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s

2012年11月17日 星期六

指南宮


[指南宮]
清光緒八年,淡水知縣王彬林來台履任時,將呂仙祖分靈迎奉來台
起初供奉在艋舺(今萬華)玉清齋,其後,景美街的鄉民因傳染病而死
當地士紳乃將呂仙祖神像請到景美,傳染病漸漸平息
士紳們感念呂祖之神恩,有瀕死又康復的劉姓地主捐出土地在現址建宮
並基於「呂恩主(呂祖)在天庭居於南宮」、「濟世度人必須要指南針」
改號為「指南宮」,乃取其指定為天上南宮之意,時值清光緒十六年
指南宮初建時,當然只為簡陋的草茅型建築,轄地面積也有限
但由於呂仙祖威靈感應,遠近信眾廣泛受惠
長年信持,歷任主事者積極誠心建設,而得發展多次擴建
[凌霄寶殿]
凌霄寶殿於1963年興工,1966年落成,全殿二千三百六十餘坪
凌霄寶殿全由鋼筋水泥所建造而成,樓高六層
可說是當時全台首座現代化建材的玉皇殿,頗有氣宇軒昂的氣概
為指南宮四寶殿中最高殿宇。其屋頂最上層為閩南式風格
雕龍飾鳳,中有飛艷珠,第二層為北方式屋頂,屋脊上飾滿仙雲、走獸
牆壁壁飾、龍柱全由質地精良、少見的觀音山石雕刻而成
並在重點部位漆上少許金漆,遠觀時,閃閃發光
為古樸、沈穩壁飾中加添些許華麗
凌霄寶殿中祀奉了道教中全部主祀天神和仙祖,並系統化的依層供奉
[大雄寶殿]
台灣於日治時代「揚佛抑道」,指南宮為保存基業不墜,曾改名觀音殿
直到光復後,才恢復舊觀,位於純陽殿左側方之大雄寶殿(又稱佛祖殿)
就是原觀音殿址所重建,宮殿遙望就像一個釋迦牟尼頭像
北方式古樸的設計、精琢的雕刻,輔以白水晶石及花崗石鋪砌的壁柱地面
淡雅、細緻中凝聚出莊嚴肅穆的氣勢
大雄寶殿的圓頂周圍十八龕則分供十八觀音菩薩化身
殿前廣場矗立著天王門
門的兩側分供增長、持國、多聞、廣目四大天王,是衛道護法。
來到這裡
看到坐落在山腰的凌霄寶殿
冉冉的煙霧繚繞下
有種神秘的感覺
但指南宮前的寬闊美景
卻讓人覺得心情舒坦
霧茫茫的天空
那看不清的遠方
有時,看不清也是種美吧!
To be continued...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