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s

2014年7月27日 星期日

Egypt Explorer Tour VII - Karnak Temple

卡納克神殿的地位不僅只是個神殿,它是一個壯觀的神聖綜合區,由許多為了底比斯眾神和法老偉大榮耀而奉獻的聖殿、涼亭、塔門和方尖石柱所構成。這裡的每一樣東西都非常巨大,整塊基地長1500公尺,寬800公尺,足以容納十幾座教堂,這裡的第一塔門已經是路克索神殿的兩倍大。在拉美西斯三世的統治期間,總共有8萬人在神殿或為神殿工作,我們可以想像它在當時的經濟和宗教所代表的重大意義。歷經多次的興建、增加、拆除、重建、擴建、裝飾,1500年歷史的卡納克神殿在底比斯權力的鼎盛時期成為埃及最重要的崇拜聖地,當時稱之為伊沛特伊蘇特(Ipet-Isut),代表「最完美之地」的意思。要描述這個巨大的歷史遺跡可不簡單,十九世紀一位曾經旅遊尼羅河的作家、藝術家阿米利雅愛德華簡潔地寫道:那是一個經無數人敘述過,也常被畫出來的地方,不過卻沒有任何文字或圖畫足以表達它,其規模浩瀚,震撼力巨大,那種令人靜默、渺小、甚至無力的感覺,是那麼徹底又具壓迫力。 
在大廣場中央,是巨大的阿蒙神殿圍牆,裡面有阿蒙大神殿及大聖湖。這裡是敬拜底比斯三神─阿蒙、姆特、孔斯的主要地方,它也有一個著名的多柱式大廳、一座壯麗的森林和巨大的紙莎草形巨型圓柱。阿蒙神殿圍牆的南側鄰接姆特神殿圍牆,有一條羊頭斯芬克斯(Criosphinx)路通到主神殿。北邊鄰接蒙圖神殿的圍牆,以榮耀當地的底比斯戰神。姆特神殿圍牆南面的尤爾蓋提斯城門有一條人面獅身斯芬克斯路原本可以連接卡納克和路克索神殿。這條通道離開阿蒙大神殿而進入南面的伊沛特前庭,只有一小部分被挖掘出來。全長3公里的路,大部分都掩蓋在現代路克索的道路和城區底下面,一些大樓之間的地面還隱約可見。雖然阿蒙神殿的原始聖殿建於中王國時期,底比斯法老次使它成名,但其它部分的神殿、塔門、庭院、圓柱、浮雕則都是由新王朝的統治者和他們的繼任者所完成。越走進神殿區的內部,就讓人越能體驗到過去的時光。
神殿區最古老的部份塞索斯特里斯一世(Sesostris I)的白神殿和第十二王朝所建的地基,此地基後來蓋了阿蒙大神殿最神聖的部份,也就是阿蒙的聖船聖殿和中庭的地方。在第三塔門的地基處曾找到已毀損的涼亭或膜拜堂的石灰石碎塊,建築年代是再塞索斯特里斯統治結束以後五百年,經過專家重新構建之後,在大庭院北面的戶外博物館使世人能再見其風貌。神殿區主要的增建是由第十八到二十王朝的法老王所完成。
阿蒙神殿區(Amun Temple Enclosure)
從阿蒙神殿區入口處會經過羊頭斯芬克斯大街,於古埃及接往運河連結神殿通到尼羅河,此路盡頭是長方形碼頭,正好位於現在入口處的木橋下面。而第一塔門則很可能是第三十王朝的內克塔內布一世(Nectanebo I)所建。 
大庭院(Great Court)
從塔門可進入大庭院,這是卡納克神殿區最大的區域。左邊是奉獻給底比斯三神的塞蒂二世神殿。庭院北面和南面的牆排列著飾有紙莎草花苞柱頭的圓柱。南牆與拉美西斯三世神殿相接,經常見到的榮耀征服者的法老王情景則裝飾在這個60公尺長神殿的塔門上。大庭院中央是塔哈卡涼亭,涼亭有10根圓柱,每一根高21公尺,上面也有紙莎草型的柱頭,如今只剩下一根圓柱與雪白石膏祭壇被保留至今。第二塔門,最初由第十八王朝的霍倫海布(Horemheb)法老所建,他後來成為該朝代最後的法老。拉美西斯一世和二世又在霍倫海布的塔門上面增建了自己的功績。拉美西斯二是更在入口兩側豎起自己巨大的粉紅花崗岩雕像。 
多柱式大廳
第二塔門後面就是令人震撼的多柱式大廳,它是由阿蒙霍特普三世所規劃,而由塞蒂一世建造,北半邊突出的精緻浮雕也是由塞蒂一世所加的裝飾。拉美西斯二世則增加其他的浮雕,佔地約6000平方公尺。大廳總共有134根高聳的紙莎草形石柱。阿蒙霍特普三世建的第三塔門,和圖特摩斯一世建立的第四塔門之間是一個窄廳。圖特摩斯一世也在第四塔門前豎立一對方尖石柱,但現在只剩下一支。第四塔門是圖特摩斯一世在統治期間進入專用神殿的入口。 
內殿
第四塔門之後就是整個神殿區最古老的地方,那裡的14根柱子表示它可能是個小型的多柱式廳,圖特摩斯三世所建造。哈姬蘇方尖碑是為了榮耀阿蒙所立,其中一支的上層部分現在位於聖湖旁,另一支則仍然豎立在第五塔門之前,是埃及最高的方尖石柱,高度有29.2公尺,頂端原本有琥珀金覆蓋,而當時普遍使用的是金銀合金。第五塔門是圖特摩斯一世所建,與已經毀壞的第六塔門距離很近。阿蒙與阿蒙涅女神的巨大雕像,應該屬於圖坦卡門統治時期的作品。 
圖特摩斯三世大節慶廳
圖特摩斯三世的大節慶廳,後方圓柱狀的前廳,也就是一般所說的植物園,有奇異的花和動物的圖案浮雕,它們都是髮老在敘利亞和巴基斯坦的領土中遇到而帶回埃及的東西。圖特摩斯三世在他的大節慶廳後面蓋了一個小敬拜堂,從它的兩側可以看到巨大的石基座,哈姬蘇的兩個方尖碑原本就立在此座上。東南方,拉美西斯二是也蓋了一個小敬拜堂叫做聽耳之殿,這裡同樣也有一個方尖碑的基座,用來豎立拉美西斯二世奪自圖特摩斯三世的方尖石柱,這個方尖碑後來又在君士坦丁大帝的命令下被帶離卡納克,送往羅馬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被豎立在馬克西穆斯廣場上,1588年此碑又奉教宗思道五世之命,被移往並豎立在教廷的聖彼得大教堂前面。 
阿蒙神殿環區
阿蒙神殿環區的第二個軸線是從第三和第四塔門向南延伸。基本上這是一條隊伍行進的路線,東邊和西邊均以牆為界,並以塔門劃分區塊而形成好幾個庭院。就在圖特摩斯三世建的第七塔門前面的是卡契特庭院(Cachette Court),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為這個地方在1903年被挖掘出來時,發現有數百個十雕像和好幾千個青銅雕像。雖然大部分的雕像都被放置在塔門前面,旁邊則是兩座巨大的圖特摩斯三世的雕像。保存良好的第八塔門,由皇后哈姬蘇所建,是神殿的南北軸上最古老的部份。原先六座巨像的其中四座仍然存在,最完整的是阿蒙霍特普三世的巨像。第九和第十塔門是由第十八王朝的將軍霍倫海布所建,所用的石材的部份是取自阿赫納吞原本蓋在東邊但已毀壞的神殿。在第七和第八塔門的東邊就是聖湖(Sacred Lake),阿蒙神的祭司為了要求儀式的純淨,每天必須早晚在聖湖淨身兩次。聖湖的西北邊是哈姬蘇傾倒的方尖石柱的上半部,還有一個阿蒙霍特普三世憲給日昇之神─克普立(Khepri)的巨大聖甲蟲雕像,以及一個阿頓(Aten)日形盤。 
戶外博物館
距離第一做庭院稍遠的地方,坐落在三個敬拜堂當中的就是卡納克的戶外博物館。戶外博物館裡面也收藏著許多雕像,都是在神殿區內所發現。
(資料來源:旅遊通:非洲埃及2011/香港商郭良蕙新事業有限公司) 
這次的旅程安排住在輪船上
體驗航行在尼羅河的風景
也從航行中發現
尼羅河真的是埃及的母親
當地幾乎都是沿著岸邊居住
小朋友一出來就可以直接跳下水去玩
好不快樂
也從當地導遊瞭解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看起來建一半的房子
因為那是等以後小孩長大結婚後可以再繼續擴建而所留下來的
而在尼羅河上吃著下午茶看日落也是種享受
尼羅河真的很漂亮
在這尼羅河的巡禮中
也看出埃及的繁華與落寞
To be continued…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