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s

2013年2月15日 星期五

台東縣兒童故事館


台東兒童故事館位於台東市大同路上,館區內保留了原有的老樹
其中還有一棵百年老榕樹,此外還有充滿現代感的的溜滑梯、攀爬遊戲的貓道
主要館舍則是兩棟保有日式建築外觀的房舍
5年前,台東縣政府為了保存縣內有歷史意義的老建築
進行一連串的翻修工作,而台東兒童故事館便是其中之一
台東兒童故事館內的日式建築物在歷史、社會上具特殊意義
因此台東縣政府特別將這個具有歷史意義的空間重新規劃
將歷史建築物原貌整修,結合設計師的理念
規劃出這麼一個適合親子教育及文化發展的地方
該館面積約三千一百五十平方公尺
建築設計師的理念結合台東的山與海,由於台東市是山與海的連接
因此故事館的草皮不像一般公園一樣是平的,而是草浪式的設計
看起來像是一稜一稜的山坡,也像是一波一波的海浪
戶外表演舞台的設計也是一項特別的點子
由於戶外舞台所在的位置過去是一個防空洞
為了保留原有歷史建築的特色,設計師將舞台設計成地凹式
同時也在舞台前加了三盞投射燈
這樣的設計理念,可以讓孩子們想像過去戰亂的年代夜色茫茫,星月無光,砲聲迴盪,戰火四處閃爍
牆壁上映著逃難者衝忙奔跑的影子
伴隨著時空的轉變,現在的兒童故事館是由動人的音樂來取代無情的砲火聲
而舞台牆壁上則是映著孩子們快樂的影子
台東兒童故事館保持著日據時代的主體結構,除了檜木樑柱之外
牆壁的建材則是以竹子編成骨架,外面再塗上一層厚厚的混合土
混合土是由黏土、牛糞、稻草混合而成
在過去沒有鋼筋水泥建材的年代,先人們便是運用這樣的建築材料來砌房子
老一輩的人都說這樣的房子,在夏天住起來特別涼爽
相當符合綠色建築的標準
另一項特殊的建築就是大榕樹下的貓道,經常聽到來這裡的小朋友說
貓道的形狀看起來像是外星人的太空梭,也有小朋友說像是大榕樹的氣根
其實設計師是結合了兒童故事館內的幾顆特色植物
錯綜複雜的基座,其實就是仿效大榕樹的氣根
而上頭的部分,則是館內最特別的植物—穗花棋盤腳
穗花棋盤腳在台灣已屬稀有植物,這也是當時改建時特別將其留下的原因
兒童故事館可以帶給孩子們的不只是歷史,更有植物、音樂、建築…等
幾年前,台東故事協會與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的幾位教授
向當時的縣長徐慶元請益,認為應該在台東設立一個兒童故事館
作為推動親子共讀的基地,徐慶元縣長很快地認同了這個構想
便向中央申請了一筆經費來進行規劃
歷經了三、四年的波折,人事的更迭
台東兒童故事館終於完工了,但是隨後而來的經營問題
讓縣政府各單位卻步,直到2007年的6月份
現任縣長鄺麗貞指示相關單位研議開館事宜及未來營運方式
經過多次的協商會議,決定交由台東縣家庭教育中心來經營
隨後教育局調派局內較有行政經驗的老師前往協助該館的成立工作
接手時我們才發現,向中央申請來經費,已全數用在整修費用上
並無餘款供兒童故事館後續經營,就連最基本的水電費都沒有
而縣府本身也因為財政困難,無法給予支援,只能透過其他專案經費的支援
勉強撐起兒童故事館的基本支出
而硬體設備部分則是向其他單位打聽是否有堪用的閒置硬體
再透過財產轉移的方式要來
慶幸的是有幾位議員給了四十萬的圖書購置費用
才讓最重要的書籍到位 
台東兒童故事館是一個優質的親子共讀、遊憩的場所
現在世界各國都在推動閱讀活動,正是因為大家都能體悟到閱讀的重要性
透過閱讀可以提升國民的競爭力,也能養成孩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
我們鄰近的日本曾經推動過「親子讀書運動」
要求父母每天最少陪孩子看20分鐘的書
這個運動最後成為一個社會的再造運動
培養兒童的閱讀習慣,最好的方式就是從親子著手
家長應該天天唸書給孩子聽,透過聲音與動作增近親子之間的互動
因此我們希望台東縣的家長,都能夠每天花20分鐘的時間
陪孩子一同閱讀,如果父母親不知道如何教導孩子閱讀
可以帶著孩子,一起來兒童故事館聽故事
相信很快的「閱讀」就不會是件痛苦的事情了
未來除了每週三場次的「大樹下說故事」活動之外
也將定期舉辦「創意市集」、「兒童音樂會」、「兒童園遊會」等系列活動
同時也要結合台東縣境內所有的教育資源
例如過去學生畫展、民族舞蹈比賽、國語文競賽等校際比賽都在學校內舉行
縣民們並無機會可以參觀,如能將這些活動帶到兒童故事館來舉行
必定能吸引更多的家長與孩子來參觀學習
洪老師也期望兒童故事館能成為所有家長共同討論孩子百年教育的公共領域
結合家庭教育中心的家庭教育理念,以此作為推動親子教育、家庭共學的基地
台東兒童故事館在開館之前辦理了一梯次的故事志工培訓
藉助台東故事協會推廣說故事工作的多年經驗
以及幾位台東大學教授的鼎力相助,培訓出一批陣容堅強的故事志工
作為散播親子共讀精神的種子
若您在星期三、六、日的下午三點到台東兒童故事館看到人山人海的場景
別懷疑,那裡正有一場精彩的故事在上演。
說故事
看起來很簡單
但卻是個很困難的工作
說故事的語調加上肢體的配合
可以讓小孩們愈聽愈有趣
除了在故事中,適當加入問題給予小孩回答
也需要掌控現場每個小孩的狀況
而從現場小孩們的回答與表現
也可大概瞭解平常父母與小孩的一些相處訊息
我想這也是種觀察的能力
從旁觀者的角度,才能看到更多父母與小孩的相處問題
試著跳脫自身的角色來分析問題
反而能更客觀看待問題
但跳脫自身的角色就是個難題
To be continued...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