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s

2012年3月17日 星期六

莽葛拾遺

莽葛拾遺座落在龍山寺斜對面的巷弄中
是間兩層樓的百年歷史的閩式建築
橘紅色的磚瓦及用來砌牆的水泥早已斑駁
窗戶上還掛著日據時代販賣台灣進口香蕉的海報
店內不只販賣書籍
同時也有販賣富有文化氣息的雕刻品
而整間店最年輕的
可能就是吧台的收銀機、咖啡機
以及店長──劉家笙
 「莽葛」為一條用來涉水的小船
也就是萬華的古名--「艋舺」
「拾遺」就是這群年輕人的中心理念
莽葛拾遺的對外發言人鄧佩玲說:
「剛開始並沒有想說一定要開一間二手的書店
但是有一次到了一個回收場
我們看到一個景象讓我們十分感觸
就是紙是秤斤來賣的
這樣對於一個畫家、一個作家來講
不是太浪費了嗎?」
因為怕浪費了一張紙上所乘載的價值
最後便開起了一家二手書店
曾經莽葛拾遺收藏到一本日據時代台北帝國大學出版的書
因為古老而珍貴
店裡視之為非賣品
但是有位五六十歲的客人一而再、再而三的造訪
表明想要購買這本書
莽葛拾遺起初不肯
直到那位客人說出自己的父親曾經是那所大學的學生
由於父親年邁
想送他當作禮物時
莽葛拾遺便完成了他的心願
「書也有這樣的使命。」
鄧佩玲說:而曾經也有客人在店中的老照片區
找到了自己以前居住在萬華的親友
便將照片購回
鄧佩玲表示
萬華的莽葛拾遺
所存放的東西都富有著陳舊的台灣味
及萬華特有的文化
從以前走來的歷史
對她本身來說
對台灣這個地方
只是課本上的模糊印象
參與了莽葛拾遺的經營後
便將這些歷史的痕跡形象化
像拼圖一樣慢慢的拼湊起來一幅屬於台灣的故事
 劉家笙本身是學藝術的
但是他喜歡書
他希望客人來到這間店裡
能夠看到真正的書
看到負載著紀念性價值的書
在店中
只要看到書歪歪斜斜的
便會放下手邊工作
過去把它擺正
 他說:「會來店裡的人什麼都有
每天都有印象深刻的事情發生
要是有天從早到晚很無聊
那倒是真的挺特別的。」
因為萬華出入的人口比較複雜
他遇過街友半夜在店的前廊大小便
也遇過歷史系教授來店中找尋論文資料
劉家笙認為經營這樣的一家店
獲益良多
客人向他請教
他也同時向客人取經
他因此學到很多也看到很多社會不同的面向
可能因為商業區位的不同
萬華區被人視為書店的票房毒藥
鄧佩玲說:「開店前就有人警告過我們
書店開在萬華區是一定虧錢的。」
而現在經營上的確有些困難
目前得以酒、雕像等的東西來維持平衡
比起商業上的競爭
這群人較重視的是個人理想的實踐
鄧佩玲相信
咬著牙
撐過去就能更好
(參考資料:http://www.rbc.idv.tw/)
以前
很喜歡逛二手書店
因為在二手書店總是能發現令人意想不到的書
在現代資訊快速變動的時代裡
很多新知識來不及得知
但也容易被更新的知識所取代
因此二手店成了保留舊知識的轉運站
偶爾不妨到二手書店尋尋寶囉!
To be continued...

2012年3月11日 星期日

艋舺龍山寺

艋舺又稱文甲
今名萬華
為台北市發源地
其最古老市街在紗帽廚番社的故址大溪口
即今之貴陽街與環河南路口
清雍正初年(1723)
福建泉州之晉江、南安、惠安三邑人士渡海來此地搭建茅屋數棟
販賣蕃薯為生而漸成小村落
稱為蕃薯市
由於當時平埔族人係以獨木舟自淡水河上游載運農產品與漢人交易
平埔族人稱獨木舟為艋舺
此為艋舺地名之由來
早年漢人前來台北部墾植
乃一蠻煙瘴癘之地
俗諺「三在六亡一回頭」
環境十分險惡
為求神佑
多攜帶家鄉廟宇香火
以為庇護
時日一久
為求心靈更安定
清乾隆三年(1738)
三邑人士乃合資興建龍山寺
並恭請家鄉福建省晉江縣安海鄉龍山寺觀世音菩薩分靈來此奉祀
是以龍山寺不僅為居民之信仰中心
更與其生活有密不可分關係
舉凡居民議事、訴訟、和解等均祈求神靈公斷
莫不信服
光緒十年(1884)
中法戰爭發生
法軍侵占基隆獅球嶺
居民組織成義軍
即以龍山寺印
行文官署
協助擊退法軍
獲光緒帝賜「慈暉遠蔭」匾額乙面
其威信為官方所認可
實已非僅止於宗教信上崇拜之意義耳
 初創之龍山寺
規模雄偉
雕塑精緻
冠於全台
民國三十四年(1945) 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
中殿全毀
惟觀世音菩薩仍端坐蓮台
寶相莊嚴
當時空襲
附近大多數居民均避難於觀世音菩薩蓮台座下
因為他們相信在菩薩的庇護下絕對安全
果然這次中殿遭受嚴重之摧毀
當日竟無一居民避難於觀世音菩薩蓮台座下
而倖免於難
居民相信是觀世音菩薩的庇護而奔相走告
亦讓信徒更加對觀世音菩薩之崇敬
龍山寺總面積一千八百餘坪
坐北朝南
面呈日字形
為中國古典之三進四合院傳統宮殿式建築
計由前殿、正殿、後殿及左右護龍構成
前殿為十一開間
分為三川殿、龍門廳、虎門廳
屋頂採歇山單簷式
各自獨立
三川殿內有銅鑄蟠龍檐柱一對
為全台灣僅見
正面牆堵由花崗石與青斗石混合鑿組構而成
圖象生動型柔美
故事多出自三國演義和封神榜
並加以中國吉祥圖案裝飾
美不勝收
龍虎廳各三開間
表現石雕彫琢各種藝術
舉凡線雕、透雕、浮雕、陰雕、淺浮雕等作品比比皆是
全寺屋頂脊帶和飛簷由龍、鳳、麒麟等吉祥動物造形
裝飾以彩色玻璃瓷片剪粘和交趾陶
色彩瑰麗
堪稱台灣特有剪粘藝術之精華
 龍山寺和故宮博物院、中正紀念堂並列為外國觀光客來台灣旅遊三大勝地
民國七十四年(1985)為政府列管保護之國家古蹟
近年為服務廣大信眾及觀光客
除加強維護古蹟外
並增設圖書館、地下公廁、文物館、庭園瀑布景觀及夜間照明等設施
並辦理青少年獎助學金、成年禮、社教活動、急難救助、冬令救濟、醫學佛學講座
、心理輔導等活動,用以宏揚佛學、普濟眾生、提倡社教、敦風易俗
使人民生活更安康樂利
 每每來到龍山寺捷運站
龍山寺總是香火鼎盛
遊客、香客絡繹不絕
信仰
在人民的心中
是精神的另一支柱
不論所求為何
都帶給民眾有了去追求的希望
To be continued...

撫臺街洋樓

撫臺街洋樓的最初建造人
亦為首任使用者是「高石組」
主人是日本福岡人高石忠慥(1850~1922)
他於1895年後來到臺北
擔任日本知名營造商「大倉組」分部主任一職
六年後
高石宗慥自組「合資會社高石組」
曾參與「兒玉總督後藤民政長官紀念博物館」(今二二八公園內之臺灣博物館)
、日月潭電力工事第五工區水路施工
為知名土木營建商
1910年7月
高石組在撫臺街一丁目會社新建築落成
是獨棟洋樓式店鋪(即今日所見之撫臺街洋樓)
1930年代後期
本建築改由進口「富久娘」之酒類商人佐土原吉雄使用
二次戰後日人撤離
洋樓列為公產由國防部作為宿舍
曾有六戶居住
也曾於此開設中醫診所
亦曾面臨差點被拍賣
所幸有關心人士呼籲
直到1997年被指定為臺北市市定古蹟
2000年2月26日後方房屋起火殃及毀損嚴重
直至2006年8月由臺北市政府文化局修建
2007年8月修建完成
不同的主人照料
讓老房子呈現不同樣貌
從高石組時期的店舖
至富久娘時期的公司(或者兼及店面)
戰後成為住家
2009年春日
更成為古蹟再利用而對外開放的公共場域
新的階段、新的生活、新的照顧者
陳國慈
基於對古蹟活化的支持
再度贊助經營撫臺街洋樓
期盼展現及宣揚撫臺街洋樓特有之建築風格與達到再利用目的
讓此處成為認識臺北舊城歷史的迷你型博物館
老台北街坊一站百年的古蹟撫臺街洋樓
嚴格來講
不是可以讓你我瞬間驚豔的華麗
卻是能細細品味的雅致
一如漫步時的愉悅
攝影三劍客
是當時在撫臺街洋樓所舉辦的展覽
由展覽中
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
不同的服裝、不同的設備器材
外拍還是這麼的熱門
那巨大的外拍場景照
讓人會心一笑
To be continued...

2012年3月4日 星期日

桃園忠烈祠

桃園縣忠烈祠前身為日本人所建的桃園神社
1931(昭和6)年進入準戰爭期之後
殖民政府展開所謂的「一街一庄一社」的建造神社運動
企圖以神社作為台灣全島各地的社會教化中心
以取代寺廟所扮演的社會精神中心的傳統功能
桃園神社就是在此建造神社運動下的產物
桃園神社於1938(昭和13)年9月23日舉行鎮座祭
除了奉祀和台灣神社相同的造化三神、能久親王外
加祀掌管五穀豐收的豐受大御神以及明治天皇
並於大戰末期升格為縣社
日本時代台灣總共建造了近200座大大小小的神社
台日斷交時
政府發布『清除臺灣日據時代表現日本帝國主義優越感之統治紀念遺跡要點』
明白指示「日本神社應即徹底清除」
全台各地的大小神社在此法令之下大多被損毀
目前僅有桃園神社被完整保留
桃園神社於1946(民國35)年6月17日改設為「新竹縣忠烈祠」(當時桃園還未設縣治)
1985(民國74)年時曾一度決定要拆除重建忠烈祠
後經輿論及學界的反對及大聲疾呼
桃園縣政府改變初衷並依原樣整修完成
桃園縣忠烈祠原為桃園神社
座落於桃園市郊虎頭山上
當年全台一百多座神社
而今僅存此神社保存最完整
神社特色在地景方面
日本神社建立目的在庇護城市
通常選址建在小山丘上
可以俯瞰城市中的百姓
桃園神社依山而建
方位正好面對桃園市區
用材用料方面
均為最優良的台灣檜木
木質均勻、色澤優美
施工手法方面
依尋著日人巖僅的傳統
建造至今近乎七十多年原物保存比例高
少有損害
可以見證
現存建築物規模完整
造形雄偉
建築群有本殿、拜殿、社務所、手水舍、鳥居及石獻燈
步入桃園神社即可感受其肅穆樸實之美
是當前台灣古建築中所極為罕見的
頗具歷史文化價值
看看天空
天氣很好
桃園也不遠
騎著機車往南去
來到忠烈祠
忽然發現有人在幫布袋戲人偶拍照
近看發現布袋戲人偶還真大
要使這些人偶像人一樣表現的惟妙惟肖
沒有一定的技巧與經驗
我想操作起來一定是滿身大汗
真的是「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
想起好幾年前布袋戲拍了電影版且揚名海外
感謝有你們
才能使這台灣國粹發揚光大
To be continued...

台北中山堂

一九二八年日本人為了紀念日皇裕仁登基
並作為施政紀念事業重要建設項目之一
拆除了清末布政使司衙門
並將部分拆除的建築物移到植物園陳列
而在原址開始籌劃興建「台北公會堂」
「台北公會堂」正式動工是一九三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工程費時四年
於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建造完成
主要設計者為總督府技師井手薰
全部工程共耗費九十八萬日圓
動用工程人員九四五○○人
公會堂的建築本體採用鋼筋混凝土所造
為四層式鋼骨建築
是當時依現代建築法所建最牢固的結構體
無論其耐震、耐火、耐風,其性能均極為優良
公會堂面積有一二三七坪,建築物總坪數則有三一八五坪
它的主要特色是建築式樣採極自由的形式
並具有西班牙回教式建築風格
其空間可容納人數
也僅次於東京、大阪、名古屋等公會堂而居第四位 
到了一九四五年(民國三十四年)抗戰勝利台灣光復
台灣省受降典禮便在公會堂舉行
當時場面極為盛大
受降典禮由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長官陳儀代表中國戰區最高統帥受降
日方投降代表則由臺灣總督兼第十方面軍司令官安藤利吉等人代表出席
從此以後被日本人統治五十一年的臺灣
正式重返祖國懷抱
光復後「公會堂」更名為「中山堂」並由台北市政府接收
內部的「大集會場」、「大宴會場」「普通集會室」也同時改為
「中正廳」、「光復廳」、及「堡壘廳」
其後中山堂的主要功能之一即為召開國民大會之場所
並且成為政府及各界舉辦重大集會之空間 
中山堂在過去歲月裡
經常為政府接待外國貴賓的場所
此外中美簽訂共同防禦條約及
中華民國第二、三、四任總統、副總統就職大典也都在此舉行
由於這些珍貴歷史突顯了中山堂的特殊地位
嗣經內政部於民國八十一年將中山堂列為國家二級古蹟
由於中山堂時代地位
因此也在此舉辦「七七事變特展」
讓大家能瞭解當時的過程
以及先人們的抗日事蹟
瞭解歷史、認識歷史是很重要的事情
就如最近228連假來說
不出我所料
新聞就是會去報導大家是否瞭解228連假的意義
在訪問的過程中也諷刺著教育學習的扭曲
真的有人在意228?還是在意連假呢?
忽然感覺任何的意義都是"廉價"的!
To be continu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