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s

2013年9月1日 星期日

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

過去有「小上海」之稱的林田山林場
曾經是台灣第四大的林場
規模僅次於八仙山、阿里山及太平山等三大林場
早在西元1918年,日本人就已在當時稱為「森坂」
(日文發音為「摩里薩卡」)的林田山地區進行伐木
到1938年之後,更在這兒展開大規模的伐木作業
除了興建運材鐵道、索道及集材等相關設施外
也為林場工作人員設立了中山堂、員工宿舍、醫務室、
福利社、米店、雜貨店、洗衣部、理髮部、消防隊及幼稚園和小學等學校
使當年的林田山林場成為一個生活機能完備的伐木社區
全盛期間曾聚集了四、五百戶住家,人口數更高達兩千多人
[日治時期]
1918年7月,日人在花蓮設立「東台灣木材合資會社」
1919年改組為「花蓮港木材株式會社」,開始進行伐木事業
因此,林田山的開發相當早
是繼阿里山、八仙山與太平山後最早的民營伐木事業區
花蓮港木材株式會社初期所開發之林木,位於林田山事業區之北端
並於1931年大致砍伐殆盡
1939年,「台灣興業株式會社」獲得台灣總督府的特許權
於鳳林郡萬里溪畔森阪(今鳳林鎮森榮里)開闢一地成立林田山砍伐事業所
在林田山事業區北部繼續伐木
林田山事業地伐木的方式主要以輕便鐵道與架空索道為主
二戰期間因為物資缺乏,還曾經以牛隻拉輕便車的方式來運材
由此可知,日治時期林田山事業區的發展,是由兩間不同公司所經營
花蓮港木材株式會社主要以林田山事業區西北側(大安山區)為主
為了運送木材,還在花東鐵路增設一站「平林驛」
(今鳳林鎮林榮里,二戰後改為「林榮站」,現已廢站)
從平林驛再由輕便鐵道至知亞干溪南岸之安木,再由安木設置索道抵大安山
林田山事業區北端因開發較早,當林區資源枯竭時就遺漸廢棄
林田山事務區南端則因台灣興業株式會社之開發而興起
開發之時正當日治末期;二戰後持續經營
並發展成頗具規模之伐木區,即為今日所稱呼之林田山林場
[戰後時期]
二戰後,林田山林場由國民政府「資源接收委員會」接收
隨後交由「台灣紙業股份有限公司」(台紙)經營
令人好奇的是
林田山是當時唯一沒有直接交給林產管理局(林管局)的國有林地
因此林管局不斷要求收回林田山之管轄權,但一直沒有得到正面回覆
1954年台紙民營化,林管局趁此機會收回管轄權
但伐木作業之權利仍在台紙手上
當時伐下之木材,一級木交由林管局統一標售
二級木則賣至羅東紙廠做為製紙原料
1958年,「台灣中興紙業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接收台紙在林田山之伐木權以及羅東紙廠
主要是配合政府規定供應報社廉價新聞紙
但其林田山伐木經營方式不變
中興紙業經營期間,正是林田山林場鼎盛時期
萬榮、大觀、溫泉與高嶺(戰後興建)四條載運木材之鐵路四通八達
將伐木區連接在一起,配合四條架空索道,來回不停地運送木材
最後靠著花東鐵路運至花蓮港
1972年,林田山98-101林班地發生森林火災,火勢延燒一個月
燒毀森林一千餘頃,不只林木受到損失
連砍伐器材與運輸設備都損失慘重。要重振伐木業,需要大量資金
經評估後,中興紙業決定放棄在林田山的伐木權
1973年,林務局接收林田山林場,包括員工、器材與相關設施等
經過大火的肆虐與林業政策的轉變,林田山的伐木顛峰期已過
1987年停止伐木,為林田山數十年的伐木事業劃下句點
[轉型發展]
林田山林場的伐木事業雖然停止,卻保留了大量的日式建築
無論是辦公廳或住宅,大部份是用檜木所興建打造的魚鱗黑瓦屋
為避免濕氣的影響和改善通風,房屋採取高腳式建築
林田山的日式建築群,成為台灣最具規模的日式檜木住宅
雖然2001年發生大火使得許多建築慘遭火吻
卻也使林田山繼1972年森林大火後再度受到世人重視
政府決定將林田山規劃為一個林業園區
檜木打造的中山堂和林業展示館重新開放,並修復部份林鐵
以供遊客體驗曾經風光一時的林田山林場
雖然這次的旅行是接續去年被天秤颱風打斷的花東之旅
所以行程上沒什麼安排
就是照著上次排的行程繼續往下走
就只差沒有去瑞穗農場
不過時間上也來不及~所以也只能捨棄囉!
這次很高興的天氣都非常的好
不像上次在花蓮市區時風雨交加
在當時也很巧的趕上最後一班火車(後面班次停駛)
而在這次的旅行住在"走過虹橋"民宿
老闆夫婦是退休的校長與國文老師,非常的親切
看著兩夫婦互相開玩笑的調侃對方
(彼此講著當時在學校的事情)
也讓這個夜晚充滿著笑聲
倆夫婦也開玩笑的說
假如結婚的話~可以到這邊度蜜月
免費招待一晚喔!
在談話的時候,進進出出的旅客與老闆夫婦都像認識般的互相寒暄
從談話內容可得知是回鍋的客人
夫婦也很清楚每個旅客來就是要去花蓮吃什麼或買什麼名產
也會吃好鬥相報喔!
當天也吃到老闆娘特地到市區買的限量手工麻糬
(那個麻糬是有做才有賣)
雖然僅剩一顆兩人分著吃~
但吃的出來非常好吃
我想~下次有機會我可能也會是回鍋的客人之一
To be continued...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