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s

2011年8月21日 星期日

基國派老教堂

民國五十二年十二月十五日
三民長老教會禮拜堂
(現為基國派老教堂文化館)
完成獻堂
成為讀法阿部落的信仰中心
基國派又名讀法阿Tuba
為桃園縣復興鄉泰雅族部落之一
基國派一詞據信是日文
其意義為何如今已不可考
而目前部落內尚且通行以泰雅語發音的-讀法阿-代表部落
讀法阿指的是魚籐
因為基國派部落就位在大漢溪上游
村內並有小溪蜿蜒
所以部落居民除了傳統農作之外
也有發展小型捕撈漁業
禮拜堂由黃榮泉傳道設計
以「通往天堂之鑰」的概念設計教堂的入口
為求教堂結構的歷久不衰
特別選用石材
並且到北投一帶聘請打石的師傅來建造
在入口的斜頂以及十字架
都捨棄了容易施工的直線
以細工作出曲弧
使教堂的造型再古樸、厚實之外
增加了細膩、優美的變化
也因此被文建會獲選為
台灣歷史百景之一
當年禮拜堂的建成
不僅是讀法阿部落信徒對信仰的虔誠
同時也是復興鄉所有信徒的奉獻
在台灣神學院院長孫雅各牧師
復興巡迴牧師陳忠輝牧師的奔走之下
當時台北中山北路美軍禮拜堂的青年美軍也奉獻出數月的積蓄
終於完成了這一座以石頭建成的信仰中心
最難得的是
這座教堂的興建
不僅凝聚了泰雅族人的向心力
也發揮了泰雅族人團結合作的優良傳統
因為建造的每一塊石頭
每一包砂石
都是族人在交通不便的年代
以家戶分工的方式
走過羊腸小徑
從蝙蝠洞、頻果湖和三民街上挑過來的
這使得這座教堂
除了在造型上令人激賞之外
其背後所包含的故事與精神
更令人動容
現在
禮拜堂因為信眾增加
功成身退
並且轉換身份
成為讀法阿部落的文化館
由部落成立的讀法阿文化工作是負責經營管理
不僅將肩負起活絡傳統文化的工作
也將擔任部落的社造、文化中心
為部落的整體發展共同努力
(資料來源:建築前小看板)
在一個不知什麼的情況下
我們決定騎著機車衝到復興鄉
沒想到一路騎過去
還是有點距離在
不過也順利的到達基國派教堂
也遇到幾位在教堂附近遊玩的當地小孩
有時想想
現在小孩的童年都是電腦或者科技產品
實在很難看到在溪裡抓小魚、在山裡亂竄的小孩
但有時也是因為父母保護的太好以致於剝奪了小孩探索世界的權利
有時真的也很懷念
小時候在鄉下自然遊玩的日子
也因為這樣更讓我瞭解大自然的重要
To be continued...

2011年8月14日 星期日

野柳地質公園

自野柳地質公園入口到海岬的末端
長約1.7公里
期間最寬的地方不及300公尺
自基金公路野柳站到海岬的末端
長約2.4公里
野柳地質公園的奇岩是世界奇觀之一
由於海岸延伸的方向與地層及構造線方向近於垂直
外加波浪侵蝕、岩石風化、及海陸相對運動、地殼運動等地質作用的影響
因而產生罕見的地形、地質景觀
野柳地名的由來普遍有三種說法:
1.平埔族社名之音譯
2.野柳(ia-liu)是以西班牙文的Punto Diablos(意即"魔鬼之岬角")的Diablos
省略"D"與"B"兩子音後產生的
3.野柳當地居民早期靠海維生
因腹地有限
稻米缺乏
需仰賴大陸沿海米商供應
每當運米糧途中
搬運工人背後的米袋經常被當地人以"鴨平嘴(台語,以細竹筒一端削尖)"戳破
讓米流出來再隨後撿拾
因此在米商交談中常會說:「又被"野"人給"柳"去了(台語)」
因故而得名
野柳地質公園內可概分為三區
第一區屬於蕈狀岩、薑石的主要集中區
在第一區中可看到蕈狀岩的發育過程
同時也有豐富的薑石、解理、壺穴與溶蝕盤
著名的燭台石與冰淇淋石也位在本區
第二區的地景與第一區相似
皆以蕈狀岩及薑石為主
但數量比第一區少
著名的女王頭、龍頭石與金剛石皆位於本區
於第二區靠近海邊可看到三種形狀特別的岩石
分別取名為:象石、仙女鞋和花生石
三者都是岩層中形狀特殊的結核
經過海水侵蝕後
而突出於海邊的小地景
第三區是野柳另一側的海蝕平台
比第二區狹窄
平台一側緊貼峭壁
另一側底下則是急湧的海浪
在這裡可看到不少怪石散置期間
其中較特殊的有二十四孝石、珠石、瑪伶鳥石
三者都是形狀特殊的結核
經過海水侵蝕後
所呈現的奇特岩石
第三區除了奇岩怪石的自然地景之外
同時也是野柳地質公園內重要的生態保育護區
由於野柳地質公園以海蝕地景聞名於世
各景點多位於海岸邊
懇請各位遊客遵守園區內各項警示標誌與標線內容
切勿跨越紅色標線及任意觸摸各特殊地景
以免被濺起的海浪弄濕
甚至被捲入海中發生不幸
或加速地景的風化與破壞
祝您有個愉快的一天
記得以前的遠足
台北野柳是必定行程之一
相隔了十幾年
再度來到了這遠足聖地
也重新的好好觀賞瞭解這野柳的奇特地質
很不錯的戶外教學之旅
To Be Continued...

2011年8月9日 星期二

老梅綠石槽

老梅石槽位於臺灣島
最北端富貴角東東側約1公里海岸
其實這是地理學界的海蝕地形
稱為海成壺穴(marine pothole)
此海岸因地殼隆升加上海蝕作用所共同形成
總長也約有2公里左右
依壺穴的發育期來區分
亦即單一壺穴期、聯結壺穴期、凹槽期、河道期、島狀遺跡期等五個時期
如按照此一標準
老梅石槽應處於壯年期
即凹槽期及河道期
因為壺穴皆已從聯結壺穴發展、貫通
凹槽形態已呈現
一旦海浪湧入槽中
形成澎湃洶湧、水花四濺的景象
頗為壯觀
此處又稱為「綠色海岸」
一般的海岸多是以沙灘、岩岸、或海藻為主
但老梅石槽海岸卻同時擁有細緻沙灘
與其沙質可與東北角福隆相媲美
與被侵蝕的岩岸
而且侵蝕得非常漂亮
形成一道道長數公尺
平均深度約50公分的溝槽
此處的石槽礁岩是安山岩
適合海藻類附著生長
這些藻類包括石蓴(Ulva lactuca Linnaeus)、裂片石蓴(Ulva fasciata Delile)
與扁石髮(Ulva compressa Linnaeus)等
而海藻死去後
殘骸硬化成一層薄薄的石灰質
新的藻類就在這層石灰質上
繼續附著生長
如此一生一死不停地循環
堆疊出這美麗的藻礁
最美的景觀通常出現在春天三月中旬到五月底止
特別是以清明時節景緻最美
這個季節的清晨
整個海岸溝槽上面會附滿海藻
形成一條又一條的「綠石槽」
總是吸引一、兩百位慕名的攝影愛好者
穿著雨鞋、架著三角架
名機、名鏡一一出籠
就等天空幻化成魚肚白
踩在柔軟略滑的綠色藻壇上
大家爭相追逐浪花
急按快門留下精采、美麗的片刻
但在不經意的踩踏下
一定造成表面海藻消失
露出黑色安山岩
如果遊客再不愛惜
這美景將會逝去
再加上北海岸及觀音山國家風景區大規模的定沙、固沙工程
海岸侵蝕的憂慮已稍稍解除
相對的因為沙量的持續沉積
此處近富貴角的石槽區已有埋積之現象
而且範圍擴大中
已危及石槽地形之保存
所以定沙固沙與壺穴地景如何保存兼顧
實為未來之挑戰
來到這裡
看到綠色石槽的時候真的很開心
不過憂慮的是
有些遊客都直接踩在綠色海藻上
不只容易造成海藻的死亡
也會使海藻再也無法生長
有時雖然想要有好的鏡頭捕捉
但也要想想腳底下的小生命
而另一個憂愁則是
難道台灣人真的喜歡亂丟垃圾嗎?
看到海灘一堆散落的垃圾
觀賞美麗景色的心情
也變得黯淡
實在是該好好檢討檢討了
To Be Continued...

2011年8月7日 星期日

台南 KINKS 25

KINKS 25所在原係建造於戰後1950年代
距今約有50~60年左右
改建的設計師黃筱倩表示
當時是預設想找有庭院的房子開複合式餐廳而找到此屋
整修約費時半年
2007年12月初「kinks25」正式由原來的民權路搬到鐵支路旁的老房子
這個時期的房子
不論是進出或開窗部
都有多重及大開口的取向
因此有很好的穿透性
除了可讓空間不覺得擁擠外
視覺的延伸性也相當不錯
整修過程為原廚房改成吧台最困難
因以「抽屜」當作背景的裝置主題
所以花了好些時間蒐集各種抽屜
這個部分雖然有設計稿
但實際上卻需要在現場一個個調整
包括桌子、抽屜的擺設位置、不同材質間的銜接等
這需對既有素材與空間深加暸解
整個kinks25幾乎是邊打邊做設計下完成的
倒也呈現了即興的創作趣味
Kinks 25雖然是老房子
可是卻有著年輕的靈魂
從古都老屋欣力獎的票選活動
即可得知Kinks 25深受年輕朋友的喜愛
因而獲得了人氣獎第二名
一間小店為何有這樣大的魅力呢?
店名「Kinks 25」取自於1963年British Beat 英國風潮代表樂團之一「The kinks」
老闆文濱因非常喜愛60年代的搖滾音樂
故取了這樣一個樂團名
另外
文濱也有另一項蒐藏
就是美國的地下電影(B級片)
喜歡另類路線的文濱從不喜歡跟別人一樣
撇除老屋改為餐飲空間的常用手法-懷舊氣氛
kinks 25加入了新元素-音樂與動態影像
使老屋的視野增加了豐富性
除空間視覺的營造外
更有時間聽覺的流動…
Kinks 25的誕生過程彷彿一場創作
諸多舊元件都被運用在空間角落
尤其是廚房的抽屜牆及後庭的窗戶屋
皆是利用被人丟棄的廢材再重新打造
抽屜元件的錯落更增加空間的層次感
而舊窗框把空間分割成大小不一的景框
又成了另一種不同風景了
吧台的木桌更是愛惜物命的好典範
原本折倒在庭院的老樹,經過木工師傅的巧手
又轉換成實用性的傢俱了!
年輕的文濱老闆就是憑著一股熱情
在老屋中實踐他的興趣與喜愛
分享給來此的客人
來到Kinks 25
不僅享受老屋的時代氛圍
還有電影、音樂、漫畫可供閱覽
獨特的喜好正符合某些族群的口味
難怪
很多人說在這裡坐著
時間很快就過去了!
總是喜歡回到台南時
到一些隱藏在小巷中富有特色的小地方
不論是咖啡、藝術中心、喝茶或者小酌特調
處在這些老建築的空間裡
讓人可以忘了短暫的忙碌
在這裡的每個角落裡
可以發現到經營者所收藏的各種小玩意與創意
To Be Continued...

2011年8月4日 星期四

台南神學院

在台南市東門路
屹立著堂皇肅穆的台南神學院校舍
這學院有著一段悠久而辛酸的院史
早於公元一八六五年
英國長老教會差遣馬雅各醫生(Dr. James Maxwell)來台佈道
因有感於培養本地宣教人才之需要
乃於一八六九年在台南二老口醫館之禮拜堂開辦「傳道者速成班」
嗣後在台南及高雄旗后亦成立「傳教者養成班」
至一八七六年乃合併而創辦了「台南大學(神學校)」
第一任校長巴克禮牧師(Rev. Dr. Thomas Barclay)
本院由是而誕生了
一八八四年九月
中法戰爭時期
法艦封鎖台灣
「大學」停辦
至翌年二月續辦
並先後設立中學及女學各一所
即今台南長榮中學、長榮女子中學
一八九五年中日甲午之戰
日軍侵台
府城(台南)危殆
本院再度宣佈停辦
戰後秩序回復
日人據台
人心沮喪
使教會思及宣教工作不可停頓
乃毅然復校
數年後學生數驟增
校舍不敷使用
卻苦無資金擴建
適校長巴牧師返回英國報告台灣傳教概況
並期籌募資金
一九一三年改校名為台南神學校
一九二五年巴博士退休
由宣教師滿雄才牧師(Rev. W.E. Montgomery)任校長
一九二八年六月舉行五十週年校慶
一九四○年太平洋戰爭爆發
日本政府對福音聖工的干涉日趨露骨
迫學校任用日人為校長
本校校長與教界各方經長久討論
及謹慎思考後
咸認「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遂於九月
忍痛閉校
一九四五年戰爭結束
滿雄才牧師再度返台
經三年籌備
於一九四八年經斗六舉行的南部大會全體議員滿場一致通過復校
更改校名為台南神學院
招考高中畢業生修業四年
翌年滿院長退休
黃彰輝牧師繼任為院長
安慕理牧師任副院長
本繼往開來之精神
盡瘁於建設
一九五六年起延長神學科為六年
並開設神學研究所
又將基督教教育科延為三年制
自復校後
黃院長積極向各方勸募補助
多年來承本地各教會、母會等支援
一九五二年得到美國金陵基金會的襄助
擴建了現今的禮拜堂、舊圖書館、舊辦公室(即現今部份教室)、教授
及學生宿舍等雄偉美觀的建築
一九九四年奉總會之指示
開設神學系七年一貫制
期能有較充足的時間培養較完整、理想的傳道人
為有效整合長老教會屬下教育事工
本院正式加入『長榮學園策略聯盟』之合作方案
授權由董事長及院長代表參加
本院目前正進行軟體、硬體之整體規畫
在各系課程翻新、神研所課程的精簡、靈命的更新、全人的培養之目標下
迎向廿一世紀宣教新的挑戰
(資料來源:http://www.ttcs.org.tw/)
在某次的尋找過程
無意間發現此神學院
也才發現這神學院的美
隱藏在小巷中
更讓人有眼睛為之一亮的感覺
我想這個地方也讓人有種想散心的感覺
To be continu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