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s

2012年11月25日 星期日

龜山島


『曉峰高出半天橫,環抱滄波似鏡明。
  一葉孤帆山下過,遙看紅日碧濤生。』
『孤峰獨聳接雲間,砥柱中流豈等閒。
  日月每從眉上過,乾坤祇在海中山。』
龜山島一名龜山嶼,位於宜蘭東方約十公里之海域
為孤懸於海中之火山島嶼,外貌酷似浮龜而得名,屬宜蘭縣頭城鎮所轄
由大里向東南看,其形最似烏龜,首朝東北,尾向西南
全島東西長三.三公里,南北長一.七公里
面積只有二‧八五平方公里,海岸線長約十公里
龜山島因外形酷似烏龜而得名。主要由兩座火山體組成龜頭和龜甲
龜尾部位是一片細長的砂洲,隨著潮水漲落,就像是烏龜擺尾
數萬年前曾火山噴發,島上留有硫氣孔和溫泉
此外,距龜山島西南約四公里,還有一個更小的「龜卵嶼」
在民間傳說中,龜山島是隻大母龜,在明朝鄭成功率軍到台灣時
大母龜攻擊鄭成功,於是鄭成功一箭將牠射傷
母龜在產下卵後化成龜山島,硫氣孔便是當年被射中的傷口
另一則傳說,是龍王宮裡的龜將軍與龍王公主私下戀愛
造成龍王不悅,因而將龜將軍變成島
公主則被化為風光旖旎的蘭陽平原,永遠只能隔海遙遙相望
而這段淒美的故事,在地理師眼中,則是風水上「龜蛇守海口」的大好形勢
龜山島和蘭陽平原沿岸連綿不斷的砂丘(蛇)正好維繫了蘭湯平原的地氣
使得蘭陽豐衣足食
另外,一些諺語也可看出龜山島與宜蘭生活的密切
例如,「龜山若戴帽(烏雲),大雨就來到」,由龜山島來預測天氣
「等龜山轉頭(或崩了)再還(債)」,則是說賴帳不還
長久以來,龜山島的海底世界都披著神秘面紗
龜首處的海水,經常呈現黃濁的陰陽海現象,空氣中也濔漫著硫磺味
過去並無龜山島海底生態資料曾被報導過;龜山島有其獨特的海底世界嗎?
還是只有灰濛濛的礁岩地形和死氣沉沉的景色?
龜山島地處黑潮暖流終年北流之通道上,因此本假域內的海洋生物
應該是非豐富,直到目前為止尚未有系統的調查本域海域生態環境
己知本海域為台灣三大漁場之一,是近海漁撈的主要作業區域
盛產蝦、蟹、花枝、小卷、赤鱆、馬頭魚等高經濟性魚類
由於許多洄游性魚類往來洄游經過本海域
主要漁獲有旗魚、鯊、鯖、鰹、飛魚等,使得本域亦為鏢、釣漁業之良好漁場
龜山島海藻種類組成竟與台灣東部、南部之海藻相較相似
但與台灣北部海藻相比較則差異較大,其中有十種海藻是台灣北部所未發現的
如此可佐證黑潮暖流經路線是經過龜山島從而轉向東北偏離台灣北部
從龜山島的海岸地形景觀來看,令人無法想像其沿岸淺海處會有珊瑚礁
除龜尾和北岸為礫石灘外,全島許多地方都是崩落堆積而成的崖堆、峭壁和海蝕洞
海底亦是以崩落的大礁石為主,顯然這個火山島年紀尚輕(約七千年前曾有火山活動)
地形未穩固,尤其九二一地震時,龜山島南岸也有大片壁被震落到海底
龜山島的珊瑚礁位在龜尾東北岸
分佈水深大約從岸邊一公尺以下到六公尺左右,長度約150公尺左右
擁有種類繁多且多采多姿的無脊稚動物和五顏六色的珊瑚礁魚類在此棲息
若與台灣南部珊瑚礁的規模相比較,北處屬於是範圍較小的珊瑚礁區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其珊瑚種類都生長在大礁石上
水深超過六公尺處即為沙泥底,珊瑚群體無法附著
每次來到宜蘭
都只能在海岸邊望著那神秘龜山島
自從看到可以登龜山島的訊息後
就一直期待著可以安排一次登島的旅程
終於
今天終於踏上了這座神秘的龜山島
來感受前人所留下的一句話
「島孤人不孤」
To be continued...

2012年11月24日 星期六

宜蘭頭城老街


頭城老街,即是現今的和平街,人們所稱的「開蘭第一街」
和平街隨著烏石港的興起頭城老街迅速發展起來
古宜蘭八景之一就是烏石船帆,即是形容烏石港繁榮之景象
同時隨著烏石港的淤積,頭城老街也面臨了衰敗的命運
直到最近由於觀光業的興起,和平老街才慢慢的重回世人的目光當中
頭城老街,範圍從南門的土地公廟開始,至北門的土地公廟為止
這範圍即是頭城老街的範圍所在,這兩座土地公廟的設置
原意為由土地公鎮守南北兩方將財氣阻擋在街區內
但歷史卻證明了頭城老街的沒落,是土地公始料未及的
老街南段,土地公廟前的一整排紅磚建築
採兩落式狹長店面設計,建築前段為店鋪所在,後段則為店主宅邸
上有氣窗及閣樓之設計,屋前之亭仔腳由紅磚推砌成拱門狀
頂端的女兒牆並鑲有簡單的裝飾及對聯設計
和平街中段,有兩棟建於大正時期的店鋪
堪稱為老街最豪華之建築,精雕細琢的木造門窗
月牙行彎拱門楣,顯現當時設計與裝飾之氣勢
由其門簾上的立體浮雕文字,更是台灣地區少有之陽刻對聯
盧宅,是頭城老街中唯一一座別墅式的建築,盧家為宜蘭地區之望族
所以住宅之興建皆十分考究,盧宅最先設計是燕尾翹脊之傳統宅第
日據時期改建成斜頂灰瓦圓拱樣式,其宅邸內草木扶疏,清靜幽雅
門前之水塘曾經為烏石港口之延伸
但後來因為淤積而無法使用遂改闢為池塘
此池塘後來卻因為年久失修,漸漸呈現荒廢狀態
在盧宅後方,有林本源租館之位置
租館之用意即為徵收當地之地租所用,即林本源之稅務辦公室
如今此棟建築已淹沒在周圍高大的住宅內,需仔細探尋方得尋覓到其蹤跡
盧宅再往北則為頭城十三行,十三行之設立即作為倉庫之用
儲存船運所運至烏石港之貨物,此十三行即為當年貨物之集散地
但隨著烏石港之沒落,十三行也漸漸失去其作用,而沒落了
頭城老街
沒有常見老街的熱鬧
反而有了一種寧靜感
讓想遠離喧鬧城市的旅人們
有了一處安靜且可慢慢品嚐的古蹟老街
在這裡彷彿時間停止了一樣
唯一流動的是那些在紅磚隙縫裡生長的小草
即使這社會的大潮流如何的變動
也是要努力的活在這潮流裡
To be continued...

2012年11月17日 星期六

指南宮


[指南宮]
清光緒八年,淡水知縣王彬林來台履任時,將呂仙祖分靈迎奉來台
起初供奉在艋舺(今萬華)玉清齋,其後,景美街的鄉民因傳染病而死
當地士紳乃將呂仙祖神像請到景美,傳染病漸漸平息
士紳們感念呂祖之神恩,有瀕死又康復的劉姓地主捐出土地在現址建宮
並基於「呂恩主(呂祖)在天庭居於南宮」、「濟世度人必須要指南針」
改號為「指南宮」,乃取其指定為天上南宮之意,時值清光緒十六年
指南宮初建時,當然只為簡陋的草茅型建築,轄地面積也有限
但由於呂仙祖威靈感應,遠近信眾廣泛受惠
長年信持,歷任主事者積極誠心建設,而得發展多次擴建
[凌霄寶殿]
凌霄寶殿於1963年興工,1966年落成,全殿二千三百六十餘坪
凌霄寶殿全由鋼筋水泥所建造而成,樓高六層
可說是當時全台首座現代化建材的玉皇殿,頗有氣宇軒昂的氣概
為指南宮四寶殿中最高殿宇。其屋頂最上層為閩南式風格
雕龍飾鳳,中有飛艷珠,第二層為北方式屋頂,屋脊上飾滿仙雲、走獸
牆壁壁飾、龍柱全由質地精良、少見的觀音山石雕刻而成
並在重點部位漆上少許金漆,遠觀時,閃閃發光
為古樸、沈穩壁飾中加添些許華麗
凌霄寶殿中祀奉了道教中全部主祀天神和仙祖,並系統化的依層供奉
[大雄寶殿]
台灣於日治時代「揚佛抑道」,指南宮為保存基業不墜,曾改名觀音殿
直到光復後,才恢復舊觀,位於純陽殿左側方之大雄寶殿(又稱佛祖殿)
就是原觀音殿址所重建,宮殿遙望就像一個釋迦牟尼頭像
北方式古樸的設計、精琢的雕刻,輔以白水晶石及花崗石鋪砌的壁柱地面
淡雅、細緻中凝聚出莊嚴肅穆的氣勢
大雄寶殿的圓頂周圍十八龕則分供十八觀音菩薩化身
殿前廣場矗立著天王門
門的兩側分供增長、持國、多聞、廣目四大天王,是衛道護法。
來到這裡
看到坐落在山腰的凌霄寶殿
冉冉的煙霧繚繞下
有種神秘的感覺
但指南宮前的寬闊美景
卻讓人覺得心情舒坦
霧茫茫的天空
那看不清的遠方
有時,看不清也是種美吧!
To be continued...

2012年11月10日 星期六

天母古道


天母古道親山步道穿越士林華岡地區的西北山坡
也是紗帽山南邊的鞍部,屬於早年魚路古道的後段
涵蓋華岡至天母間的數條步道,沿著大水管構築
潺潺溪水、原始林相,步行其間,讓人倍覺涼爽舒適
天母古道全區海拔高度從約300公尺至120公尺屬於臺灣低海拔亞熱帶闊葉林生態系
從大屯山鞍部吹來的東北季風帶來強風、雨水和低溫
使山腰古道迎風面,呈現暖溫帶闊葉林景致
相反的山腰避風面溪谷陰溼地環境則利於熱帶熱帶闊葉樹種生長
如熱帶板根、幹生花、纏勒等現象。天母古道雖海拔僅300公尺
卻有著熱帶、亞熱帶及暖溫帶闊葉林等不同生態之壓縮型生態系環境
相當難得而珍貴
特別提醒山友:步道下切翠峰瀑布的岔路附近,容易看見猴群出沒
當您看見猴群出現時,請不要任意餵食
以免猴兒為爭搶食物,不小心傷害到您喔!
水管路步道自日據時代便是保安林區的水源重地,不僅林相原始豐富
沿途築水而居的蕨類、姑婆芋等植物,更見茂盛而繁多
水管路係為接引第三水源地泉水到天母、士林一帶所闢建
步道前段爬坡路沿線已不見大水管,而步道後段水管就埋在步道底下
1930年間水管上陸續鋪設石板和水泥作為保護,水管路就因此而形成
水管路與步道在天母地區因山勢漸緩才分道揚鑣
目前步道入口處的三角埔發電廠是步道的起點,也是水管路的終點
儘管已功成身退,依然見證了這水道的今與昔
造訪過水管路步道的人,多半都會愛上這段路
沿途林木蔽日,夏日走在如履平地的山路上倍覺舒適涼爽
冬季只聽見北風在溪谷中呼嘯,但不覺有刺骨寒風
這裡的路面平整,很適合駐足觀景。漫步林間小徑
視野由眺望天母、北投轉換至山林溪谷
山間梯田與裊裊煙霧構成如詩如畫的動人美景
一來到天母古道
就看到很多遊客在天母古道斗大看板前聚集
想必今天是個不錯的爬山日
在這個時刻下
不用急也不用趕
就好好享受這森林步道的美景生態
不過,在此還是要特別提醒
猴子脾氣不是很好
遠觀即可
給彼此一個尊重的距離
To be continued...

2012年11月3日 星期六

宜蘭設治紀念館


[來自一棵老樟樹的保存]
宜蘭設治紀念館原為歷任地方首長的官邸,戶外庭園老樹成林
尤其是一棵百年老樟樹,彌足珍貴,引起保存之議
但僅是一棵老樹,無法彰顯保存的意義
這幢見證近百年宜蘭政治發展的官邸,更具有不可取代的歷史價值
因此縣府在「南門計畫」中決定一併保留
並依原樣整建為宜蘭設治紀念館,賦予歷史建築新生命
[和洋式建築風格]
本館約建於1906年,佔地800坪、建築面積74坪
融合了日本木造房舍與西洋古典建築的形式,呈現和洋式混合的建築風格
除了官邸建物,庭園也是最具特色的空間
枯山水、枯石流的日式庭園景觀,花木扶疏,恬靜幽雅
[老樹新枝─歷史建築的再生]
縣長官邸歷經20多任地方首長居住,內部構造、格局曾遭數度更修
因此恢復原貌頗為困難。經過匠師與專家的修護與規劃
老舊官舍終於煥發新的光采
1997年12月13日,第一座由官邸整建的宜蘭設治紀念館落成啟用
繼續見證宜蘭歷史
(資料來源:http://memorial.ilccb.gov.tw/)
有時自然很奇妙
那樹枝自然的伸展
即使那令人感覺沉穩厚重的樟樹
忽然間讓人感覺活潑了起來
這一幅圖
令人讚嘆,也令人驚奇
加上這日式的建築
濃濃的日本風情
仿彿回到台灣日治時期的場景
To be continued...

陳式鑑湖堂(登瀛書院)


鑑湖為地名,位處福建漳州漳浦縣佛曇鎮大坑,湖面周圍約3里,水清如鏡而得名
宜蘭縣內姓陳的子孫大約分成三派,鑑湖堂是南陳忠順王陳邕派下這一族的家廟
清乾隆32年(1767),十五世祖渡海來台,寄居於苗栗
道光3年(1823)因?盜匪猖獗,舉家遷移至宜蘭,初居員山鄉鴨母寮
於咸豐6年(1856)舉族遷居擺厘興建宅院即是被稱為「陳家古厝」的擺厘鑑湖堂
陳氏子孫在宜蘭拓墾開發土地,並於現今雙溪鄉經營米糧雜貨之類的商行
迅速累積社會資源以及經濟資本,奠定事業基礎
又由於1853年平定抗官事件有功,授封五品衣冠
1855年出任三貂堡的保正而聲名遠播,所謀順利,生意越做越大
清咸豐年間,陳宣梓與陳宣石堂兄弟兩人合力招募壯丁拓墾珍仔滿力、擺厘兩社附近的土地
範圍及於今員山鄉溪洲一帶,短短數年間即墾成土地數百甲
根據鑑湖堂文化協會理事陳銘煜先生所言,陳家在宜蘭縣除了南澳與大同兩地
其他鄉鎮都有購置房產。陳家後代共找出地契3百餘張
而當時土地面積是以稻榖收成的重量來換算,總計約5百餘甲。國民政府來台後
由於三七五減租、舊台幣換新台幣、農地重劃等因素,土地縮減至320 甲左右
「陳氏鑑湖堂」占地約2甲半,以祠堂坐落處區分為前頭厝、後頭厝,前頭厝為陳宣石大宅
後頭厝則為陳宣梓府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建物遭受嚴重破壞
後由陳嵐峰將軍集資重修鑑湖堂正廳,以做為祭祀之用,即為陳氏家廟
目前雖然僅存正廳、山門及一部分的右外護龍廢墟,但是從配置中,仍不難想像當年規模之宏大
為教育子弟,陳宣梓於宅院南側興建書院,初建為土墻茅簷,佔地1,500坪,名為「鑑民堂」
供奉文昌公等五恩主,清同治二年(1863)
秀才陳掄元將土墻茅簷改建為磚牆瓷瓦,並正名為「登瀛書院」。
擺厘陳家由陳宣梓奠基,陳掄元發揚光大,家族聲望大振
但此後族人四散至外地發展,家族事務沒有具號召力的領袖人物主導,木造的公媽廳
在民國50年代波蜜拉、解拉和歐珀等颱風的侵襲下,已搖搖欲墜,多處漏水
夜間無人點燈,於是監察委員陳嵐峰號召族人成立「鑑湖堂復興宗親會」
支持公媽廳維修、點燈及祭祀費用
民國55年進一步募款將公媽廳的木造房舍改為鋼筋混泥土的平房
在鋼筋混泥土的平房建成後約一年,更在平頂上加蓋斜屋頂貼琉璃瓦
但再經過幾年風吹日曬及颱風侵擾後,有些琉璃瓦也已毀壞
民國60年代,公媽廳再次整修,但時日一久,木牌變形
籤牌即四處傾倒散落,呈現狼狽不堪的殘敗景象
目前重製的公媽牌形式是參考各家形式加以改良,再加上輩份分立不同牌位
從創造陳姓的始祖起至忠順王、福建代卿祖、來台一世祖、二世祖到八大房........
左昭右穆照順序分列的清清楚楚
而今在宗親會會長陳文隆的領導下,陸續推出改革
帶領擺厘陳氏族人共同維繫傳統家族的功能和氛圍,鼓勵族人常回鄉祭祖
大都選在農曆2月15日左右的假日舉行祭祖及掃墓的活動,每年參加者約百餘人
在訪問鑑湖堂文化協會理事陳銘煜先生時提及文物的保存與維護,他訴說太師椅遭竊後
四處找尋,失而復得的經過,以及曾遭祝融降臨,利用半月池水滅火的故事
此半月池即為他們的消防設備

陳氏鑑湖堂的維護幾乎全靠族人共同出錢出力,不知是因為由原來木造整修為現今的模樣
已不復昔日原貌,無法將之列為古蹟,致使公部門對她不聞不問
亦或陳家不願政府插手等種種考量,比較黃舉人宅不論內外保存之完整,實不可同日而語
公部門對於轄內文化資產的發掘與維護是否應該更積極介入,這或是個值得思考的方向!
一大片的稻田
寬廣的視野、清新的空氣
使得造訪這裡的遊客們,心情都快活起來
在參觀登瀛書院時
一直覺得這裡好眼熟,不知在哪見過有印象
後來回去查詢後,發現
原來登瀛書院就是「醉後決定愛上你」偶像劇裡的大奶夫人廟
由於剛好有看過此偶像劇
因此才會有種熟悉的感覺
To be continu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