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s

2012年3月17日 星期六

莽葛拾遺

莽葛拾遺座落在龍山寺斜對面的巷弄中
是間兩層樓的百年歷史的閩式建築
橘紅色的磚瓦及用來砌牆的水泥早已斑駁
窗戶上還掛著日據時代販賣台灣進口香蕉的海報
店內不只販賣書籍
同時也有販賣富有文化氣息的雕刻品
而整間店最年輕的
可能就是吧台的收銀機、咖啡機
以及店長──劉家笙
 「莽葛」為一條用來涉水的小船
也就是萬華的古名--「艋舺」
「拾遺」就是這群年輕人的中心理念
莽葛拾遺的對外發言人鄧佩玲說:
「剛開始並沒有想說一定要開一間二手的書店
但是有一次到了一個回收場
我們看到一個景象讓我們十分感觸
就是紙是秤斤來賣的
這樣對於一個畫家、一個作家來講
不是太浪費了嗎?」
因為怕浪費了一張紙上所乘載的價值
最後便開起了一家二手書店
曾經莽葛拾遺收藏到一本日據時代台北帝國大學出版的書
因為古老而珍貴
店裡視之為非賣品
但是有位五六十歲的客人一而再、再而三的造訪
表明想要購買這本書
莽葛拾遺起初不肯
直到那位客人說出自己的父親曾經是那所大學的學生
由於父親年邁
想送他當作禮物時
莽葛拾遺便完成了他的心願
「書也有這樣的使命。」
鄧佩玲說:而曾經也有客人在店中的老照片區
找到了自己以前居住在萬華的親友
便將照片購回
鄧佩玲表示
萬華的莽葛拾遺
所存放的東西都富有著陳舊的台灣味
及萬華特有的文化
從以前走來的歷史
對她本身來說
對台灣這個地方
只是課本上的模糊印象
參與了莽葛拾遺的經營後
便將這些歷史的痕跡形象化
像拼圖一樣慢慢的拼湊起來一幅屬於台灣的故事
 劉家笙本身是學藝術的
但是他喜歡書
他希望客人來到這間店裡
能夠看到真正的書
看到負載著紀念性價值的書
在店中
只要看到書歪歪斜斜的
便會放下手邊工作
過去把它擺正
 他說:「會來店裡的人什麼都有
每天都有印象深刻的事情發生
要是有天從早到晚很無聊
那倒是真的挺特別的。」
因為萬華出入的人口比較複雜
他遇過街友半夜在店的前廊大小便
也遇過歷史系教授來店中找尋論文資料
劉家笙認為經營這樣的一家店
獲益良多
客人向他請教
他也同時向客人取經
他因此學到很多也看到很多社會不同的面向
可能因為商業區位的不同
萬華區被人視為書店的票房毒藥
鄧佩玲說:「開店前就有人警告過我們
書店開在萬華區是一定虧錢的。」
而現在經營上的確有些困難
目前得以酒、雕像等的東西來維持平衡
比起商業上的競爭
這群人較重視的是個人理想的實踐
鄧佩玲相信
咬著牙
撐過去就能更好
(參考資料:http://www.rbc.idv.tw/)
以前
很喜歡逛二手書店
因為在二手書店總是能發現令人意想不到的書
在現代資訊快速變動的時代裡
很多新知識來不及得知
但也容易被更新的知識所取代
因此二手店成了保留舊知識的轉運站
偶爾不妨到二手書店尋尋寶囉!
To be continued...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