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s

2012年12月2日 星期日

臨濟護國禪寺


臨濟護國禪寺(台北市玉門街9號)原屬於佛教禪宗的分支臨濟宗妙心寺派
山號鎮南山(山為日本寺院稱呼),始建於1900年 (明治33年)
完工於1911年(大正元年),1912年6月21日舉行本堂佛像的安座大典
是台灣唯一冠以護國之名的佛寺
日治初期來台弘法佈教的日本宗派中
以禪宗的曹洞宗與臨濟宗(妙心寺派)甚為積極
曹洞宗在台北東門建台北別院,臨濟宗初期則以臨濟護國禪寺為大本營佈教
隨後臨濟宗佈教重點南移,台南開元寺成為臨濟宗在台灣的總部
臨濟護國禪寺遂成為台北地區佈教核心
依據民德寫真館(台北)於1941年發行的《臺灣佛教名蹟寶鑑》
原名「鐵真院」的北投普濟寺,也是臨濟宗妙心寺派在台北的布教據點
當時日本傳來臺灣的佛教宗派不在少數
但是第四任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唯獨選上了臨濟宗
用臺灣總督的立場去支持
此乃因兒玉個人的宗教信仰與他與護國禪寺開山祖梅山玄秀(1858年-1920年)的私人關係所致
梅山玄秀為大阪府界市龍興山南宗寺高僧,也是玉源太郎在臨濟宗大學的學長
一開始玄秀大師一行人暫住士林古剎劍潭寺佈教
1900年兒玉總督為了讓玄秀大師順利弘法
因此便協助取得板橋林家在圓山公園西側旁所捐贈的土地
興建了圓山精舍。1900年6月著手進行整地工程
為此兒玉總督於1900年7月1日詠詩一首〈寄圓山鎮南山〉
「不是人間百尺臺,禪關僅傍碧山開。一聲幽磬何清絕,萬里鎮南呼快哉。」
之後由於弘法有成﹐信眾逐漸增多
所以圓山精舍便擴大規模﹐改建為「鎮南山臨濟護國禪寺」
當時臺灣尚處於政治、社會動盪不安的時期
兒玉總督寄望佛教的宗教力量於殖民統治
命名「鎮南護國禪寺」意味以臺灣為進入中國南方跳板
「鎮南」二字其實包括中國華南範圍在內的意思
臨濟護國禪寺的規模相當宏偉﹐由阿部權藏設計
包括本堂 (大雄寶殿) ﹑豐川閣﹑庫裡 (華藏殿) ﹑山門 (鐘樓門) 等大型木造建築
以及其他的附屬設施與建築
甚至於還有從四國八十八靈場所迎來臺灣的部分石佛﹐也供奉在此
當時整個寺院的工程﹐是由臺北的高石群組負責興建﹐整個工程在1911年完工
當時的臨濟寺規模
有八帖房間兩間、六帖房間兩間、三帖房間一間、押入四處、佛壇一處、廁所兩處
另外有廚房浴室的附屬瓦頂的房子一棟
這階段的圓山精舍的大致的平面配置圖
可在梅山玄秀向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提出的「寺院建立願」中看到
圓山精舍在同年6月15日動工,8月完工
總建坪數33坪1合2勺5才,總工程費為1,449圓82錢
在《臺灣佛教名蹟寶鑒》中提及,在明治45年(1912)
完成大庫裡、本堂、鐘樓門、倉庫等建築的營建
關於臨濟寺重建的經緯,在《鎮南山起緣》有詳細的說明
亦即,兒玉源太郎於明治39年(1906)2月,回到東京,到了7月24日過世
當時臺北的「全市官民」,於7月28日聚集於圓山的臨濟寺,舉行大追悼會
在9月10日又舉行「滿中會」
上自總督佐久間左馬、民政長官後藤新平下至文武官員顯要人士,共有600餘人
在會場上,梅山玄秀昌言重新建設臨濟寺,他並前往日本內地歷訪有緣的僧俗
在明治40年春天歸山後,組織「福田會」,開始募款籌措建寺基金
又利用當年夏天在蓮花盛開,廳長地方官會議在臺北舉行的機會
舉辦「開蓮會」,以尋求臺灣各地廳知事的支持
台灣光復後,臨濟護國禪寺轉由中國僧人管理
先後由本圓、賢頓、白聖三位法師任住持
其中賢頓法師也曾經是東和禪寺住持
白聖長老則任中國佛教會理事長長達數十年,現在則由真光法師擔任住持
有天,忽然間在網上找一些古蹟資料時
忽然發現這日治時期就已經存在的大雄寶殿
且居然就隱藏在圓山站附近
記得已經常常經過
卻沒發現隱藏在裡面的古蹟
看到日本建築的榫接技術
就感覺很堅固、牢固
對於日本人的精神
只有佩服與敬佩
To be continued...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