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s

2011年5月9日 星期一

台北賓館

[緣起]
台北賓館前身為日據時期台灣總督官邸
日據時期為日本皇戚貴族
政要權貴往來之處
日皇昭和訪台也曾下榻在此
現為中華民國的國家招待所
專門接待外國貴賓或舉辦慶典活動
台灣總督官邸建於明治32(1899)年4月
完竣於明治34(1901)年9月
該時期所建官邸稱之為第一代總督官邸
明治44(1911)年的總督官邸因空間不敷使用
故著手改建工程
完工後稱之為第二代總督官邸(即今日所見風貌)
光復後移交台灣行政長官公署
民國36(1947)年行政長官公署改組為台灣省政府
並作為台灣省省主席官邸
民國39(1950)年改隸總統府
做為招待外賓及召集會議場所
改稱台北賓館
民國52(1963)年交由外交部管理至今
民國87(1998)年由主管機關內政部指定為國定古蹟
然後依循相關規定完成調查研究等基礎資料的收集與建立
並於民國91(2002)年進行大規模的解體與修復工程
於民國95(2006)年5月竣工
隨著台灣民主化的進程
同年7月首次對民眾開放
讓國人可以一窺台北賓館百年的神秘面貌
[建築歷史]
1.臨時總督府
(1)布政使司衙門
明治28(1895)年6月5日首任台灣總督樺山資記自基隆登陸後
將臨時總督府設在基隆稅關內
臨時總督官邸亦為同一處所
日軍移師進入台北城後
總督選擇城內規模最大的官廳建築群
前清布政使司衙門作為臨時據點
並將西側的籌防局作為總督暫時辦公及住宿的地方
然日軍為彰顯台灣總督的地位及增加交通便利性
遂將正前方西門街之街屋拆除
開闢一條街路可直通總督府大門
最終台灣總督仍無法適應台灣傳統建築空間的生活習慣
故將官邸再次搬遷至清末西學堂內
(2)西學堂(乃木館)
總督官邸遷至清末劉銘傳所建西學堂內
時間長達約6年之久
西學堂的配置是由排列成品字形的三棟一層樓的磚造建築組成
四向立面都有紅磚砌成的連續拱圈陽台
各房間均有落地門直通至陽台空間
基礎抬高於地面、下面設有通氣孔
屋頂為重簷式屬於陽台殖民地樣式
明治29(1896)年第三任台灣總督乃木希典
於西學堂旁增建一棟鋪設榻榻米的和式建築
以方便日式起居之所需
總督遷出後
舊西學堂改為旅團司令部使用
最後因市區之道路規劃下拆除
為便於區分將此時期的總督官邸稱為「舊總督官邸」或「乃木館」
2.新總督官邸
(1)第一代總督府
總督官邸在明治32(1899)年4月開始建造
明治34(1901)年9月26日落成
是由當時任職總督府營繕課長福田東吾、囑託宮尾麟及野村一郎設計
也就是說雖然在明治33(1900)年的文件中明確知道總督官邸的位置
但實際上此時總督官邸已是建造中
因此才會在另一份文件中明確繪出官邸的平面位置圖
該時期官邸的屋架仍採用木屋架
空間機能以總督及家眷起居、行政辦公及接待賓客社交為訴求
總督官邸基礎採用台北城牆的石材
這個建議是由當時官邸新建工程主任宮尾麟向兒玉總督提議的
主要理由是期望一來可解決台北城內通風不佳的弊病
此外亦可使總督官邸更加氣派與外國之官廳媲美
(2)第二代總督府
總督官邸設計之初
並未考慮接待來台皇族的機能
不到十年光景
木屋架受白蟻侵害的問題十分嚴重
因此明治44(1911)年著手改建工程
至大正2(1913)年完工
此次改建工程由營繕課技師森山松之助、技手八板志賀助負責
營造廠商為堀內商會台北支店
該時期所改建的官邸
稱之為第二代總督官邸
功能上除提供總督居住的需求外
仍須有
(1)招待外賓的社交活動
(2)招待台灣官民
(3)日本皇族迎賓巡禮活動等功能
以前聽新聞報導了解這個地方雖然神秘
但是了解此地背景之後
其實他無關政治
只是單純為總督府的居所與當時日本皇戚貴族、政要權貴往來之處
這個歷史的變遷
也代表著當時總督府的生活與文化
在光復之後台北賓館也成了接待外國貴賓與舉辦慶典活動的地方
在當時參觀時
有位義工伯伯很好心的指點我怎麼拍可以拍到全景
且有趣的是連義工伯伯自己也帶著隨身相機來記錄這建築的一切
可以在此服務人群並且可長時間在這記錄建築的一切
真是一舉兩得
由於台北賓館週末假日每個月只開放一次
其於平常日時間也只開放上午時間(9時~12時)
有需要者可上網查詢開放時間
有機會來看看當時的生活文化也是種不錯的體驗
To be continued...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