獻給被神化的拉美西斯二世法老和拉哈拉克提(Ra-Horakhty)、阿蒙以及卜塔(Ptah)的。立於神殿前面的四尊法老巨像猶如巨大的哨兵監視著從南邊來的一切,這顯然是為了顯示法老的威嚴。 

幾百年以來,尼羅河和這荒漠都在悄無聲息地發生著變化。1813年瑞士探險家尚‧路易斯‧布爾克哈德(Jean Louis Burckhard)無意中發現了拉美西斯二世大神殿,並最終使其重見天日。當時只有其中一個頭像露在沙漠外面,旁邊的一個已經毀壞,於下的兩個只有王冠部分可見。吉奧維尼貝索尼(Giovanni Belzoni)1817年把埋藏神殿的黃沙清理了一部份,讓人們可以進到神殿內部一探究竟。 

前院有一小段樓梯可達神殿前的臺地,整個殿身鑿於岩石中。正面高30公尺、寬35公尺。有四尊拉美西斯二世巨像守衛入口,其中三尊正襟危坐,眼神越過湖面直視前方,彷彿看到了永恆。內部左邊的雕像由於年代久遠坍塌了,只有上半身還躺在地上。所有的雕像都有20多公尺高,周圍是一些小雕像,分別是法老的母親圖亞(Tuya)皇后、其妻納法塔利(Nefertari)和他最愛的孩子們。 

入口上方,在阿波羅神巨像之間有一尊鷹頭人身的拉哈拉克提雕像。不幸的是,時間侵蝕著太陽神的肖像,現在腿和腳的一部分都遺失了。 

大廳的屋頂裝飾著保護的禿鷹圖案,象徵邁荷貝特女神。大廳由八根大柱支撐,每根柱子前都有一尊拉美西斯二世雕像。壁畫描繪了法老在戰爭中的勇敢,他蹂躪敵人,並在諸神面前將他們就地正法。北面的牆上描繪了著名的卡德斯戰役,拉美西斯在作戰中用他自己的勇氣鼓勵意志消沉士兵,並因此獲得了抵抗赫梯人的勝利。畫面上拉美西斯坐在戰車里巷逃跑的敵人不停放箭。還有一幅是關於埃及營地的各陣營用士兵們的圓頂盾牌疊成牆隔開,還有被奧龍特斯河(Orontes)環繞的牢固城池─赫梯城。 

鄰近大廳裡有一道由四根柱子支撐的門廊,上面描繪了拉美西斯和納法塔利在諸神及太陽船前的場景。門廊通向一座聖殿,在這裡拉美西斯和大神殿的三神分別坐在他們的寶座上。 

神殿的各建築成一條直線,每年2221022日,清晨太陽升起的最初幾縷光線穿過尼羅河照進神殿,然後穿過多柱大廳和門廊,最後照進聖殿內已遭損壞的拉哈拉克提、拉美西斯二世和阿蒙的雕像。由於卜塔在左邊,因此從來沒接受過陽光的洗禮。(神殿挪動位置後,這一現象就提前了一天) 

[哈索爾神殿]
大神殿的旁邊是小得多的哈索爾神殿,用來紀念拉美西斯摯愛的妻子納法塔利皇后,神殿的正面嵌在岩石裡,前面是六尊10公尺高的拉美西斯和納法塔利站像,身旁是他們的的幾個孩子。這裡的內費塔里站像身穿哈索爾女神的裝束,並罕有地與其夫同等身高(大多數妻子的雕像都只到丈夫的膝蓋) 

神殿內部的多柱廳內有六根柱子,柱子頂部都是哈索爾的牛頭形象。壁畫描繪了皇后在諸神和丈夫拉美西斯二世面前必恭必敬的樣子。門廊和與之相連的房間都有各類描繪女神和其聖船的多彩壁畫。在後面的聖殿內有一尊風化的哈索爾雕像─哈索爾以牛的形象從岩石中冒出來。
(資料來源1:旅遊通:非洲埃及2011/香港商郭良蕙新事業有限公司)
(資料來源2:埃及/Lonely Planet特約作者群) 

我想要去阿布辛貝的當天
是最早出門的一天
凌晨三點就要起床,三點半準備出發
忽然感覺比當兵還硬阿
不過這也無可奈何
這是全部一同前往阿布辛貝所訂定的時間
因為去阿布辛貝的路途遙遠
加上之前曾經有觀光客在路途被搶劫殺害
因此現在去阿布辛貝都一定要有警察保護一起同行
以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
由於遺跡都是露天的
保存不易,也發現有的地方管理員會阻止觸碰
但有些地方就不會制止
而造就類似繁殖神的下體部位被摸黑
就為了求子
之前在新聞也看到更誇張的在上面刻名字
雖然被人肉搜索出來後也道歉
但還是希望觀光客能自行尊重這得來不易的神殿古蹟囉!
To be continued…

Egypt Explorer Tour XII - Philae Temple

伊西斯神殿坐落在菲萊島上,風光旖旎,長久已來吸引許多朝聖的信徒。這個地方的遺跡是19世紀埃及最熱門的景點之一。亞斯文低壩修建以後,菲萊的旅遊旺季變成每年汛期的6個月,遊客可乘船在被淹沒了下半部份的石柱間滑行,小船剪開盈盈綠波,依稀可見水下萬能諸神門的聖殿,美妙心情簡直難以言表。 

亞斯文大霸修好後,若不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介入,神殿恐怕早已消失殆盡。1972~1980年,神殿群被一塊一塊地拆卸下來並在20公尺高處的阿吉基亞島(Agilkia Island)進行重新組建。阿吉基亞從此增加了一處景點,可與神聖的伊西斯島媲美了。 

儘管菲萊島上對伊西斯的膜拜至少可追溯至西元前7世紀,但島上的遺跡卻可追溯到埃及最後一位本土國王奈科坦尼布一世(Nectanebo I)統治時期。其中最重要的遺址當屬於托勒密二世時期開始修建的建築,直到戴奧克里齊安羅馬皇帝的500年間,各位法老都對其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擴建。到羅馬人統治時期,伊西斯已經成了埃及最大的神,其信徒遍佈羅馬帝國,甚至連大不列顛島上都有。實際上,直到西元550年羅馬帝國轉而信奉基督教的時候,伊西斯仍在菲萊享有一席之地。早期的基督教徒把主神殿的多柱廳改成一個小禮拜堂並毀壞異教徒的浮雕,後來的穆斯林又把伊西斯的題字給毀了。 

到達神殿的船隻都在Kiosk of Nectanebo的城堡停船。Kiosk of Nectanebo是菲萊建築群最古老的一座。往北走就來到神殿的外庭院,庭院的兩邊都有柱廊,西邊的柱廊保存的比較完。柱廊的盡頭就是伊西斯神殿的入口─高達18公尺的第一塔門,塔門上有托勒密十二是痛擊敵人的浮雕。 

伊西斯神殿的中央庭院也叫接生房,是獻給伊西斯與奧西利斯之子荷魯斯的。一代又一代的法老都會參加慶祝伊西斯傳奇和其子荷魯斯出生於沼澤地的儀式,為的是讓人們相信他們是荷魯斯的後裔,是合法的統治者。 

第二塔門通向一座外柱大廳,大廳裡的柱子頂端可謂精雕細刻。穿過大廳有三個門廊,一直通往伊西斯神殿內部。大殿裡有兩個花崗岩聖堂,其中一座有尊金子做的伊西斯雕像,另一聖堂中則是金像坐的聖船,但它們很久以前就被轉移到佛羅倫斯和巴黎去了。現在只剩下聖船的石頭基座,基座上刻著托勒密三世和其妻貝雷尼絲(Berenice)的名字。西邊有一道樓梯通往樓上的奧西利斯禮拜堂(Osiris Chapel),現在不對遊人開放。牆壁上的壁畫描述的是諸神為奧西利斯的逝世感到悲傷,另外還有一些描繪伊西斯傳奇和荷魯斯誕生的畫像。 

奧古斯都神殿(Temple of Augustus)和戴克里先之門(Gate of Diocletian)坐落在島嶼的北端;第二塔門東邊是裝飾著音樂家和生育之神貝斯(Bes)浮雕的哈索爾神殿。再往南的岸邊有一個亭子被稱為圖拉真涼亭(Kiosk of Trajan)或法老之床(Pharaoh’s Bed),亭子尚未完工但已顯其雅致。這個亭子大概是菲萊島上所有古蹟中最有名的,經常出現在維多利亞時期的藝術作品中。
(資料來源1:旅遊通:非洲埃及2011/香港商郭良蕙新事業有限公司)
(資料來源2:埃及/Lonely Planet特約作者群) 

在路克索往亞斯文的河道上
會遇到伊斯納水閘
那是由於上游與下游的水位高度不一致
而透過伊斯納水閘的注水與放水
使河道上的船可以順利通行
一次可以容納兩隻船進入到達前閘門
待輪船定位後,後面閘門關閉
再注入水使與另一邊高度相同之後
才會開啟前面閘門通過
這種通行方式與巴拿馬運河有相似之處
難得看到,因此大家都跑上甲板上觀看過閘門的情況
再通過閘門時,輪船下面的岸上會有一些小販賣東西
如果你需要他們會丟上來給你
談好價錢後再用塑膠袋把錢裝好丟下去
不過當場有看到揉一揉直接丟錢下去的
為了賺錢無所不能阿!
尼羅河的夜晚
吹著晚風,看著岸邊的燈光
感覺很愜意啊!
To be continu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