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s

2012年7月21日 星期六

新竹內灣

內灣位於頭前溪上游的油羅溪畔,背倚麥樹仁山
是新竹縣橫山鄉最東邊的村落
亦是內灣支線鐵路終點、尖石通往平地的出入口
風光的歷史和山水吊橋美景,仍吸引著遊人至此尋幽訪勝
「內灣」這個地名,長久以來就一直沒有人對她的由來加以考證
在文獻上也沒有記載
根據當地前「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彭瑞雲女士表示
「內灣」的由來當可追溯到日據時代
當時日軍的空軍基地位於現今的新竹空軍基地
由於官兵擔心家屬居住在機場附近在戰時易成轟炸的目標
因此將家屬遷住郊區,即現今的內灣
家屬遷住此地之後遍栽櫻花,每到花季,花開處處
故內灣在當時叫「櫻花部落」
二次大戰結束後,日軍撤離,官兵家屬們亦離開「櫻花部落」
而「櫻花部落」亦隨之走入歷史,而內灣在行政區域上畫入「南河段」
等到內灣人口漸多,才開始有了定名的計畫
從攀龍吊橋往內灣吊橋望去
內灣部落在地形上自河道方向往左方山腳凹去
成一新月形,「內灣」地名之來由
或許來自這個新月形的部落
以上地名由來簡述係根據當地居民口傳
並無考證依據,僅供參考,倘有訛誤,尚祈各方先進不吝指正
    沿往老街的途中,首先來到廣濟宮
這座建廟不及百年的小廟,見證了內灣聚落由河畔遷徒至高地
更說明了不同族群的居民在內灣逐漸融合的過程
自廟前臺階拾級而上,穿過日式石燈、雕刻精致的古代石獅
登上廣濟宮,百年歲月倣佛就在這裏濃縮
民國三十九年,內灣戲院在主人楊盛泉的籌劃下,落成使用
當時,也正是內灣線鐵路通車的年代
楊主人一方面經營山場,一方面從事製造
十分懂得從事山林粗重勞動的工人們的休閒需要
才在民國四○年以僅有1596人小村落的內灣營造了名聞遐邇的內灣戲院
 相較於如今文化普及的現代社會,這樣的文化設施仍是相當高密度的
然而,內灣戲院的觀眾,還不在於那一千多內灣在地人
而是成千上萬在山林礦場從事粗重勞動的工人
如今,曲終人散的林產礦業,不但內灣戲院失去觀眾,也使內灣回歸純樸與寧靜
內灣戲院為竹東泥水師傅范進發所建
大跨距的屋架採用日式組合方式,經過四十餘年後
除了局部滲漏之外,還保持著相當完整的原初風貌
其中二樓木造閣樓是非常迷人的時代建築形式
此外,為了因應多用途的使用狀況
戲院的舞台也設計得時別的深
後來一度十分吸引外地人的「歌舞表演」,正因此而名噪一時
    走進內灣市區的老舊街道,似曾相識的感覺不禁油然而生
彷彿很多場景都曾經出現在電影的畫面中
的確,外觀古樸的內灣市區,以及知名的內灣大戲院
都曾經是電影工作者尋找懷舊場景的最愛
像「在那河畔青青草」、「多桑」、「黑皮與白牙」、「沙河悲歌」
、「春秋茶室」、「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台上台下」、「策馬入林」
都曾經充分利用內灣的老街道以及令人懷舊的鐵路場景
其中「春秋茶室」在拍攝時,還當經將內灣戲院重新改頭換面
作為故事中的茶室之一
這些電影工作者的偏愛
又讓原本古樸的戲院本身添加多重的文化價值
流經村前的油羅溪,當地稱為內灣溪
優美怡人的風光,曾以“內灣垂釣”名列新竹八景
至今仍留存了攀龍、內灣、北角三座吊橋,為青山綠水增添幾許韻味
北角吊橋是新竹縣內最長的吊橋
內灣吊橋到攀龍吊橋間則有步道相連
一路上綠蔭濃密,是散步健行的最佳路線
吊橋下溪谷寬廣,河水碧綠,水淺流緩,溪畔古松林蒼翠成蔭
由於內灣線的開通
帶來了內灣假日的人潮
悠閒的漫步在這內灣村
河床邊的芒草
伴隨風的節奏
左右搖擺
國小的操場
充滿著遊客的喧鬧
就這樣
像沙丁般擁擠的火車
載離了遊興未減的我們
To be continued...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