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s

2013年7月20日 星期六

澳門風雲 3

民政總署大樓
民政總署大樓始建於1584年,因《澳門紀略》之繪圖
令人以為其前身議事亭原為一座以磚石並且帶有圍牆的中式庭園
是明朝宣讀政府命令以及作為中、葡官員會面的場所
1784年,葡萄牙人購買了該大樓的地皮外,並修建為一座兩層樓高的巴洛克式大樓
成為當時葡萄牙人在澳門實行自治及辦公的議事公局大樓
1876年,大樓因日久失修以及受到颱風破壞而進行重修
重修後的大樓加入了新古典主義的建築特色
及後數十年也繼續受到颱風的天然災害破壞外,也受到白蟻的侵蝕影響
1940年進行大修後的大樓及其外牆-是為現今的大樓面貌
民政總署大樓除了作為市政機構辦公大樓外
也曾作為博物館、郵電機構、衛生機構、法院及監獄等用途,但都一一被遷出大樓
1966年發生一二三事件當日,示威群眾進入市政廳大樓並進行破壞
警方隨後出動防暴車在大樓前掃射水喉驅趕衝擊建築物的群眾
1999年12月20日凌晨
大樓由原稱澳門市政廳大樓
被易名為臨時澳門市政局大樓
而大樓門面上澳門市政廳市盾盾徽
以及徽號下寫著葡萄牙語「Leal Senado(意謂忠誠的議會)」
以及門楣上寫有「市政廳」的中文字樣被新成立的澳門特區政府
把一幅印有臨時澳門市政局局徽的籃色大布遮蓋大樓大部分樓面
山牆及後被換上澳門特區區徽後
區徽與山牆的大小比例亦與原來的市政廳徽號面積對比頗大
2001年7月13日,臨時澳門市政局大樓被列入為澳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名單之內
2002年1月1日零時
澳門特區政府撤銷臨時澳門市政局及臨時海島市政局而設立民政總署
同時,大樓的門匾也改為「民政總署」,大樓被易名為「民政總署大樓」
民政總署大樓於2005年7月15日
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澳門歷史城區歷史建築群之一
議事亭前地
議事亭前地俗稱「噴水池」
是澳門的一個廣場,位居澳門半島中區,面積3,700平方米,是澳門四大廣場之一
2005年作為澳門歷史城區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
議事亭前地北連板樟堂前地,南臨新馬路
南闊北窄,呈狹長的三角形,為熱鬧的商業及文化活動區
因位處明朝起中國官員以至葡萄牙人議事機構
──澳門議事會(即今民政總署大樓)前,故而得名
議事亭前地為處澳門中心區域,歷來上任的澳門總督
必在此舉行儀式,檢閱駐澳門的海陸軍隊
1940年,曾豎立一個攻打前山炮台和殺害清朝將士之葡萄牙軍官美士基打銅像
文革期間被華人群眾拉倒,原地則被改建一噴水池至今,俗稱因此而成
議事亭前地周圍一帶的建築物極富有歐洲特色
不少已被評為紀念物及具建築藝術價值的建築物
列入受文物保護之建築物,其門面都不許改動,只可以改動室內架構
九十年代初,澳葡政府更重金聘請葡萄牙的技師
以黑白相間之葡國石舖砌前地及相連街道地面
使之成為帶葡萄牙城市風格的行人專用區,現除了遊客必到之處外
議事亭前地仍是澳門社區活動的熱門地點,50、60年代也有香港粵語電影以此地取景
仁慈堂大樓
於1569年,天主教澳門教區的首任主教賈耐勞 (D. Belchior Carneiro) 於1569年創立澳門仁慈堂
負責慈善救濟的工作。仁慈堂大樓建於18世紀中葉,建築物於19世紀後期加建拱廊
其工程於1905年完工而成為富有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的歐陸式建築物
昔日的仁慈堂又被稱為支糧廟,據《澳門記略校注》一書所記載
因昔日仁慈堂屬下的老人院及醫院等慈善機構的職員都會到該處支取薪水
聖母聖誕主教座堂(大堂)
主教座堂歷史悠久。始建於1576年以前,本為一幢小型木造的建築
經過多年的風雨剝蝕,殘破不堪
1849年,天主教集眾捐款,重新改建,今日的外型規模,乃奠於此
1850年2月14日,由天主教澳門教區主教馬達主持初祀典禮
1874年的甲戌風災,大堂頂部的原有的兩個拱頂被颱風所毀
一直沒有修復而形成今天的平頂設計
1937年,主教座堂再次改建為三合土建築
耗資十萬零九千元,成為今日壯麗堂皇的外觀
盧家大屋
盧家大屋又稱金玉堂,位於大堂巷七號
於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落成
是澳門二十世紀初商人盧華紹(盧九)住宅
(其私家花園盧廉若公園為澳門名勝之一)
現為「澳門歷史城區」的一部份
現由文化局管理修復,部份已對外開放
內有兩個取光的內庭,依風水原理,主入口有阻擋煞氣的屏風
主立面入口部分內凹,為中式典型形式
而窗的設計,受西方建築風格的影響
盧家大屋高兩層,以厚青磚建造
佈局仿廣州西關大屋,是晚清時期粵中民居溫婉纖細建築風格的典型
大屋分為三開間三進上下兩層的格局,三進即分有門廳、茶廳(轎聽)及正廳
以屏風相隔,屋內佈置著多個天井,便於通風和採光
內部融合中西方裝飾材料和手法
既有粵中地區常見的磚雕、灰塑、橫披、掛落、蠔殼窗
又有西式的假天花、滿州窗、鑄鐵欄桿
兩種特色裝飾共冶一爐,饒有趣味
正立面窗戶全為葡式百葉窗,其中以上方左右兩扇最為精美
窗扇以金屬包角,百葉窗上加半圓形彩色玻璃窗,玻璃窗上是灰塑裝飾
大宅反映了澳門特有的中西建築風格合璧的民居特點
根據文物保護法例83/92/M
1992年被澳門政府評為「具建築藝術價值之建築物」成為受保護建築
玫瑰聖母堂
1587年,由西班牙聖多明我會所建,奉玫瑰聖母(Our Lady of the Rosary)為主保
次年由該會的葡萄牙教士所接管。由於起初只由木板搭建,故被華人稱為「板樟堂」
直至17世紀方改為磚石的結構。1874年曾因火災而焚毀,當年重建後則成現在的規模
1929年起
天主教澳門教區主教批准把花地瑪聖母像供奉在玫瑰堂中,讓信徒敬奉
每年的5月13日前,玫瑰堂會舉行九日敬禮
13日當天下午,更會舉行盛大的聖像巡遊
是本澳所餘不多的天主教節日活動,極具特色
巡遊於下午六時開始,先在玫瑰堂內舉行奉獻典禮、聖體降福及葡語彌撒
隨後將花地瑪聖母聖像移入一座轎內
由身穿白衣、頭戴白紗的聖母元後團女團員抬著
以玫瑰聖母堂為起點,抬聖母像遊行,沿途誦念玫瑰經,歌唱聖詩
經南灣及西灣往西望洋山海涯聖母小堂前地
?得留意的是,遊行隊伍的尾端會跟著三個牧童打扮的小孩
以紀念當年花地瑪聖母向三牧童顯靈的奇蹟
這條路線是現存聖像出巡活動中最長的,因此當到達主教山時
已是黃昏日落時份,巡遊隊伍手持蠟燭遊行於山上,宛似一條火龍
場面既壯觀又肅穆,充滿了宗教氣氛
當天為了辦理加簽
因此到了新葡京酒店附近
想說也來看看澳門這把所謂化解永利澳門財氣的火炬建築
不過不巧的是當天遇到下雨
看來遇水則發的功用沒在當天發生阿
反而遇水則衰
為了想離開新葡京酒店
在附近周圍的街口居然都攔不到計程車
而計程車好像大家約定好似的
都不會停
一定要乖乖的大排長龍的招攬計程車
加上當天走的有點累
腳底又像淹水般的難受
心裡吶喊著溫暖的床阿!
就在此時,剛好發現一台往新濠天地的接駁車
雖然看起來好像是給旁邊的旅館使用的
不過好險此接駁車不會確認是否為旅館客人的情況下
就趕緊搭此順風車離開了新葡京酒店
也讓我見識到新葡京酒店的鬼打牆了
To be continued...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