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s

2011年7月27日 星期三

台南公會堂

台南公會堂又名「台南公館」
現稱「吳園藝文館」
落成於 1911年(宣統3年)
也就是今天位於台南市民權路二段30號上的台南舊社教館 
台南社教館
其址原為清道光年間地方士紳吳尚新所建之吳園
內有亭台樓閣、假山、池塘等設施
尤以仿飛來峰之景最為引人
日據時期建為台南公館
後來稱為台南公會堂
為當時市民重要集會空間
台南公館成立之初是一種財團法人之型態
由官方與民間合資四萬多圓而建
此類機能之建築在當時於各大城市中均有設置
兼具有教化百姓之功能
台灣光復後改為中山堂
再於民國四十四年改為省立社教館並加以修繕
今庭園尚存留一部份
整棟建築基本上之構成是由中央入口
兩側翼部及後面之大集會堂組成
大集會堂為木構造形式
因應地形立於一基座上
在處理上較機能化
並未施用任何西方歷史語彙
在式樣上
台南社教館與台南市政府一樣是屬於馬薩式樣(Mansard Style)
然而其主體屋頂卻不似台南市政府採用凸邊
而是採直邊的法國式屋頂(French Roof)上鋪魚鱗狀板瓦
再冠頂飾
中央入口部份可視為由兩根高二層樓之方柱撐起其上之三角形山牆所構成
山牆內原有繁複的裝飾浮雕紋樣
其上為全棟建築最高之屋頂
在正面上有華麗的老虎窗一座
上並開有牛眼窗一個
兩根方柱之內側微微內凹的則是一圓拱圈
二層部份原有陽台
今已加裝窗戶
一樓則為入口
山牆部份並無明顯之楣樑及額枋部份
看似由巨柱直接承接挑簷
入口方壁柱東西向兩外壁則為盲拱圈裝飾
兩翼一層樓部分
下為一抬高之基座
正面牆面本身開有三個略為內凹之圓拱窗
拱石則與壁體水平線連成一體
二層樓部分
則由四根愛奧尼克柱武之力壁柱上承楣樑與挑簷形成三個開間
愛奧尼克柱式在台灣並不多見
於台南公會堂中採用是其一大特點
而其處理方式
將每根柱子置於一對曲線優美之托架上更是少見而特殊。
雖然台南公會堂整棟建築應用了許多西方歷史建築之語彙與元素
其卻在兩翼部份之屋頂女兒牆上
出現綠釉花磚
此種材料在台灣傳統建築中多半與紅磚並用
有通風採光以及裝飾之效
本土性相當濃厚
使台南社教館因而也帶上幾分本土色彩
由於各地公館在日治時期為市民主要活動之處
其影響對百姓更為甚大
新營劉宅(1990年末期已拆除)在意象上與台南社教館相似之處
實在令人深思
To Be Continued...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