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s

2012年4月15日 星期日

嘉義笨港

這幾年「社區營造」蓬勃發展
全臺多數社區都在蒐羅鋪陳自己的特色
這是臺灣「一社區一故事」的幸福家園傳奇
新港其實是開發得很早的一個市鎮
它曾經繁榮過
新港
它以前的名子和北港一樣叫「笨港」
南壇水月庵到北港北壇碧水寺之間
在300多年前
正是古笨港的所在地
現今的北港和新港當時是連在一起的
清乾隆十五年
笨港溪氾濫改道
將笨港街中分為二
也就是後來的「笨南港」與「笨北港」
現在的北港與新港都有「灣仔內」庄
表示乾隆十五年以前只有一個「灣仔內」
笨南港經過大規模遷村後迅速沒落
笨新南港則逐年發達起來
後來笨南港就稱為「舊南港」
笨新南港也因為四個字的地名太長
乾脆就叫「新南港」
以別於舊南港
也彼此都不「笨」了
後來又把「南」字去掉
直接叫做「新港」
新港鄉板頭村有一條百年糖廠五分車鐵道
它橫跨北港溪上的復興鐵橋與北港通
「板頭窯」交趾陶廠老闆陳忠正先生是土生土長的板頭村人
他每天都會經過鐵道旁的路
看到這條充滿回憶的五分仔鐵路如今是荒煙蔓草
心中甚覺不捨
2004年底
村長杜徐灑及前村幹事許文石
想在鐵道旁做一個角落花園
正好陳忠正經過遇見
由於陳忠正對這條鐵路本就有濃濃的感情
當場允諾將角落花園構想擴大為「車站公園」
自己出錢出力
結合社區志工
完成了板頭車站公園的闢建
有了車站公園並不十分圓滿
因為原來的板頭車站已廢棄
這是美中不足的遺憾
因此從97年度參與水土保持局的培根計畫開始
即發動社區志工
結合社區居民的力量
挽起衣袖,收集舊廢料
將板頭車站依原樣重建。
而這壯舉也開啟了板頭社區再生的念頭
思想化為行動
村民有志一同要將板頭村徹底改造
同時也在社區加入在地特色-「板頭窯」的剪黏與交趾陶
讓農村充滿濃厚的人文與藝術氣息
板頭村是一個以產業帶動社區改造的實例
在板頭社區走動
隨處可發現驚喜
許多家戶圍牆上有美麗的剪黏或交趾陶
而且沒有兩家是一樣的
這是由交趾與剪黏所編織的一家一故事
看圖樣就知道這戶人家的行業屬性
例如有羊與孩童的圍牆
這戶人家是養羊的
有牛交趾的人家當然是養牛戶
去年10月開始,一株八十尺寬
八尺高的苦楝剪黏壁畫為板頭村復興鐵橋的灰色水泥護堤增色添彩
它是行政院文建會指導
嘉義縣板陶窯文化協會承辦的「藝術介入空間計畫-古笨港越堤壁畫」
結合剪黏與交趾陶藝術的創作
串起傳統工藝之美及鄉村的自然風光
 新港離海有段距離
但因地形平坦
夏季驕陽如火
冬季冷風刺骨
一般植物不易生長
唯有臺灣原生種的苦楝樹耐熱抗寒
它春天綻放淡紫色小花
夏天滿樹綠葉
入秋後樹葉轉黃
冬日則枯枝嶙峋
在師傅確定題材後
首先著手整理堤防
先是清理牆面
再以鐵線或鐵柱固定牆壁
俗稱「鎖壁堵」
然後將水泥灌進鐵線圈圍的空間
一層層加深其厚度
春花、秋果皆以碗公為材料
還因一般碗公不夠大
另行訂製,再打碎、剪黏
先將碗片剪裁成花瓣、花蕊形狀
再以水泥黏貼成全部苦楝花
共使用了二萬多個碗公
最後,藝師在立體枝葉間加入栩栩如生的昆蟲、飛鳥
為苦楝再添生命力
讓藝術如呼吸般自由吐納於自然之中
苦楝完工後
社區居民黃水水題詩
「春風苦楝淡紫香,夏引蝶蟬入花叢,秋意粒粒可憐子,冬詠滿樹黃若金。」
所謂板頭社區
其實是以板頭村為主
另外結合了共和村、南港村一起營造的一個跨越社區的農村再生促進會
共和村的「頂菜園鄉土文物館」是個值得造訪的地方
頂菜園鄉土館有許多外面看不到的東西
那往昔鄉村生活的味道勾起了所有人的童年記憶
這裡讓人有回到過去的感覺
 不論是老一輩或是新一代的臺灣人
若是想要追尋臺灣農村的往日情懷或是想體驗臺灣的古早味
來這裡走走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為了那巨大的苦楝樹與可愛的交趾陶壁畫
讓我一直很想造訪板頭社區
在某一次汗顏的發現自己對台灣植物不是很瞭解的情形下
讓我努力的去認識台灣常見的植物與大樹
從這些的研究中
讓我更加瞭解這些植物在台灣的重要性
即使是那路邊不顯眼的野草
也是有他們的重要性
當然也因此瞭解外來種植物的侵害
很多事情都有他相生相剋的原理
有時最危險的問題
答案往往都在危險旁
To be continued...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