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s

2013年11月1日 星期五

四草

先賢連雅堂先生在「台灣通史」開宗明義說:
「台灣本無史,荷人啟之,鄭氏作之,清代營之。」
說明台灣的開發,原本有文字記載的歷史
直到荷蘭人據台,才開始出現台灣的文獻史料
為什麼北汕(線)尾現在叫「四草」?
四草老一輩的人說:因為早期先民到四草落腳的時候
要找一片乾淨一點的地方搭草寮很不容易
海邊沙灘上不是林投樹,就是「臭屎茄苳」(冬青菊,又稱「鯽魚膽」)
只有「草」(草海桐)的旁邊最清幽,所以大家都把草寮搭在
「草」叢裡,於是當別人問起:你住哪裡?我們就回答:住在草裡!
另一種說法認為四草的地名源自「四草大山」
這是北汕尾島上的一座土丘,本地人簡稱「草山」,地以山名,十分自然
草山位在大眾廟西側,日據時代為日本人強征民夫給剷平
如今成為四草人安息之所,大家依舊稱此處為草山
江樹生先生在:荷蘭時代的「安平街」─熱蘭遮市一文中提及
荷蘭人把他們的聯合東印度公司由澎湖遷移到台灣本土時
最先就是在北汕尾島落腳的,並且在島上建立商館(1624年)及城堡(1627年)
後來因為北汕尾島幅員有限,發展格局不大
才另建普羅岷西亞市(赤崁,1625年)取代之
而北汕尾島就是今天的四草
從東石、布袋到高雄海面,是每一年烏魚汛期最密集的迴遊地帶
北汕尾島適居其中,成為捕烏漁民最佳的歇腳處
歷來唐山的漁民每當東北風起,就整裝出發,揚帆過海
聚集北汕尾島,等待捕捉烏魚,製作烏魚子
他們一方面把烏魚子賣給聞風而來的日本商人,一方面向原住民購買鹿肉等山產
帶回唐山販賣。秋冬時節的北汕尾島人潮擁擠,商機無限
這也是荷蘭人初到台灣就在這裡落腳的原因
北汕尾島上原有高丘(四草大山),南距安平港口約四里
北離鹿耳門港口約五里,控扼兩港之咽喉,形勢險要
所以荷蘭人選擇在此建熱匆律非砦(四草海堡)
在一鯤身建安平古堡,目的即在完全控制這個地區。
1656年熱勿律非砦被大水沖毀(今留有遺址)
1661年鄭成功選擇由鹿耳門港登陸北汕尾
免於遭到荷蘭人的迎頭痛擊,正是所謂冥冥中自有定數
台灣的歷史也由荷據時代變成鄭成功時代
鄭成功與荷蘭人於北汕尾一戰,派宣毅鎮陳澤率軍登陸
號稱悉數三百餘名荷軍殲滅,而鄭軍死傷多少則說法不一
以當時兩軍使用的武器來推估,荷軍使用火銃,鄭軍拿刀和弓箭
鄭成功的部隊死傷將數倍於荷蘭人,少說也要折損一兩千人
北汕尾島因這一役而名垂史冊,這一古戰場也因而平添無數白骨
日據時代,日本人在四草湖週邊進行兩大工程
一是將內海溼地闢建鹽田,一是將草山夷平興建篦麻油工廠
這兩項工程徹底改變了四草的地形地貌,前者大功告成,裨益經濟民生
後者半途而廢,卻成為四草人心中永遠的痛
根據本地耆老吳江鎮先生(筆者的大伯父)追憶:日本人為了
興建篦麻油工廠,強征民夫,剷平草山,開鑿「地河井」
浚深竹筏港,挖斷「地龍」,龍血染紅了竹筏港,將四草的風水地理毀於一旦
惹得人神共憤,鎮海元帥於是大顯神威,迫使日本人棄建工廠,撥款修廟
相傳四草大眾廟建於康熙年間,若對照荷據時代地圖可能更早在
荷蘭人來之前四草大眾廟的前身小廟宇已存在
四草大眾廟供奉的主神為鎮海大元帥-陳酉
另有其他五位元帥以及十方聖賢、北港媽祖、土地正神、文昌武昌帝君等神明
其他幾位元帥分別坐鎮於安南區十六寮友境
(資料來源2:http://www.tjnp.gov.tw/)
來到四草附近
最主要的就是來趟綠色隧道之旅
認識這裡主要的四種紅樹林
也可在水道旁的泥土裡
看到招潮蟹與彈塗魚喔
雖然只有短短的30分鐘左右
但是能看到這台灣版的亞馬遜河
就覺得很棒
但我覺得在台江國家公園的設施及環境維護
還需要有更大的進步空間
To be continued...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