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s

2013年1月26日 星期六

郭子儀紀念館


郭子儀(697年-781年),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祖籍山西汾陽
唐代政治家、軍事家,一生平定安史之亂等諸多亂事
歷事玄、肅、代、德四帝,封汾陽王,世稱郭令公
郭子儀出身官吏之家,父親是郭敬之,早年未受重用
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時,被封為朔方節度使(靈武,在今寧夏靈武西)
奉詔討伐,聯合朔方軍李光弼分兵進軍河北
會師常山(河北正定),擊敗史思明,收復河北
此時郭子儀建議皇帝,北取范陽,直搗叛軍虎穴
以減輕潼關之圍,但是玄宗不允
此後種下日後晚唐藩鎮割據的局面,日後亦成為唐朝滅亡之遠因
天寶十五載(756年)與回紇聯軍平定河曲
次年春天收復河東(今山西永濟)、馮翊(今陝西大荔)
並進攻潼關,大敗崔乾祐,唐軍死傷過萬人
崔乾祐退保蒲津。安祿山為其子安慶緒所殺
唐肅宗即位後,拜郭子儀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至德二載(757年),奉敕引兵赴鳳翔
途中在白渠留運橋(今三原東南)擊敗李歸仁鐵騎五千人
五月,與安守忠、李歸仁戰於清渠(今西安以西)失利,退保武功(今武功西北)
九月,隨元帥廣平王李俶率唐與回紇合兵十五萬人
再與安守忠、李歸仁交戰於香積寺(今長安縣西南)之北
回紇兵繞到敵人後方,前後夾擊,殺敵六萬人,張通儒逃往陜郡
最後收復首都長安(今陝西西安),唐軍威儀再度得以重現長安
其後,唐軍乘勝東進,於新店(今河南三門峽市西南)大敗嚴莊、張通儒等十五萬人
迫使安慶緒渡黃河,退回相州。東郡洛陽復歸。以功加司徒,封代國公
史思明從范陽率軍救安慶緒,雙方大戰於安陽河(今安陽北)北列陣接戰
廝殺難分難解,最後由九個節度使率領,號稱六十萬人的唐軍退潰(鄴城之戰)
此場戰役的主要指揮者宦官魚朝恩,其並無領導才能,並將戰役失敗之責歸於郭子儀
郭子儀被召還長安,解除兵權,處於閑官
寶應元年(762年),太原(今太原西南)、絳州(今山西新絳)軍兵叛亂
朝廷恐懼,封子儀為汾陽王,出鎮絳州。又遭宦官程元振離間,解除兵權
廣德元年(763年),吐蕃趁安史之亂攻佔河隴地區,程元振知情不報
僕固懷恩勾引吐蕃、回紇入侵,同年十月,吐蕃攻到奉天縣(今陝西乾縣)
京師震撼,直逼長安,朝廷再度啟用子儀為關內副元帥
此時吐蕃軍已渡渭水,迫唐代宗棄長安東奔陝州
子儀循秦嶺至商州(陝西商州)收集散兵數千人,以智取勝
白天擊鼓張旗,夜間多處燃火,吐蕃不解其意,乃撤兵西去,於是長安光復
十二月,代宗回長安,郭子儀到滻水迎接
代宗羞愧說:「用卿不早,故及於此。」
廣德二年(764年),朔方節度使僕固懷恩反,引回紇、吐蕃十萬軍進攻關中
子儀埋伏於乾陵(陝西乾縣),回紇、吐蕃軍知其有備,不戰而退
永泰元年(765年)十月,吐蕃、回紇再度聯兵內侵
子儀在涇陽(今屬陝西)被回紇所圍。子儀在回紇素有威望
親率數十騎到前線,親自說服回紇大帥藥葛羅與唐結盟
反將吐蕃擊潰,穩住關中,長安之危遂解
大曆元年(766年),屯軍於河中,使軍糧充裕
大曆八年,吐蕃十萬之眾強攻涇、邠(今彬縣)
子儀遣兵馬使渾瑊出兵宜祿(今長武),結果首戰失利
遂召諸將檢討戰敗原因,再兵分三路
連克百城(今甘肅靈台西南)、潘原(平涼東)等地,吐蕃敗退
大曆十四年(780年),唐德宗李適繼位,子儀被尊為「尚父」,進位太尉、中書令
建中二年(781年)六月,郭子儀去世
據《舊唐書·郭子儀傳》載:「薨,時年八十五,德宗聞之,震悼,
廢朝五日……陪葬建陵,……舊令一品墳高丈八,而詔特加十尺。」
該墓在陵西南2公里的坡陽村,墓前有清代畢沅書的郭子儀墓石碑
今墓已夷為平地
歷代狀元中,唯一由武狀元而位至宰相者
即身為唐代開元初年武舉高等(狀元)的郭子儀
一生歷仕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曾兩度擔任宰相
同時,也是歷代武狀元中軍功最為顯著者
原本隱身在樹林裡的古蹟
在「世界郭氏宗親總會」的奔走下
終於有幸的出現在民眾的面前
也讓我們重新溫習
並瞭解千古名將郭子儀
To be continued...

2013年1月19日 星期六

石碇老街


石碇位在石碇溪與烏塗的交會點,很早期即開始發展
昔日皆以種植包種茶起家
亦是坪林、深坑、雙溪一帶茶葉的集散地點
自從北宜公路開通後,石碇地位即被坪林取代,市街因而中落
在石碇老街中以石砌橋墩所搭成的萬壽橋劃分了東西兩街
西街的發展較早,多半房屋皆是土桷厝,高度甚高
還有三層樓的房子相連可見當年盛況
東街以前則是乞丐的聚集住所,素有“乞丐寮”之稱
而目前東街的人口比例日趨西街多了
並逐漸取代往日的西街,為石碇鄉最繁榮的地方
這裡的百年豆腐店、特殊的吊腳樓建築
以及不見天街,都是遊客必到的景點
老街裡的百年老鐵舖,叮叮噹噹的打鐵聲
則為老街更添一份古樸的風采
石碇東街是目前全台灣碩果僅存的不見天街
房屋就懸空在河床上方,僅靠柱子支撐
仔細一看,原來石碇的房子均是採用當地溪石所建蓋而成
石碇村以東街、西街最能顯現石碇昔日的繁華風貌
由石碇溪萬壽橋往西為西街,向東則是臨烏塗窟溪興建的東街
西街是最早發展的街道,為運輸茶葉的輕便道路
沿街多半為土桷厝建築,高達二、三層樓,是當時熱鬧富裕的象徵
目前石碇國小前的集順廟廣場,則是當年茶葉批發的集散場所
村內並擁有百座廟宇,堪稱為是全省廟宇最多鄉鎮
來到這擁有獨特建築形式的老街時
讓人感覺是以前的先人真是太厲害了
房屋居然可以建在河的上方,以當時的技術來說應該是相當了得
走過萬壽橋進入老街中,馬上就讓我體驗到什麼叫做不見天街
不見天的建築形式原來是二樓的樓層含慨了樓下的房屋和街道
所以造成了樓下的不見天特殊景觀,果然是名不虛傳
在這樣的空間下前進讓我感到,我彷彿是再時光隧道中前進一般
映入眼簾的是以往石碇居民居住的建築、使用的空間
腦內也跟著思考著當初石碇居民生活在這的種種想像畫面
其中有幾間屋頂已經坍塌,更添加了幾分淒涼在老街中
走著走著聽到了打鐵聲,尋生前進原來是老街裡的百年老鐵舖
叮叮噹噹的打鐵聲,打鐵聲在這樣的空間迴盪
讓人更容易的融入當地的氣氛之中
當然來到這是不會放過這裡的百年豆腐店
據說深坑豆腐的發源地其實是在石碇,所以絕不能錯過
在老街中逛了一趟下來,腦袋好像被洗腦一樣
一時無法回到現實,這樣的感覺需要親身體驗
來到這裡
看到這溪谷蜿蜒的變化
以及那延著河床而蓋的民房
形成一幅具有特色的景觀
來到這裡當然也來品嘗王家豆腐
一口豆漿讓我感覺非常濃郁
不同於一般的豆漿口感
很好喝,因此也多買了一瓶回去品嚐
逛著逛著,下雨了
看見那礦工的模型
在雨中還是勤勉的搬運著
讓我感受到當時礦工們不辭辛勞的精神
To be continued...

2013年1月13日 星期日

坪林茶香


明朝天啟六年,閩南地區先民陸續由大陸來台墾殖
而坪林的開拓則開始於清乾隆末年
清道光咸豐年間,坪林進入經濟性開發階段
來自福建泉州、安溪的先人在北勢溪沿岸山區栽培茶葉
鄉內的聚落和村莊也於此時逐漸形成
坪林開墾初期,先民因見其為谷地平坦之"坪狀"地形
又有茂密森林圍繞,故以"坪林"為該地命名
前清時期稱為"坪林尾莊"。民國九年日本據台改名為"坪林莊"
光復後才更名為"坪林鄉"
早期的經濟作物是以栽種茶葉、大菁、樟樹為主
今日則以產銷文山包種茶為主要經濟活動
坪林鄉位於台北盆地的東南端,1971年北宜公路全線通車後
加強了坪林鄉對外的連絡
同時也對本鄉茶葉農產品的產銷及觀光資源的開發與地方的繁榮
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
目前坪林從事茶葉及相關事業的人口高達全鄉總人口數的九成以上
是名符其實的茶鄉
坪林種植的茶葉以青心烏龍為主,其芽嫩柔軟,乃製造包種茶之上等茶種
本地所產製的文山包種茶即因品質極佳,而聞名於世
目前年產量約一百五十萬至兩百萬公斤
坪林的建設在歷任鄉長與鄉民的努力之下,已有相當可觀的成就
民國七十二年李總統在省主席任內,指示籌建坪林茶業博物館
並以博物館為軸心,美化北勢溪沿岸,除保護坪林鄉之自然生態外
亦可提昇坪林鄉之遊憩功能,使坪林鄉成為重要的觀光據點 
近年來在歷任鄉長極力推動下,爭取中央地方建設預算
興建大型綜合停車場,污水處理場
環鄉道路美化工程等地方基礎建設
將以全新的坪林面貌來迎接二十一世紀的來臨
文化建設方面,從八十三年起舉辦茶藝文化週
以人親,土親,文化親為主要訴求
結合坪林茶香茶鄉的傳統文化,及鄉民愛鄉愛土的情結
宏揚坪林的文化特色。最近更被經濟部選定為形象商圈的重點地區之一
其未來必將在台灣扮演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
坪林鄉除了有深厚的茶葉事業基礎外,更有潛力無窮的觀光資源
結合地方文化特色及地方自然景觀及經濟建設的發展配合茶業博物館的活動規劃,以及村與村之間產業道路的串連
與北勢溪自然景觀的維護,積極規劃茶鄉一二日遊讓坪林鄉成為一重要旅遊地點
北宜高速道路於民國八十九年通車至坪林
將使坪林成為往東部更重要的中繼點,因此也縮短城鄉的距離
此外,全鄉產業道路幾近完成,每一戶人家對外交通十分便利
對於茶葉產銷形態,與觀光資源的開發皆有絕對性的裨益
在觀光建設的經濟發展方面,以茶業博物館為中心
美化兩岸的景觀,設人行休閒步道,河床內構建魚梯
並規劃河濱公園等設施。在街景方面,則落實形象商圈的企劃
特殊照型的路燈,名家名壺的展示,以及擴大舉辦茶藝文化週
及茶鄉之旅活動,將坪林鄉建設為一個生氣盎然的山間樂土
來到坪林,就想到茶葉
想到茶葉,就想到一首茶的回文詩
「趣言能適意,茶品可清心。」
「心清可品茶,意適能言趣。」
其實也有很多關於茶的詩
可見當時古人除了酒之外
茶也是古時很重要的一種交流
來到這裡還有另一個重要的生態觀察
就是「賞鳥」
無意間在走過橋時
發現溪邊的樹上好多鳥正在休息
回去查資料後才發現
原來坪林也是賞鳥客們會去的景點之一
To be continued...

2013年1月5日 星期六

林柳新紀念偶戲博物館


您知道嗎?
林柳新紀念偶戲博物館可能是世界上最活躍、最特別的偶戲博物館
西元2000年
一向不遺餘力推展台灣本土文化的「台原藝術文化基金會」
正式成立「台原大稻埕偶博館」
在為傳統偶戲美學發聲的同時,也開啟了偶戲新時代運動的新紀元
2003年起,「台原大稻埕偶博館」進入新的階段
一則跨海遠征巴黎、比利時、香港、澳門、土耳其、俄羅斯、義大利
及知名的英國倫敦皇家音樂廳、中南美洲的熱帶森林、柬埔寨的寺廟
十六世紀的歐洲教堂與西班牙高地建築等場地
耀眼的演出不但深受外國人士喜愛,更開拓了台灣偶戲的新視野
二則陸續新添大量收藏文物
包括:台灣傳統與現代金光布袋戲偶、傀儡戲偶與道具
大陸及東南亞的戲偶、皮影和傀儡;以及非洲和拉丁美洲的面具及劇本等
讓典藏愈趨多元化的偶戲文物增加到5200多件
2005年11月
「台原大稻埕偶博館」正式進駐由林柳新的夫人林錦華女士捐贈興建位於西寧北路的現址
並正式改名為「林柳新紀念偶戲博物館」
至此,本館已完整具備典藏、展覽、表演、教育推廣、學術研究等功能
透過結合國內外各領域的專業人才,以及持續不輟的精湛演出與展覽
「林柳新紀念偶戲博物館」在營造文化空間的同時
也為台灣新文化帶來更多的動力
本館轄下共有兩個劇團
分別為致力於傳承台灣傳統偶戲的「台原偶戲團」
以及融合西方戲劇美學,強調創新精神的「納豆劇團」
台原偶戲團所製作的偶戲,以北部的傳統布袋戲結合在地戲曲、京劇技巧
並融合偶戲藝師、雕刻藝師、樂師及畫家們的創意而製作出屬於自己的偶戲表演
「納豆劇團」則以演員、戲偶、劇場工作者、現代音樂結合現代劇場型式而成
著重於故事意涵與視覺意象的創意
對於林氏家族而言,「林柳新紀念偶戲博物館」的落成
以及往後的發展,誠然代表整個家族成員情感的孕育、傳承
及於社會文化的貢獻;偶博館不但是林氏家族重要資產的延伸
也是全台灣重點文化資產的增值
如果說,現代偶戲的精神
在於結合傳統文化的繽紛形式與內涵加以創新,使之彰顯新台灣的文化創意
那麼「林柳新紀念偶戲博物館」就代表這樣的整合與創意
如果說,家族傳承的意義,在於結合家族長老的文化涵養與形象加以發揚
使之凸顯下一代的獨特氣質
那麼「林柳新紀念偶戲博物館」就代表這樣的歷練與發展
「林柳新紀念偶戲博物館」
顧名思義是林氏後代子孫為了紀念先輩 林柳新 先生而創建
主要催生者為林公柳新年屆九旬的妻子 石錦華 女士
獨力捐助建築物本體款項;以及長子 林經甫 先生
個人提供收藏逾 20 年、來自世界各地的 5000 多件偶戲珍品
林公柳新乃林氏家族第 20 代子孫
少年時期即展現超級早熟又過人的毅力與獨立能力── 12 歲時
他打定主意出國唸書,不顧家人反對,獨自搭船去到日本。在日生活初期
少年林柳新以非常有限的日文能力打工賣報紙、賣納豆度過了辛苦的適應期
一路完成中學、高中學業,繼又考進東京日本大學醫學院
學成歸國後,緊接著修業於台北帝國大學醫學院
先後獲理學及醫學雙博士,專職婦產科醫療、醫院管理及醫學教學工作
林柳新先生一生著作等身,對光復後的台灣婦產科醫學發展著力甚深、影響深遠
今天,「林柳新紀念偶戲博物館」的創建
即是家族秉持貢獻社會的理想與願景,在慎終追遠的緬懷中
積極建立起家族傳承,同時,透過文化因子的凝聚
促成整個社會的文化連結,就是這般熠熠生輝的能量
催生了這座意義非凡的偶戲博物館
偶戲博物館底下特別設立「納豆劇場」
就是為了紀念並闡揚林柳新先生早年在日本販賣納豆維生的獨立精神
無庸置疑,本館的創館精神與核心價值
就是來自於林氏家族精神象徵源頭的林柳新先生
他一生所闡揚的愛、創新、 希望、努力、快樂等生命範疇
都是館方期待帶給台灣人的重要元素,也是家族值得傳承的重要精神範疇
參觀的時候剛好遇到下列特展:
見鬼:神鬼信仰與偶戲及面具的關係
水世界:越南水傀儡
亞洲皮影戲
這幾個特展都不錯看
現場常設展也有可讓觀眾嘗試看的木偶與皮影戲
雖然對我來說最有興趣的是四樓的見鬼與水傀儡
因為沒看過,也覺得很新鮮
神鬼信仰與偶戲及面具的關係特展有點膽小的就可略過
但既然來了就勇敢抱著大膽的心參觀一下囉!
To be continu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