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s

2013年8月18日 星期日

花蓮糖廠

糖業在花蓮的發展,開始於漢人經營的「糖廍」為主
日治初期,才由日本人賀田金三郎所主持的賀田組經營
1913民國2年「台東拓殖株式會社」在花蓮縣壽豐鄉設立「壽工場」
又稱為「鯉魚尾糖廍」
1914民國3年再由「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買收
民國10年另在光復鄉設立「大和工場」,以擴大製糖產量
二次大戰末期,這兩處工場均遭盟軍毀損
光復後,台糖公司接收,決定拆除毀損較嚴重的「壽工場」
修復大和工場並更名為花蓮糖廠,成為東部地區的製糖重心
由於糖廠位於光復鄉,因此常被稱為「光復糖廠」
其實「花蓮糖廠」才是官方正式銜名
民國三十四年台灣光復,大戰末期生產設備遭盟軍轟炸
滿目瘡痍,百廢待舉,無法開工生產
次年十二月即由台灣糖業監理委員會分社辦事處於壽豐廠址
成立接管委員會,糖廠經營權正式由國人接管
重建工作經中日雙方專家評估鑑定,決定保存修復「大和」工場
拆除「壽」工場(僅保存酒精工場),做為花蓮糖廠永續經營之工場
花蓮糖廠鐵路幹線乃繼承日治時期鹽糖花蓮製糖所之私設鐵路而來
廠線鐵路又可分為糖廠專用線與台車線兩種,北至新城鄉南至富源為止
二次大戰結束後,從日本人接收這些私設鐵路之後
便迅速搶修因戰爭而遭到破壞之鐵路系統
民國41年(1952)修復完成後之廠線鐵路共約152公里
另外尚擁有甘蔗車130輛、手推台車683台、糖蜜車12輛、附掛車1節、敞車56節
以供甘蔗運輸使用,這可說花糖鐵路全盛時期
於67年(1978)間甘蔗運輸全面以卡車及台鐵為主要運輸工具
僅留下台安、林田幹線、光復車站線及廠內線鐵路計49公里
民國71年(1982)配合台鐵東線鐵路拓寬計劃
將廠內線鐵路由0.762公尺軌距拓寬為1,067公尺
使之方便聯絡台鐵,最後漸漸式微
鐵路運輸甘蔗原料的時代正式宣告結束
取而代之的是符合經濟效益的公路運輸系統
民國七十三年為減低購電成本
自小港糖廠調撥2,000kw透平發電機乙台
利用節餘蒸氣發電自用。
七十八年因市場需求增設煉糖工場
煉製特砂,每日可生產300公噸特砂
八十一年再增設晶冰糖工場生產晶冰糖
八十三年為符合政府環保規範
設置二級(微生物處理)廢水處理池一座
讓工場排水符合標準 
八十四年依政府空氣污染環保規定
興建袋濾式排煙除塵設備,投資金額達四千餘萬元
至此花蓮糖廠內包括製糖、煉糖、酒精、環保設備等
已成為全省設備最完善之生產廠
對於工作來說
做到符合客戶所需是主要的目的
對於自己來說
只有符合客戶的目標還不行
要達到完全的瞭解才行
不論有多少個為什麼?都要能知道理由!
有時可能因為環境的緩急逼迫著學習
但最後而是要能用自己的心去學習著更深的細節
To be continued...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