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s

2014年1月26日 星期日

台南百花季

邁入第5個年頭的2014台南百花祭,深獲民眾好評
賴清德表示,台南市有許多歷史悠久的百年公園
市府將這些公園整理、規劃、佈置,在過年期間開放
期盼能慰勞市民一年辛勞,也歡迎在外打拼的台南人
全國民眾一齊來賞花遊春
南市府工務局局長吳宗榮表示
今年百花祭將於1月23日正式開幕
佳里公園及南瀛綠都心公園展期至2月9日
台南公園展期至2月23日閉幕
除了保留去年頗受好評的花藝設計之外
今年花藝設計皆採「3D立體化」
使花藝展覽更親近民眾、更美麗
今年百花祭的主題
包括有童話故事、幸福、花開賀新春等主題
位於新營之南瀛綠都心公園以「心-都幸福」為主題
花藝設計有「愛的灌溉者」,象徵各種不同的愛
「一萬克拉的愛」傳遞求婚幸福感
「幸福種子」象徵發自內心的愛所感受的幸福
「心心相印」透過花牆設計,傳達1+1的愛情
另外,也設計「幸福步道」讓遊客們感受花卉之美與幸福
台南公園則以「童話故事」為主題
包括了灰姑娘、阿拉丁神燈、綠野仙蹤、西遊記等中西童話故事
佳里公園以「春滿花開賀新春」為主題包括有大鞭炮、年年有餘等新春喜氣之花藝設計
目前2014百花祭許多花藝設計皆稍俱雛型、定位完成
目前進行最後花藝裝飾,南瀛綠都心入口處也豎立起主題花藝拱門
南市府邀請市民及旅客坐公車賞百花祭
目前台南三大公園皆有公車抵達
市府交通局也推出持電子票卡坐火車轉公車
不僅一卡到底,也可再享9元優惠
65歲以上長者可享免費搭車等措施
歡迎民眾踴躍利用大眾運輸工具賞花遊春
(註:照片為2013台南公園百花季的照片)
雖然偶爾會花點時間
幫幫小孩拍拍照
在漸漸熟識了之後
也發現有些小孩會詢問怎麼沒來拍照呢?
忽然感覺某些小孩的日期感覺還蠻準的
都知道我大約月中才會安排拍照
有些小孩也漸漸的勇於在鏡頭表現
但主要還是以側拍小孩為主
這是一種紀錄
一種小孩畢業了也能拿出來回味的記憶
To be continued...

2014年1月20日 星期一

高雄紅毛港文化園區

台灣各地古時因西洋人毛髮泛紅或棕褐色
有別於東方人之黑髮,故稱西方人為「紅夷」因此由西洋引進之鑄砲稱為「紅夷」
在台灣歷史中有關於荷蘭與西班牙之地方名稱或器物等均冠以「紅毛」
如紅毛城(台南安平古堡、淡水聖多明哥城)、紅毛樓(台南赤崁樓)、紅毛埤(嘉義蘭潭)、紅毛土(水泥)等
同樣的,對西洋人曾經停泊駐紮或活動登陸之地,亦稱之為紅毛港。 
而台灣有兩個紅毛港,一在高雄小港位於東經22度29分,北緯120度29分
一在新竹縣新豐鄉新豐村中央略偏西處
新竹的紅毛港是因為1646年,荷蘭人在該地遭遇海難上岸而得名
清代稱紅毛港庄,1920年改名紅毛庄,二次大戰結束後改稱紅毛鄉
1956年(民國45年)改為新豐鄉。而本文要探討的是高雄市小港區紅毛港
紅毛港之名最早出現於中文文獻記載
依據1892年(清光緒18年)出版之《淡新鳳三縣簡明總括圖冊》〈鳳山下里圖〉
海汕庄、紅毛港庄,同屬鳳山縣的鳳山下里
又1894年(清光緒20年)出版《鳳山縣采訪冊》中另有「紅毛港堰(塭)
受曹公圳下石橋溝,同八里長,距縣十八里」記載
日治時期的紅毛港,沿襲清末台南府舊制隸屬台南廳鳳山縣鳳山下里
1920年(大正9年)10月1日,台灣重劃行政區域
將原有之海汕庄南部與紅毛港庄北部靠海地區,合併為現今的紅毛港
改屬高雄州鳳山郡小港庄,原紅毛港庄與海汕庄兩地名皆不再使用
紅毛港劃分五個保(保甲制度),由南而北為一至五保
並於紅毛港設有「紅毛港派出所」管理
1933年紅毛港公學校成立,1951年(民國40年)改名海汕國民學校(海汕國民小學)
紅毛港派出所也更名海汕派出所,紅毛港主要道路海汕路
印證了前述紅毛港與海汕的地區關聯性
1945年(民國34年)國民政府來台以後
紅毛港五個保分別改名為海澄、海昌、海豐、海原、海城等五村
行政上隸屬高雄縣小港鄉。1967年(民國56年)因高雄第二港口開闢海城村之北半部姓張仔聚落,遷至對岸小港「臨海新村」
紅毛港之面積稍減。1979年(民國68年),高雄市升格為院轄市
小港鄉又併入高雄市,行政單位鄉改為區,村改為里至今
 高雄市紅毛港名稱的由來有許多種說法
其一,根據相關文獻及耆老訪問,約在明末
「大林蒲」與「紅毛港埔頭仔」之間有一潮流口
此一潮流口可能就是今天的紅毛港,其理由是
根據荷據時期1662 年《手繪台灣海圖》<北港圖>
所示,可清楚呈現出大林蒲與紅毛港之間的潮流口
旗后至紅毛港地區形成之狹長沙洲
在荷蘭時代尚未與台灣本島完全相連,而此未相連之處
即是寬廣水域,荷蘭人之船隻可能在此進出活動,上述的潮流口即是紅毛港
其二,也有人認為,在「中洲」(旗津區最南端,今二港口附近)與「紅毛港」之間
有個地勢較低的地方叫「崩隙」,四百年前仍是個缺口
在1662 年2 月1 日,荷蘭人被鄭成功驅逐以後,欲思聯絡清軍反攻台灣
是年6 月23 日,時值鄭成功去世,荷軍認為機會來臨
1663 年,荷蘭駐巴達維亞(Batavia)總督(Joan Maetzuiker)訓令特遣對司令B.Bort
以「如無平底船,改由打狗後方為之」為策略
1663 年12 月31 日,荷蘭海軍特遣艦隊在司令波特(Balthasar Bort)指揮下,由巴達維雖出發
1664 年1 月3日,經澎湖,劫掠牲畜和補給品,1 月13 日,抵達安平外海
另一部分船艦則在打狗南岸之處停泊,遣人上岸與鄭經交涉釋俘與開放通商口岸
未成,乃於2 月7 日將特遣隊全數開往打狗南岸之處集結
荷兵且登岸紮營,準備採取軍事行動
鑒於明鄭部隊已嚴陣以待,且在打狗山置有炮城,而荷軍多數水土不服
每日皆有病亡者,加上東北季風又將結束,荷軍恐有不利,不敢戀戰
乃於2 月16 日撤離打狗南岸之據點,除四艘載運明鄭軍俘虜往福建以外
大多返回荷屬巴達維亞(葉振輝,1995:22)
荷蘭特遣艦隊停泊駐紮之地以及登陸之港口地區
為打狗港(今高雄港)南岸,即為日後所稱的紅毛港
依據1636 年約翰‧ 芬伯翁(Johannes Vingboons)手繪地圖
是荷蘭人繪製的台灣地圖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地圖
這是一張詳細描繪台灣內陸的地圖
全圖對台灣島的描繪與現在的台灣島已相當接近
但是南部的枋寮、恆春一帶海岸
1636 年手繪台灣地圖(Johannes Vingboons)
1630~1632 年,福爾摩沙西岸的景觀插圖81線畫的太短
圖中首次繪出台灣島部分高山與西部河流分佈的輪廓
說明荷蘭人已進入台灣內陸地區
圖中對嘉南平原一帶的各種細節表現的都相當細膩
由此圖中瞭解,1636 年時的高雄潟湖已形成,紅毛港與陸地已連在一起
與1662 年之手繪台灣海圖紅毛港與陸地分離有很大差別
按海圖是由海上觀測而繪製,地圖則由陸地勘測,兩者間應以地圖對地形之描繪較為精密正確
在一幅約1630~1632 年,福爾摩沙西岸的景觀插圖中
右下方之註記:「要看打狗的高山和內部,要在距離海岸三哩處看
並且要從西北方向看過去。從遠處看,那內部就像是幾個島嶼」
由此可證1662 年之手繪台灣海圖為何將紅毛港地區看成島嶼
除此圖外,在十七世紀的各台灣地圖中之紅毛港地區皆未見與陸地分離
1664 年3月,荷蘭人退出台灣南部的第3 年,一支荷蘭艦隊梭尋於台灣海域
企圖伺機為東印度公司奪回台灣
艦隊司令巴爾塔沙‧博多(Balthasa Bort)認為在大員地區登陸十分危險
於是將目標移向打狗南方海域,並曾登陸打狗附近海灘
這次軍事行動的成果,便是這張由密西爾黑理斯松‧博斯繪製的福爾摩沙西南沿岸地圖
圖上所標示船錨記號之位置,應為荷蘭艦隊停泊之處,依圖中位置所示
與今之地理相比較,約在靠近中洲北部,若前鎮之地名之由來
是明鄭為防止荷軍反攻而派兵駐紮開墾於此
因居軍屯之最前方而得名,故中洲與前
福爾摩沙西南沿岸地圖(密西爾黑理斯松‧博斯繪)82鎮隔高雄港而相對恃
依此推論荷艦所停泊或登岸紮營之處,可能為中洲北部
由上述幾種說法中,雖地點各異
但都共同指出荷蘭人曾在此地區停泊或活動
因此紅毛港地名之由來是與荷蘭人有著密切關係
很多體系
都有它的規則存在
自然也有它的規則
雖然偶爾會有打破規則的事情發生
但那也只侷限於偶爾
而不是常常
否則世界上的生態將會被打亂
人所訂定的規則是為了大眾的利益平衡
自然也是一樣
不會偏袒任何生物或物種
也造就了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的結果
但也因為這樣的結果
大家才能找到自己適合的位置與環境
但當這規則一直無法建立而造成混亂的話
將會是一場災難
而災難的結果就由時間來驗證吧!
To be continued...

2014年1月12日 星期日

高雄市立美術館

高雄市立美術館為綜合性展覽的美術館
以引介國際性藝術活動及呈現地區性美術發展風貌
形塑「台灣地區美術發展史美術館」為旨向
蒐集本土重要美術品,從整理區域性文化藝術的自信中建立自尊
發揮美術館研究、典藏、展覽與教育推廣功能
達成「國際本土化、本土國際化」目標
邁入新世紀的高美館,積極為內惟埤文化園區的經營
擘劃嶄新的未來,戮力懷抱國際性與在地文化視野
營造一個兼具藝術、文化、自然生態、教育的綜合性休閒園區
與其他友舘相較之下,高美館財力與人力資源極為有限
然而自成立以來,本館每年仍持續不懈地爭取
與世界知名美術館、藝術基金會合作
透過引進世界藝術史上重要流派、藝術大師與經典作品
有系統地舉辦主題性特展
致力提升民眾的美學涵養與國際藝術視野
高美館展覽基本設定以台灣首見
跨領域、平等互惠的計畫案為優先考量
執行方式也以主動規劃、聯合策展與和獨立辦理為原則
立基於長久累積之珍貴無形資產
善用有限資源、亟思提升能量並開拓領域的審慎考量下
高美館即將步入20 週年之際
利用館內原已累積豐碩的文化交流成果為基礎
加上館內專業策展團隊擁有備受讚譽
的美術館行政經驗與嫻熟的策展能力
擴大發揮美術館營運功能
期許高美館之運作
能使高雄市更具備國際文化都市之風格
積極於台灣與高雄在地美術史料的整理與運用
循序量力逐步建立豐富之蒐藏,規劃文化園區的創意生態
也能大大地提昇民眾優質的生活空間
雖然近期有些不愉快
也剛好遇到即將出遊的日子
就利用這次好好散個心
也好好想想整個事情過程
自己是不是有做不好
或沒協調好的地方
我知道人不會完美
所以才需要努力
即使努力也是不會完美
所以只祈求一種平衡
就像大自然
在自然生態平衡的循環下
才能生生不息
To be continued...

2014年1月5日 星期日

北埔老街

道光14年(1834)由官方出資授權開 辦墾務
粵籍農人姜秀鑾與商人周邦正合組「金廣福」墾號
(「金」是指官方資金、「廣」以示粵籍、「福」以示閩籍出資,總稱「金廣福」)
首先在今天的北埔老街區設立據點
以「隘設墾隨」的方式,節節向山間開墾
其後雖仍產生多次漢、原衝突,但卻並未對漢民節節進墾的情勢產生關鍵性的衝擊
進駐北埔盆地之後,一方面要迅速建立起此墾隘總部,設置防禦工事
一方面要勘查地形險要,在有利地點建築隘寮,配置隘丁
作為防禦之前哨站,使眾隘連線以內地區,墾民可以安心從事墾拓
日據時代,日本人在台灣各地進行資源調查、學術研究
以及包括都市計劃、產業道路等各項基層建設
而北埔當時在竹塹東南山區的重要性,亦成為日本人進駐的目的地之一。
1895年發生了年姜紹祖抗日事件
姜紹祖率義軍抵抗日軍接收臺灣(於新竹城外,今之新竹體育館附近)
因消息走漏,日軍提前進攻義軍集結地,火攻義軍百餘人被俘
姜紹祖被捕次日就義。及1907「蔡清琳抗日事件」之「北埔事件」
北埔一度陷入血海中,後因姜氏家族耗費巨資挽救,才使得事件獲得舒緩
之後這段期間,日本在北埔進行了多項大規模的計劃
例如礦產的開採、開闢產業道路、畫設出整齊的方格狀市區
其餘例如設立學校、架設電纜、成立郵局、提供公共醫療
謂北埔架構了現代化的環境
因北埔是個丘陵地,耕地有限,光復後逐漸有人口外移
這時適逢台灣步入社會與經濟的轉型期
鄉內的仕紳設立了需多大型的公司
包括煤礦及玻璃砂礦的開採、大規模的農產品加工和茶葉製造等
但隨著礦源的枯竭,風光的日子也漸漸沒落
導致青壯人口大量外流,出現「老齡化」,良田紛紛變成荒埔
人口向市街區集中,又由此向外流
後來因新竹科學園區設置後才改善
金廣福
清道光十四年,淡水同知李嗣鄴基於防番與開墾雙重理由
示喻粵籍九芎林庄〈今之芎林鄉〉總理姜秀巒與閩籍新竹西門城總理林德修
招募二十四股於北埔組設「金廣福」墾號,設三十六處防隘
募三百餘隘丁,進行開墾的工作。「金廣福」即為當時之開墾業務辦事處
 天水堂
天水堂建於清道光十二年,由金廣福開拓墾戶首姜秀巒所建
可說是北埔聚落內最大的民宅建築,它是一座比例相當完美
客家傳統建築佳作。由於姜秀鑾身為金廣福墾戶之首
於「開墾」過程中,獲得北埔大部分的地業
故可比照他在九芎林老家而興建的大形宅院
慈天宮
創建於清道光二十六年,而開墾之初慈天宮廟址雖已堪定
但因物資短缺,故暫以簡陋的小木厝奉祀
姜秀鑾家族自惠州迎請而來的觀音神像
其後隨著墾業漸進,在清咸豐三年遷建於現址
清同治十年當時的墾首姜榮華倡議擴建慈天宮,即為今日廟宇之規模
慈天宮不但是庄民祈福拜神的殿堂,也是公眾集會議事之地
其在北埔內所扮演的角色,就如同一般民宅內的「祖堂」
姜阿新宅
為仿歐式之巴洛克式建築,歷時三年餘完成
姜阿新宅和金廣福以及天水堂接鄰,是一座以原木為主要裝潢的宅第
當時姜阿新製茶事業如日中天,客戶遍及歐亞因而建此豪宅
既可接待貴客又可顯現商場魅力與舒適居家,是建築上難得的經典作品
姜氏家廟
建於民國 11 年〈西元 1922 年〉間,木作部分雕工精緻
左、右兩套出自知名木匠大師葉金萬的兩位徒弟以「對場作」手法競技鑿雕而成
相互輝映,各具特色,刀工細緻層次華麗
而在屋內外樑柱上 許多高超的藝術彩繪
為廣東大埔擂金彩繪大師邱玉坡客寓北埔所作
 
忠恕堂
公園街忠恕堂亦是望族曾家的豪華住宅
忠恕堂創建於民國十一年,曾宅忠恕堂的先祖,來自廣東嘉應州
曾宅原為一土磚建築,其二十世祖曾學熙於光緒元年
考取文科秀才後,才由其後代重建「忠恕堂」
建於1925年前後,原位於姜家天水堂左側
至22世曾成統因為於北埔、竹東等地經商致富,遂買下土地遷建新宅於此
曾氏先祖學熙於光緒年間中文科秀才,曾家後代已遷移他鄉
由花瓦組合而成的圍牆中,可見頗富巧思與創意的建築裝飾藝術
鄧南光影像紀念館
本館為了緬懷鄧南光先生,感念其一生為攝影藝術奉獻的高貴情操
以及其致力台灣寫實攝影,開啟50年代後寫實風格主軸
並致力攝影風氣普及、獎掖後進的精神
及其鄉土之愛,紀錄斯土斯民的熱情
對台灣攝影發展貢獻有不可磨滅的功績
因此,新竹縣文化局將其後人提供之北埔『柑園』(鄧世源醫院)
這一極具歷史意義的鄧家故居規劃為「鄧南光影像紀念館」
有了台灣好行之後
發現高鐵、台鐵、公車都是旅遊的必備的交通好工具
一些原本可能要騎機車或租機車才能去的地方
只要查好時間,跳上交通工具後
就可輕鬆的到達想要的地方
不用騎機車或開車那樣的勞累
除非要去的地方沒公車可以到
不然出門主要還是倚靠大眾工具
尤其近期看到一些新聞
因為疲勞騎機車而發生的車禍
可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壯舉
但有時還是要分配好時間
真的不宜一次趕這麼長的路
且在不熟悉路況的情況下
車速也不宜過快
雖然距離現在買車的時間還未到
其實搭大眾交通工具有個好處
就是可以觀察到很多人與人之間的互動
人與人之間的尊重與禮貌
有時從小小的搭乘交通的小細節
也可發現些端倪而值得警惕啊!
To be continu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