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s

2013年7月27日 星期六

澳門風雲 4

大三巴牌坊
大三巴牌坊是位於聖保祿山的天主之母教堂(A lgreja da Madre de Deus)前壁
與大炮台及兩者之間的前聖保祿學院為一整體
而「三巴」這個名字是來自於「聖保祿」的葡萄牙文(Sao Paulo)
而「大」是指最大的教堂,故「大三巴」是指「最大的教堂」
聖堂創建於1580年,在1595年和1601年先後兩次失火焚毀
教堂第三次修建由義大利籍耶穌會會士斯皮諾拉神父設計
並於1602年奠基,1635年建成,歷時33年,是當時遠東最大的天主教石建教堂
1762年,葡萄牙政府下令沒收耶穌會財產,天主之母教堂先後被改作軍官宿舍、兵營
1835年1月,教堂起火,最後剩下教堂的前壁
由於教堂前壁形似中國的傳統牌坊,故本地人便稱之為「大三巴牌坊」
1990年代初,政府曾對聖保祿教堂的遺址進行考古調查及修復工作
並發現了當時教堂背後的建築遺址及埋葬教士的墓地
及後在1996年,政府在該遺址建成了天主教藝術博物館與墓室
展出不少澳門教會的珍貴文物
同時,也在大三巴牌坊的背部安裝了鐵架樓梯,以供遊人參觀
可是樓梯的鐵架插了在牌坊的結構之內,此舉引來一些文物專家的不滿
在回歸前的澳葡政府已欲將牌坊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
但由於政治及技術因素而未能成功
2005年,中國政府成功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大三巴牌坊成為澳門歷史城區的一部份
大三巴牌坊高27公尺、闊23.5公尺、石壁厚2.7公尺
建築屬於矯飾主義風格,且糅合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與東方建築風格
前壁用麻石砌成。上下5層,左右共自第3層起可分9格
前壁右側有一石旗桿夾(左邊與之成對的一副已不存)
下有68層階級,與教堂位置並不一致
因其興建時朝教堂正面前壁右側已建成聖保祿修院,所以必須歪曲遷就
第一層:最上層為一個三角形山花,上有銅鴿象徵聖神,左右有日月星辰
頂部有一十字架。
第二層:正中為小耶穌,圍以釘死其之刑具,往外由4枝混合式壁柱組成
柱間以天使淺浮雕點綴,柱兩邊有弧形山牆
第三層:中央為聖母蒙召升天,天使奏樂歡慶
周圍飾以牡丹和菊花,象徵來自中國和日本的基督徒技師
此一層中央共有6枝混合式壁柱,兩側以方尖柱代替壁柱
各柱間均以淺浮雕裝飾,左邊是智慧之樹及一隻七頭龍
其上有一聖母,側有中文「聖母踏龍頭」字樣
而右邊對稱位置上則是生命之泉及一隻西式帆船,上有海星聖母
在柱組外邊是一頂呈弧狀之扶壁,右邊是一骷髏及中文字「念死者無為罪」
左邊則是一魔鬼浮雕,中文則是「鬼是誘人為惡」
此層最外側兩塊牆身是由兩條帶有圓頂之方尖柱
左面牆身再現鴿子,下有一開啟的門
而右面為被箭所穿之王冠,下方門閉鎖
意即信仰而非權勢才是天國之道
而牆側則設有中國舞獅造型的開大口之獅子;作滴水之用
第四層:由10支科林斯柱式及3個窗口組成
窗楣上有均有七朵玫瑰花浮雕裝飾
中間窗口側兩柱間以棕櫚樹裝飾
側窗洞兩邊柱間對稱設有壁龕,供奉4位銅製耶穌會聖人
這些銅像是澳門早年製炮工廠的出品
第五層:牌坊最下層有3個入口並有10枝愛奧尼柱式支撐及裝飾牆面
正門兩側各3枝,而側門一邊各2枝
正門上寫有拉丁語「MATER DEI」(意思為天主之母)
側門門楣上有耶穌會會徽「IHS」的浮雕圖案。
大砲台
澳門大炮台建於明神宗年間(公元1617年)
原為耶穌會大三巴教堂(即大三巴牌坊的前身)的祭天台
保護耶穌會在澳門的產業,後被澳葡政府轉為軍事防禦設施的大炮台城堡
大炮台的建築歷時10年,1626年才完成
大炮台與媽閣炮台和東望洋炮台組成一道堅固的外圍軍事防線,以防範海盜之用
從1623年至1740年間,曾為城防司令和澳門總督官邸
此軍事禁區在1966年解禁,向公眾開放為旅遊景區
大炮台曾改建為澳門氣象局,後澳門氣象局於1996年遷至?仔
大炮台曾分別於1992年、1993年及1996年進行修葺工程
1998年,大炮台的中央建成澳門博物館
大三巴哪吒廟
創建於1888年,改建於清光緒廿七年(1901年)
政府也於1995年及2000年曾經維修此廟
即是清洗及修補廟頂、粉飾牆壁及裝飾物,更換部分朽壞木構件
建廟前,澳門瘟疫流行,死人無數,該區坊眾以本區並無神廟壓邪
乃與柿山坊眾商議,擬請柿山之哪吒神來大三巴
建廟奉祀,但遭反對,屢洽不果,於是自行建廟
舊城牆遺址
舊城牆乃澳門被葡萄牙佔據時期興建,最早可追溯至1569年(即明朝隆慶三年)
由於明政府一直不允許葡萄牙人私築城牆,故城牆歷來曾數次被拆毀
但因要抵禦荷蘭的入侵,故澳葡政府在1632年以此為藉口
不理會明政府的反對,復建了澳門北部城牆及炮台
昔日葡萄牙人在澳門半島的北部、東部及南部均築有城牆
並於要塞位置建築了炮台,使澳門地區成為嚴密防範的城堡
而現存的舊城牆遺址部分,正是1632年所復建之一部分
聖安多尼教堂
聖安多尼成為了「婚姻主保」
很多澳門人及葡國人也因而選擇在聖安多尼堂舉行婚禮
由於外國婚禮多數以鮮花裝飾,故聖堂時常出現一片花海
因此華人亦稱之為「花王堂」
聖安多尼教堂初建於1560年,原是用茅草和竹棚搭建而成的
直至1638年,方改以石頭重新興建
其後在1810年和1874年進行過兩次重修
1930年才形成今日的外觀和規模
另外
教堂亦供奉了曾於澳門學習神學的韓國第一位聖人聖金大建(St. Andrew Kim)
教堂雖屢遭火劫。1874年9月22日甲戌風災,聖堂被雷電擊中起火
但其火光卻引導了海上的居民上岸
故教堂每年都會慶祝「天災節」,以紀念這事跡
來到這裡最有名的就是大三巴牌坊
雖然只剩下教堂的前壁
但他特殊的建築
還是掩飾不了此建築的氣勢
登上旁邊的大砲台
俯瞰著澳門
搭配著濃霧
恰似一座迷霧之城
好像來到這裡的人
都會陷入五里迷霧中
錢也不知不覺的隨著迷霧消散掉
不過撇開賭場來說
這裡的古蹟也是呈現著當地的風情
搭車的一路上也看到其他不同風格的教堂
雖然這次的過境之旅很短
整個歷史城區其實沒有逛完
但也讓我對於澳門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希望下次還有機會可以將歷史城區的下半部補齊
To be continued...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