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s

2013年2月17日 星期日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的籌建緣於卑南遺址的搶救發掘]
民國69年7月
現今南迴鐵路臺東新站(原稱東線鐵路卑南站)及調車場進行興建工程時
大規模的施工揭開蘊藏豐富史前文物的卑南遺址
許多石板棺及棺內精美陪葬品紛紛被掀露地表,引起民眾的注意並爭相盜掘
此一事件經過媒體密集報導,引起輿論重視
臺東縣政府呈報主管機關後,該站興建工程暫停施工
並委請臺大人類學系宋文薰教授率領該系學生
組成卑南文化考古隊進行搶救發掘工作
此後十年間,宋文薰與連照美兩位教授率領臺大考古隊
利用寒暑假期間進行十餘梯次搶救工作
發掘面積廣達一萬多平方公尺,出土一千五百多座墓葬與數萬件陶器及石器
是臺灣考古史上發掘範圍最大的遺址
國內外學者一致認為這是臺灣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十分重要的代表性遺址
也是環太平洋與東南亞地區規模最大的石板棺墓葬群遺址
宋文薰教授認為如果要保存卑南遺址,應該就地興建考古遺址野外博物館
這是以卑南遺址為基礎興建博物館的最早提案
歷經多方努力與期待,史前館籌備處終於在民國79年2月1日成立
於90年7月10日試營運,91年8月17日正式開館
為臺灣史前文化的保存與研究奠立持續發展的基礎
[臺灣自然史展示廳]
自然環境是人類生存的根本基礎
因此將自然史展示安排在本館展示的起點,自有其深奧的意涵
臺灣島是由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碰撞擠壓後
自海底快速抬昇而形成的島嶼。隨著冰期來臨與結束
氣候變化造成海水下降及上升的地形變化
自大陸南移的動植物便為臺灣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奠定基礎
近四百年來,臺灣島人為活動頻仍,不少動植物藉由人類有意或無意的行為
自世界各地傳入,成為本島自然界不可忽視的新移民
臺灣自然史展示廳採取一個依時間順序排列的動線
以「誕生」、「冰期」、「新世代」三個展示室
介紹臺灣自然史的脈絡,帶領大家探索這三個時間點發生在這塊土地上的重要事件
內容安排上以「地質-生物-人類」的過渡漸進,逐漸轉入人與自然的互動
以銜接後續的史前史及南島民族展示廳
[臺灣史前史展示廳]
臺灣早在史前時代就是各地族群來往頻繁之地
數千年來,臺灣陸續吸納來自各地的移民,以其故鄉文化為基礎
在此落地生根,並與其他移民交流,發展出多樣的史前文化
臺灣目前已知有一千多個史前遺址,可以約略歸類為十四個史前文化
時間上涵蓋舊石器時代晚期、新石器時代及鐵器時代
延亙了至少一萬五千年。他們的故事構成了臺灣史前史的內容
在整個第一期展示的參觀動線上
本展示廳介於「臺灣自然史」與「臺灣南島民族」之間
時間上以臺灣出現最早的人類與文化開始,到距今約四百年前
臺灣進入歷史時期為止。展場的背景以時間及空間來架構
在環繞中庭的七個展示室中,分別置入臺灣的空間區位
展示的主題則是選取這個區位有特色或重要的史前人類活動
每個展示室中央置放一或兩個「場景」
是有關該展示廳主題的史前人類活動復原樣貌
展示室周邊則是文物及展示面板。七個展示室包含八個展示主題
以逆時針方向安排時間順序及空間方向
除了依時空及主題分類的展示室之外
在展示室外側的廊道也安排了臺灣史前遺址及史前文化的描述
觀眾可從這些描述中對臺灣史前文化有基本的認識
[臺灣南島民族展示廳]
南島民族一詞源自於語言學與考古學上的「南島語族」(Austronesian)
其分布區域遍及太平洋諸島與非洲馬達加斯加島
臺灣的原住民即屬其中一支
許多史前遺址出土的器物與原住民的傳統生活器具類似
因此原住民可以稱是臺灣史前文化的承繼者
然而,原住民與史前文化的關係仍尚待更深入的研究
因此重點放在介紹現在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
隨著最近四百多年殖民勢力與漢人移民的進入
臺灣南島民族歷經了前所未有的變遷,文化傳統的傳承岌岌可危
但是深入了解各族群的現代生活,又可見到他們在接受新的文化要素的同時
也盡力維持其傳統文化,或是以新的文化要素增進傳統文化的活力
這個展廳希望呈現的不僅是傳統的一面,還有永續經營與不斷創新的層面
臺灣南島民族的文化內涵相當豐富,且各族群的文化有異有同
本項展示採取一個族群一個主題的方式,介紹各種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面向
包含族群關係、族群文化的多元性、建築文化、兩性與親屬、海洋文化、
會所制度、生計方式、祭儀、精靈觀念等
觀眾參觀所有的展示廳之後
對於南島民族文化的豐富內涵可以獲得一個初步的印象,並且做為更進一步探討的基礎
[中庭議題區]
在整個展示廳地下一樓的中央有一個中庭空間
以一個巨大的卑南文化玉耳飾模型置於中央做為整個展場的中心
其餘空間則以方格網狀的分布,設有教育資料及多媒體設備的方形板凳
有別於展示室的展示方式,中庭是一個帶有論壇色彩的空間
當事人以第一人稱發表自己的觀點,他們是事件的主角
他們「各自表述」的聲音直接被聽見,甚至表達一種不同於展示人員的觀點
議題選擇的方向以各展示廳展示主題衍生的議題為主
或呈現這三大主題(人、自然、文化)整合性的議題,或具社會性
或與觀眾有關及熟悉的議題
期待觀眾在此獲得的將不只是知識,而是更多的省思及感動
中庭議題區共分6個主題,7個子題:每個子題以「評論」和「議題」兩種方式呈現
「評論」為藉由訪談的方式,由相關人士或當事人說出意見或感想
「議題」則以陳述的方式表達一種制式的聲音
[科學的考古學]
「科學的考古學」的展覽將是一個考古學的探索之旅
也是一個關於考古學學科本身的故事
主要在向觀眾介紹考古學的內涵與精神
認識考古學如何逐步發現、探索、分析現象
並利用科學精神與技術來解釋驗證考古發現的器物與現象
在這個展覽中,並非僅止於呈現特定的文化或遺址的文化史
而是考古學家如何發現、分析與還原事實的過程
以及在解釋或詮釋現象時的依據
本展廳利用不同的遺址造景,具體呈現考古現場的氣氛
使觀眾瞭解考古學家如何解讀考古遺址的各種現象
藉著不同的考古學案例,與問題思考
逐步引導觀眾探索考古學家復原古代人類歷史的過程
透過現場情境的營造,藉著空間中視覺美感、觸覺、聽覺的運用
觸動觀眾的感覺神經,使之彷彿走入考古第一現場
藉著運用不同形式的高科技互動、多媒體媒材
讓觀眾親手操作、觀察、親身體驗與參與考古工作的流程
[展示理念]
本館展示的核心理念是以寬廣的眼光
闡釋人類、自然與文化三者之間的互動關係:彰顯自然的美妙
讓觀眾體認人類與自然互相依存的關係,並融入愛護自然的觀念
闡釋生態環境與文化適應,呈現在不同地理環境中
因其環境適應而產生不同的文化
使觀眾瞭解繽紛多彩的文化,培養出尊重與欣賞各族群文化傳統的觀念
依據此核心理念,規畫出展示的三大主題:
【臺灣自然史】、【臺灣史前史】以及【臺灣南島民族】
由二樓展示廳入口,首先抵達【臺灣自然史】展示廳
主題為我們生活的島嶼從誕生至今的地質與生態變化
之後循參觀動線進入地下室中庭,中央的挑高中庭設有「博物館論壇」區域
以多媒體解說設備呈現關於人類、自然與文化的各種議題觀點
環繞中庭的地下一樓空間是【臺灣史前史】展示廳
呈現本島各地史前人類為適應不同環境
於不同時期、地點發展出各種文化、活動與創造
最後再循動線返回二樓,進入【臺灣南島民族】展示廳
內容為臺灣南島民族各族各族群適應環境所產生的多元文化
循此脈絡所呈現的展示
顯現臺灣從島嶼誕生、動植物移入到南島民族定居展現璀燦文化的歷程
不僅可綜覽臺灣島千萬年來的變遷
也闡明這塊土地上人類、自然與文化三者之間的互動
(資料來源:http://www.nmp.gov.tw/)
來到這裡
可以很全面的瞭解整個台灣史前的文化
假如細細觀看的話
至少需要半天以上的時間才有辦法看完
對於考古學方面比較有興趣的
不妨到這裡可以瞭解現在台灣一些著名遺址的介紹
有空也就可找時間針對這些遺址地方
實地觀察兼觀光
在這裡讓我想到中正紀念堂正在展出的帝國寶藏展(2013/01/15~2013/04/14)
從一個木乃伊的身上
去分析製作木乃伊的原料
再從原料上發現某一特殊材質竟來自遠方
由此基礎再搭配上歷史來解說此遠方的原料
是如何滲透到木乃伊的製作原料之一
就這樣一個小小的差異
就需花費龐大人力資源來證明此來源
所以一個小小的差異
就有可能足以推翻前人所認為的歷史脈動
To be continued...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