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新瓦屋
清乾隆年間,廣東省潮州府饒平縣的林孫檀氏家族
渡海來臺,於竹北開墾農田,建立客家聚落,到了嘉慶年間
林孫檀氏的三子象賢和四子象明在竹北芒頭埔興建「忠孝堂」公廳
族人稱之為「新瓦屋」,聚落名稱由此而來
林象賢氏育有六子,是為上六房
林象明氏育有四子,為下四房,合稱十大房
在公廳左右築屋聚居,逐漸發展成今日所見之聚落樣貌
1947年為歡慶臺灣光復,新瓦屋居民自發性組成花鼓隊
基本成員16人,都由大男人組成,他們濃妝豔抹
穿上女人的衣服,並跳起自創的滑稽舞步
其實是藉以抒發農忙時的壓力,逐漸形成新瓦屋特有的民俗技藝
現在新瓦屋花鼓隊,已經成為六家地區宣傳客家文化的尖兵
1990年,政府開始籌建臺灣高速鐵路
2001年,高鐵沿線各車站特定區的都市計畫完成審議
新瓦屋與其鄰近之六家地區農業聚落和農田
皆被納入高鐵新竹站特定區的都市計畫範圍內,劃為第五號公園預定地
隨後新瓦屋土地建築物被徵收,林氏子孫也離開祖地
然而,新瓦屋舊聚落也終於在地方文史工作者及六家居民的共同呼籲與努力下
得以留存下來
聚落的格局
新瓦屋林姓聚落具有鮮明而獨特的客家聚落格局,整體聚落方位座北朝南
忠孝堂為聚落中最主要的建築,是為家族的祭祀公廳
建築形式為典型的伙房格局(三合院),是由正身(廳堂)及兩側橫屋(廂房)所組成
並漸次往兩側加建橫屋,三合院所圍成的空間稱之為「天井」,最外圍為「禾埕」
禾埕前為聚落入口之門樓,在屋後開鑿溝圳為「護城河」
四周遍植刺竹,圍上木柵,具有明確的環境界域
新瓦屋聚落歷經兩百餘年,其間雖經過多次重修與更換建材
至今仍保存多處清嘉慶年間的「泥磚屋」﹙土埆厝﹚民居建築
其原始平面格局仍相當完整,並且維持著層層圍合的伙房聚落風貌
尤其以禾埕東南側「西河世第」門樓與其外圍牆
迄今仍是形成整個聚落最重要的門戶意象
其實有時去電影院觀賞
也沒想太多,也不追著大片
就只是一種感覺
太久沒看就想到電影院看個電影
所以連優惠票過期了都沒發現
而到電影院也不一定選大片
就這樣選擇了KANO
這也讓我學到了所謂的木瓜哲學
除了釘釘子之外
也試著讓自己在高手圈裡
在競爭下就會努力的讓自己成為高手
所以只要每天喊著甲子園
甲子園就像在隔壁村莊似的
很熱血的一部電影
即使片長三小時
卻也不覺得累
內容也很有激勵人心的效果
也讓我們相信在現今的社會裡
還是有著純粹努力追求著夢想的人
To be continue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