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s

2012年4月21日 星期六

高雄橋頭糖廠

糖業為高雄縣早期相當重要的地方產業
更是許多南部人吃冰棒、坐小火車上學的甜蜜記憶
具有特殊的糖業文化背景與地方文化
而橋頭糖廠是台灣由人力製糖進入現代化機械製糖的第一座糖廠
具有相當重要的象徵意義
 
目前糖業的發展日趨沒落
地方發展也趨於遲緩
因此希望藉由觀光休閒活動的引入
將糖業的歷史文化及橋頭糖廠巴洛克建築的美
呈現世人
糖業博物館內除了原有製糖工場的現地解說參觀外
更將舊有糖倉改造成為舒適的展示館
包含互動式的製糖教育
生動的糖業鐵道文化介紹以及舊糖廠之創意回顧等精彩豐富的內容
另外館內陳列許多來自各地著名的藝術家所創作的多媒材創作品
讓來感受知性的您
也能被這美麗的環境、瑰麗的古蹟及憾動人心的藝術品所深深吸引
製糖產業早自明末、清初即為台灣重要的地方產業
西元 1895年日本據台後
全力發展糖業
積極興建新式糖廠
鼎盛時期擁有糖廠42家
酒精工廠15家
自營農場113,000公頃
規模空前絕後
為台灣第一大產業
台灣光復後
我政府為持續開展糖業生產
於1946年5月1日成立台灣糖業公司
積極復員
1950年代砂糖外銷高居外匯收入73.6%
奠定了國家經濟發展之基礎
後因台灣經濟結構轉變
糖業地位逐年下降
本公司不堪長年虧損壓力
逐年關掉不符經濟效益之糖廠
並積極從事多角化經營
未來將朝「健康產業」發展
 目前糖業的發展雖日趨沒落
到糖廠吃枝仔冰、坐小火車上學、「送甘蔗給會社磅」仍長駐在老一輩民眾腦海中
糖廠舊址則與社區發展密切結合
擁有特殊的文化背景
時值糖業歷史文化逐漸消失之際
為讓年輕一代國人了解台灣糖業發展史
乃本公司當前最重要的使命
基於橋仔頭糖廠為台灣由老式糖廠進入現代化製糖的第一座糖廠
更是台灣工業化發軔地
具有歷史文化重要的象徵意義
本公司余董事長政憲乃決定於橋仔頭糖廠成立台灣糖業博物館
並於2006年5月1日台糖公司60週年慶同時開幕
希望藉由博物館的誕生讓台灣糖業的文化傳承下來
並冀望資產活化,增進地方發展,開創後糖時代的先機
在這裡有一座值得紀念的一座聖觀音像
1902年鈴木藤三郎社長立此聖像
主要是體恤遠離故鄉且生命受到「抗日份子」威脅的日本製糖技術人員
同時也希望藉此拉近台灣農民對製糖會社的向心力
聖觀音佛像祀立方向朝偏北方
正面對製糖工場凝視廠房
意味著一方面可鎮宅(社宅事務所)
一方面可保佑加持工場開工生產順利工作人員平安
經考證
此聖觀音佛像係仿日本奈良藥師寺東院堂聖觀音佛像(約鑄造於西元720)是同一風格的作品
為日本佛像雕塑史上的代表作
當初鈴木社長鑄造四尊觀世音菩薩佛像
一尊祀立高雄橋仔頭糖廠
一尊祀立於鈴木社長的故鄉鎌倉別墅
另一尊祀立鈴木社長森町的龍山住宅
另一尊祀立東京深川日本製糖廠本部
具有不菲的藝術價值
我想橋頭糖廠
是我唯一造訪最多次的糖廠
很喜歡糖廠內的環境
也很喜歡在裡面讓人感覺悠閒的感覺
很早以前
裡面有區日式建築的宿舍區
但由於近來的規劃
有部分都已被拆除
不過我比較希望在詳細規劃下
能好好保留此地的原味
To be continued...

2012年4月15日 星期日

嘉義笨港

這幾年「社區營造」蓬勃發展
全臺多數社區都在蒐羅鋪陳自己的特色
這是臺灣「一社區一故事」的幸福家園傳奇
新港其實是開發得很早的一個市鎮
它曾經繁榮過
新港
它以前的名子和北港一樣叫「笨港」
南壇水月庵到北港北壇碧水寺之間
在300多年前
正是古笨港的所在地
現今的北港和新港當時是連在一起的
清乾隆十五年
笨港溪氾濫改道
將笨港街中分為二
也就是後來的「笨南港」與「笨北港」
現在的北港與新港都有「灣仔內」庄
表示乾隆十五年以前只有一個「灣仔內」
笨南港經過大規模遷村後迅速沒落
笨新南港則逐年發達起來
後來笨南港就稱為「舊南港」
笨新南港也因為四個字的地名太長
乾脆就叫「新南港」
以別於舊南港
也彼此都不「笨」了
後來又把「南」字去掉
直接叫做「新港」
新港鄉板頭村有一條百年糖廠五分車鐵道
它橫跨北港溪上的復興鐵橋與北港通
「板頭窯」交趾陶廠老闆陳忠正先生是土生土長的板頭村人
他每天都會經過鐵道旁的路
看到這條充滿回憶的五分仔鐵路如今是荒煙蔓草
心中甚覺不捨
2004年底
村長杜徐灑及前村幹事許文石
想在鐵道旁做一個角落花園
正好陳忠正經過遇見
由於陳忠正對這條鐵路本就有濃濃的感情
當場允諾將角落花園構想擴大為「車站公園」
自己出錢出力
結合社區志工
完成了板頭車站公園的闢建
有了車站公園並不十分圓滿
因為原來的板頭車站已廢棄
這是美中不足的遺憾
因此從97年度參與水土保持局的培根計畫開始
即發動社區志工
結合社區居民的力量
挽起衣袖,收集舊廢料
將板頭車站依原樣重建。
而這壯舉也開啟了板頭社區再生的念頭
思想化為行動
村民有志一同要將板頭村徹底改造
同時也在社區加入在地特色-「板頭窯」的剪黏與交趾陶
讓農村充滿濃厚的人文與藝術氣息
板頭村是一個以產業帶動社區改造的實例
在板頭社區走動
隨處可發現驚喜
許多家戶圍牆上有美麗的剪黏或交趾陶
而且沒有兩家是一樣的
這是由交趾與剪黏所編織的一家一故事
看圖樣就知道這戶人家的行業屬性
例如有羊與孩童的圍牆
這戶人家是養羊的
有牛交趾的人家當然是養牛戶
去年10月開始,一株八十尺寬
八尺高的苦楝剪黏壁畫為板頭村復興鐵橋的灰色水泥護堤增色添彩
它是行政院文建會指導
嘉義縣板陶窯文化協會承辦的「藝術介入空間計畫-古笨港越堤壁畫」
結合剪黏與交趾陶藝術的創作
串起傳統工藝之美及鄉村的自然風光
 新港離海有段距離
但因地形平坦
夏季驕陽如火
冬季冷風刺骨
一般植物不易生長
唯有臺灣原生種的苦楝樹耐熱抗寒
它春天綻放淡紫色小花
夏天滿樹綠葉
入秋後樹葉轉黃
冬日則枯枝嶙峋
在師傅確定題材後
首先著手整理堤防
先是清理牆面
再以鐵線或鐵柱固定牆壁
俗稱「鎖壁堵」
然後將水泥灌進鐵線圈圍的空間
一層層加深其厚度
春花、秋果皆以碗公為材料
還因一般碗公不夠大
另行訂製,再打碎、剪黏
先將碗片剪裁成花瓣、花蕊形狀
再以水泥黏貼成全部苦楝花
共使用了二萬多個碗公
最後,藝師在立體枝葉間加入栩栩如生的昆蟲、飛鳥
為苦楝再添生命力
讓藝術如呼吸般自由吐納於自然之中
苦楝完工後
社區居民黃水水題詩
「春風苦楝淡紫香,夏引蝶蟬入花叢,秋意粒粒可憐子,冬詠滿樹黃若金。」
所謂板頭社區
其實是以板頭村為主
另外結合了共和村、南港村一起營造的一個跨越社區的農村再生促進會
共和村的「頂菜園鄉土文物館」是個值得造訪的地方
頂菜園鄉土館有許多外面看不到的東西
那往昔鄉村生活的味道勾起了所有人的童年記憶
這裡讓人有回到過去的感覺
 不論是老一輩或是新一代的臺灣人
若是想要追尋臺灣農村的往日情懷或是想體驗臺灣的古早味
來這裡走走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為了那巨大的苦楝樹與可愛的交趾陶壁畫
讓我一直很想造訪板頭社區
在某一次汗顏的發現自己對台灣植物不是很瞭解的情形下
讓我努力的去認識台灣常見的植物與大樹
從這些的研究中
讓我更加瞭解這些植物在台灣的重要性
即使是那路邊不顯眼的野草
也是有他們的重要性
當然也因此瞭解外來種植物的侵害
很多事情都有他相生相剋的原理
有時最危險的問題
答案往往都在危險旁
To be continued...

2012年4月7日 星期六

青田七六

大正年(1912年開始)在台灣的建設
主要是歐洲大型的公共建築規格形式
輔以當地的特色
例如英國殖民時代在東南亞熱帶地區會有涼廊的設計
不但可以抵擋熱帶雨季
也可以抵擋炎熱的氣候
明治維新後
日本喊出了脫亞入歐的口號
他們想把整個亞洲的建築趕上歐洲
所以在台北是一個非常好的實驗機會
 到了昭和年代所蓋的日式房舍
除了有洋和混和的模式外
這棟房舍中家庭的空間比往傳統日式房舍還要大的許多
設計這棟房子的是出身日本北海道的足立仁教授
1931年蓋好這棟房子
至今已經80多年
因為衛生與維護古蹟的關係
室內要穿襪子
觀察這邊的每一個房間
更可以發現每個房間至少都有兩個出入的門
小時候特別喜歡在日式房子內玩躲貓貓
除了方便走動外
還考慮到逃生安全的問題
我們也可以發現這走廊右邊
就是在地理的西側
都是會用到水的空間
廁所、廚房、浴室
顯然會比較潮濕
太陽西曬後就可以保持乾燥
1928(昭和3)年3月10日
臺北帝國大學開校在即
總長以下多數教授的住宅問題卻仍沒有解決
面臨「住宅荒」
總長幣原坦必須暫時住在鐵道旅館內
在住宅組合甫獲准設立尚未有效運作之際
教授們只能在臺北市內暫時租賃住宅充當官舍
臺北帝大一方面開始在今溫州街一帶興建職務宿舍
當時被稱為「大學官舍」
至此
龍安坡一帶的地景地貌開始產生劇烈變化
參與起建的臺北帝大教授
以「保證責任大學住宅信用利用組合」的名義
向日本勸業銀行貸款
並聘建築家著手設計興建住宅
從1930(昭和5)年起
此地大興土木
分屬30位大學教授所有的獨棟住宅陸續完工
使此地的風貌由昔時的農田景象
轉變為高級的住宅區
足立仁教授
是青田街七巷六號這棟老屋的建造設計者
出身日本北海道
1897(明治30)年11月13日出生於札幌市
為足立元太郎的長子
1921(大正10)年畢業於北海道帝國大學農藝化學科
隨即於同年4月留校擔任助手
翌年(1922)3月升任助教授
1926(大正15)年結婚
同年5月3日足立仁被任命為臺灣總督府高等農林學校教授
隨即在5日以臺灣總督府駐外研究員的身份到德、美、英留學2年
其中有1年半的時間
他以德國萊比錫大學(University of Leipzig)土壤微生物研究所為中心
遊學歐洲各地
1928(昭和3)年7月27日
足立仁被任命為臺北帝國大學助教授兼附屬農林專門部教授
翌年3月23日
升為臺北帝國大學教授
主持理農學部應用微生物學講座
致力於土壤微生物的研究
研究主題在於辨別土壤中病原菌以外的細菌、真菌等微生物為有益或有害
進一步研究有益微生物在農業上的應用
應用層次上
即為日治當時仍屬罕見的堆肥
1945年8月
二次大戰結束
那年10月
馬廷英教授與東北帝國大學校友陳建功、蘇步青兩位理學博士
同樣留日的蔡邦華、陸志鴻與國民政府特派員羅宗洛共六位教授到台灣
與當時台籍京都帝大醫學博士杜聰明、
民報社長林茂生(二二八受難者)一同接收台北帝國大學
將台北帝國大學改名為國立台灣大學
接收當時
馬廷英教授排除眾議要留用日本學者繼續在台大任教
留用學者植物病理學家松本巍教授與足立仁教授是好友
不但照顧足立仁教授公子足立元彥
也引介馬廷英教授入住足立住宅
馬廷英教授非常珍惜愛護這個地方沒有受到改建與破壞
馬廷英字雪峰
中國遼寧省金縣人
生於1899(光緒25)年
是國際知名的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及海洋地質學家
年幼時家境清寒
馬廷英是長子
底下共有九個弟妹
馬廷英天資聰明個性豁達
畢業於家鄉金州中學後
隱瞞家人考取日本東京高等師範
以第一名成績畢業
再考入仙臺東北帝國大學地質古生物學系
1929(昭和4)年大學畢業後再繼續攻讀博士
馬廷英勤奮好學
常數日不眠不休研究
深受當時古生物學教授矢部長克(Yabe, Hisakatsu)博士器重
1933(昭和8)年馬廷英已完成博士論文
但日本政府卻以返回滿洲國科學院就職做為博士學位的交換條件
並要求馬廷英入日本籍
為馬廷英所拒絕
1934(昭和9)年獲頒博士學位
日本政府也立即授與東北帝大的博士學位
所以馬廷英擁有德、日兩國博士學位
1936(昭和11)年秋
中日關係緊張
馬廷英受到丁文江邀請祕密返回中國
行前密稟恩師
 矢部教授再三叮囑
如因研究需要
校內任何標本及資料儘可帶走
講到這件事
馬廷英都很激動
在書房與台大的研究室都掛有矢部長克老師的照片
至死不渝
可見兩人關係緊密情同父子
黃金種子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是一群台大校友合資成立的公司
成立於2006年
推廣科普教育的文化事業機構
現有「Unique Taiwan 優台灣」網站
希望讓全世界看到台灣文化與自然之美
黃金種子提出古蹟修復再生計畫
2010年正式接下台北市定古蹟
「國立臺灣大學日式宿舍--馬廷英故居」的經營維修
2011年6月開幕
取名「青田七六」開放民眾參觀
青田七六
承繼馬廷英教授身為國際知名地質學者的研究精神
這裡也是國內第一個科學界名人故居
古蹟永續傳承的場域
身為學思並進的現代人
人文精神與自然科學是同等的重要
我們希望成為古蹟再生的應用典範
(參考資料:http://www.geo76.tw/)
青田七六
Address:台北市大安區青田街7巷6號
Telephone:02-23916676
Web:http://zh-tw.facebook.com/geo76.tw
一直很想參觀青田七六
但一直碰壁
因為假日沒預約
現場很難有位置
在大家努力保持古蹟的精神下
希望也能將先人們的努力精神也傳承下去
To be continued...

2012年4月4日 星期三

再見霧社(下)

日治昭和5年(1930)10月27日
為日本「台灣總督府」政府為紀念北白川宮能久親王被斃命於台灣而舉行「台灣神社祭」
霧社地區照例舉行聯合運動會
泰雅族賽德克霧社群(即德奇達雅群) 之
馬赫坡、荷歌、波亞倫、斯庫、羅多夫、塔羅灣等6部落賽德克族人
趁霧社地區晚秋季節之破曉時分,當日人警察及其眷屬
尚在酣睡之際,由霧社群馬赫坡社頭目莫那.魯道首先發難
莫那.魯道命令其次子巴沙歐.莫那潛入馬赫坡社內山之馬赫坡山取材地
襲擊日人警察,並命長子塔達歐.莫那潛入馬赫坡社警察駐在所
佯裝其父半夜生病,急需日警以提供藥品治療為理由
敲開駐在所之門戶,將日警及其眷屬格殺,藉比戰功,向霧社地區之泰雅族部落
宣告霧社群泰雅群人,反暴虐日人之統治之聖戰已經開打
終於是抗日志士群起嚮應,並分成數隊,切斷所有對外的電話線路
陸續襲擊各部落之警察駐在所,擄擭彈藥槍械
獲得初步成功的抗日志士,群起沸騰,連年長者皆紛紛加入抗日陣營
事件主要策動者之一的比荷.沙波為使抗日陣線擴大
前往霧社群主力部落巴蘭社勸誘頭目率族人加入抗日陣營,惜未有結果
抗日志士分成兩隊,壯年組由塔達歐.莫那率領
埋伏在霧社公學校運動場附近山林間,目標是參加運動會的日人官吏、警察和其眷屬
老年組由莫那.魯道率領,潛在霧社分室後方之山林間
目標是霧社分室、警察駐在所、及霧社街區之日人機關及宿舍
為獲取槍械武器,起義山胞首先攻陷霧社地區的13個警察駐在所
並縱火燒毀,獲得槍枝180挺和彈藥23037發
當時泰雅族霧社群起義六個部落族人1236人,具有戰鬥能力的壯丁356人,分為兩組
老年組由莫那.魯道率領,攻擊霧社警察分室及駐在所
壯年組由其長子塔達歐.莫那率領,攻擊霧社公學校之運動會場
當運動會場唱起日本國歌時,抗日志士發動攻擊,祗要是日本人
無論男女大小一律格殺,計殺死日人134名,殺傷26名,著日服台胞漢人及流彈誤殺2名
此一義舉抗暴事件爆發後,震驚全台灣
日本「台灣總督府」立即下令緊急調派台灣各地之警察隊與軍隊進攻霧社
台中州廳亦向台灣總督府請求派兵支援,除派屏東第八飛行連隊之飛機
飛來霧社山區實施偵察和威嚇飛行外
並調派台中、台南、台北、花蓮港之駐軍往埔里、霧社挺進
鎮壓討伐起義山胞
計並徵調1,563名台島漢民、平埔族人和泰雅族民充任官役人伕
 他們從事道路的開闢與修補、架設電話線、修築警備橋樑、興建埔里梅仔腳飛機場
最重要的是搬運武器彈藥和後勤物資,而泰雅族民更被脅迫投入「以夷制夷」的戰役中
抗日六部落族人退回各部落後,分成二線
塔洛灣戰線由荷歌社頭目塔達歐.諾干率領
馬赫坡戰線由莫那.魯道率領,31日與日人軍警部隊對決後
除馬赫坡社外其他部落都被日人佔領,反抗主力退到馬赫坡社
其餘散在各溪溪谷
等到11月2曰馬赫坡社被軍警佔領後,起事原住民完全退入山中
大部份退至馬赫坡、塔羅灣兩溪溪谷
利用懸崖絕壁的有利地勢與日方作戰
5日,日軍臺南大隊在馬赫坡社東南方高地附近陷入苦戰,共有15名陣亡、11名負傷
死傷慘重,遂增派部隊配備機關槍、山胞、飛機
以精銳科技化武器進行圍剿再以空飄傳單心戰招降,脅迫未起義的山胞
並以飛機投擲「特殊彈」(瓦斯彈),致使起義山胞傷亡累累
更利用「以夷制夷」狠毒策略,挑起各族群之仇恨
並以提供賞金和槍枝彈藥為條件,威脅利誘道澤、土魯閣、萬大、馬力巴、白狗諸族群
組成「味方蕃」襲擊隊,協助日人軍警部隊的討伐戰役
11月10日道澤群總頭目泰目.瓦利斯(Teimo.Walls)
在立鷹牧場(今清境農場)附近的哈奔Habun溪(眉溪上游)溪谷中伏
被起事之原住民殺死,此事造成「第二次霧社事件」之誘因
11月9日以後,飢寒交迫的抗日族人已經陷入了困境
日人也以食物誘捕老弱的族人
抗日志士有組織的戰線與作戰策略,皆被日軍擊破
因而改以游擊點狀突擊的方式,去對抗日人強大的兵力
不畏強權的抗日志士遁入馬赫坡岩窟建立據點
靠著野菜與馬赫坡溫泉礦脈,以取代食物和食鹽
賽德克的泰雅人,堅信祖先是從巨木中誕生(即波索康夫尼Poso Kofuni)
當面對死亡的煎熬時,族人選擇在巨木下自縊,讓靈魂歸向祖靈境界
因此抗日族人在對抗日人的討伐圍剿時,不是奮力作戰到底,就是自縊殉死
發動事件之初,抗日六部落的族人共計1,236名,至事件結束後的統計:
戰死者85名、被飛機轟炸死者137名、砲彈炸死34名
被「味方蕃」襲擊隊獵首級者87名、自縊身亡者296名
其中自縊者佔死亡人數的46﹪
到了12月初,整個對日作戰已經四十餘天,壯志未酬的勇士
已經陷入了飢寒交迫、彈盡援絕的困境裡
雖然日人軍警部隊從空中的轟炸與地面的砲擊也逐漸減弱
但地面部隊與「蕃人襲擊隊」已經逐步往馬赫坡岩窟逼進
莫那‧魯道見大勢已去,帶領部份族人遁入內山
其妻巴幹.瓦利斯(Bakan‧Walis)在耕作小屋上吊自縊身亡
莫那‧魯道則槍殺兩名孫子後,棄屍於耕作小屋,連同妻子的屍體一同放火燃燒
然後帶著三八式騎銃,獨自進入深奧內山,在大斷崖持槍自殺
12月8日,日人為了向塔達歐.莫那為首的最後一批勇士勸降
脅迫其妹馬紅‧莫那攜酒進入內山岩窟,但志節堅定的塔達歐‧莫那不為所誘
與妹訣別並舉行「最後酒宴」後,唱起辭世訣別歌:「哈巴歐‧巴滋克(Habao‧Bokox,妻名)
請妳在黃泉路上把酒釀好!莫那‧塔達歐(Mona‧Dadao,長子名)
、瓦利斯‧塔達歐(Walis‧Dadao,次子名)、哈巴歐‧巴滋克!
你們在黃泉等著,我很快的要去和你們相聚!………」然後交待後事
兄妹擁別,即與其他四名勇士,奔向馬赫坡內山上吊自縊,壯烈成仁
寫下了臺灣原住民抗日史裡悲壯的一頁
由於霧社事件日人討伐起事之六部落戰役時
日人使用「以夷制夷」策略,脅逼此二部族組成「味方蕃」襲擊隊
投入戰事,造成霧社各族群之間的仇怨擴大
但是因日本政府決定從輕處分霧社事件的參與者
道澤群在前任總頭目被殺的復仇心理,以及日警的默許縱容下
乃於4月25日清晨時分,道澤群的壯丁組成襲擊隊
分批攻擊霧社事件餘生者居住之西寶、羅多夫二收容所
被殺死及自殺者共216人,達到報仇目的的道澤群襲擊隊員
共砍下101個首級,提回道澤駐在所向日警繳功
此一「保護蕃收容所襲擊事件」被稱作「第二次霧社事件」
為了防範霧社地區各族群之間的仇怨,造成日人治理上的一大難題
同時便於集中管理,昭和6年(1931)5月6日,日人將霧社事件298名生還者
強制移居到北港溪與眉原溪交會處之川中島(今互助村清流部落)
川中島位在北港溪上游區域,地形與氣候皆異於霧社原居地
抗日遺族匿居川中島後,時有瘧疾肆虐,抗日遺族陸續因疾病與水土不服而死
亦有因思念親人痛不欲生,因而自縊身亡
對起事原住民懷恨在心的日人當局,暗中對遺生者展開秘密調查
昭和6年(193l)10月15日清晨5時許
 川中島駐在所的主管等召集了83名男子及23名婦女,共計106名族人
聲稱將他們送往埔里街的能高郡役所舉行「歸順」儀式,並以汽車接送
抵埔里街後,先行參觀了電力會社的措施,待送抵「歸順式場」
即能高郡役所內,一百多名全付武裝的警察將族人團團圍住
臺中州知事代理、能高郡守、警察課長依序進入,宣讀了「歸順」的宣誓文
然後由原霧社六部落的族人代表署名,並且在宣誓詞裡按了指印,隨即安排紀念攝影
嚴密的警備並未撤走,接著高井警部依名簿唱名,整個會場一片肅殺之氣
總共押走了23名族人。雖然日警宣稱基於調查的必要,祇是「留置」幾天而已
被押走的族人或是被釋回的族人,卻都深知日人的狠毒謀略,被押走的族人定是凶多吉少
翌日,霧社警察分室亦藉舉行「家長會」之名
將霧社群巴蘭社、卡茲庫、塔卡南社之族人169名集結於霧社公學校操場
能高郡守先是一番訓示,接著由霧社分室主任唱名
計有15名族人曾在霧社事件時參與抗日的行列
自10月17日起,被日警進行拷打與審問,間亦有以鐵釘將腳掌釘在木板
及纏上鐵絲的極刑。後未經司法程序,判處1年至3年的拘留處分
其中一名塔卡南社的族人,在2月15日
從留置場解往刑場時逃脫至山中潛伏
日人派了大批警力前往搜索,並將其殺害
至昭和7年(1932)3月,餘下的38名抗日份子全部被極刑逼死於能高郡役所內
及埔里街梅仔腳日人公墓之荒地裡
後來日人官方卻發表此38名抗日份子皆因罹患瘧疾、腳氣病、腸炎等疾病致死
另外,為了不讓被遷居者有返回故鄉的念頭
日人將原屬霧社群諸部落的土地,藉「論功行賞」之名
分割贈給道澤、土魯閣兩群,以及同屬霧社群之巴蘭、塔卡南卡奇克等社
將土魯閣群(各社皆有,以Bulayau社為主)遷居至波亞倫駐在所附近
取名富士社,即今之廬山部落
道澤群(所屬四社各有一半人口被遷居,一半人留在原地)遷居至櫻駐在所附近,
取名為櫻社,即今之春陽村
自此霧社事件及其遺緒始告結束
莫那.魯道遺骸在霧社事件四年後
始由狩獵的山胞發現
日人將其遺骸送交台灣帝國大學考古人類學系當作研究標本
1973年(民國62年)中華民國政府將其遺駭恭迎回霧社安葬
國民政府亦於光復後興建霧社山胞抗日紀念碑
以表彰山地族人的「碧血英風」
2012年3月20日
林口霧社街走入歷史
飄揚的太陽旗
在無數熱血的揮灑下
也抹滅不了那心中永存的美麗彩虹
有時在利益當道的社會中
社會也付出了相當的代價
To be continu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