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s

2012年2月9日 星期四

南海學園

南海學園是市區中結合了自然與人文的文教區
園區內有國立歷史博物館、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教育廣播電臺、國立臺灣科學教育舊館、前教育資料館
周邊緊鄰臺北植物園、林業博物館、228國家紀念館(原美國文化中心)、
郵政博物館、楊英風美術館,以及建國中學、國語實小等校區
是臺北巿少見的文教機構密集地
日治時期
南海路建立了植物園(原稱臺北苗圃)
是臺北市較早開發的區域
到了民國時期
政府為推動文化建設
由當時的教育部長張其昀規劃興建社教機構
選擇在距離總統府、司法院所在的首都核心區不到1公里距離的植物園腹地
成立了南海學園
園區中除了日治時代留下的建築
主要館舍都是1950年代的作品
建築表現了當時追求「民族風格」的特色
以仿中國古典式樣為主
其中建於1956年由建築師盧毓駿設計的科學教育館
圓頂造型似北京天壇
建築語彙反映融合現代科學與傳統文化的努力
是當時重要的公共建築
隨著時代進步
館舍逐漸不符合使用需求
科教館已於2003年遷至士林新館
舊館則於2006年指定為市定古蹟
目前待整修後
將以再利用方式重新對外開放
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興建於1956年
創設時稱為國立藝術館
是推廣學校藝術教育的文教機構
1984年更名為臺灣藝術教育館
開館初期
鄭曼青在這裡開國畫展
胡適、李抱忱博士等人也都曾在此舉行過演講
藝術教育館設有南海劇場、南海藝廊、南海戶外藝廊、南海藝廊小天壇展場
由南海路的南海學園大門進入
正對著路底的南海書院
之前曾作為閱覽室或小型演講場地
目前為藝術教育館南海藝廊展場的一部分
南海書院歷經了數個時期
原址在日治時代曾是建功神社
後來加蓋整修為中國傳統樣式
以小天壇展場的圓頂建築最具代表
台灣光復後
建功神社的鳥居、石燈籠都因神社色彩濃厚而遭到拆除
建功神社則移作中央圖書館暫時的館所
1960年(民國49年)政府將舊建築改建為中國宮殿式的建築
前後兩棟
旁側增建兩層樓的建築
整體形成四合院的格局
據說當時並沒有拆除建功神社
而是保留主體結構
另外加蓋及整修成新的建築
從現場觀察
這確實是可能的
教育資料館後棟屋頂的圓頂
可能就是原來建功神社的圓頂改建的
目前教育資料館後棟建築前側左右各有一排古樸的石欄杆
即是當年的建功神社的遺跡
此外
教育資料館前棟前面的小水泥橋
也是昔日建功神社的石橋改建的
對照舊照片
就可以發現到
今日「台灣科學教育館」及「台灣藝術教育館」的位置
就位於昔日建功神社鳥居前的左右兩側
而兩棟建築物之間的柏油路
正是昔日建功神社的參道
1950年代
政府在南海學園建造了這幾棟富於中國建築風格的建築
歷經半個世紀的歲月
如今都已被登錄為古蹟或歷史建築
這些建築不僅具有特色
也蘊含著時代的歷史記憶
不知道是不是意識形態的問題
在歷史的改朝換代中
總覺得換了個朝代
就要把前朝的相關文物與思想
盡可能的想辦法扼殺
導致很多珍貴建築與文物都因為此意識形態
造成很多建築與文物的消失
難道真的無法容納別人的好嗎?
To be continued...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