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s

2012年1月15日 星期日

紫藤廬

紫藤廬又名「無何有之鄉」
什麼都沒有
又好像什麼都有
是靜靜地蘊藏著生命與創造原的地方
也是真正能得到休息與安寧的地方
無何有之鄉就是生命的故鄉
藝術的故鄉、思維的故鄉
是人的故鄉
紫藤廬是一個茶館
卻不只是茶館
它是全台灣第一處市定古蹟
也是台北市第一處以人文歷史精神及公共空間內涵為特色而指定的活古蹟:
「其為台灣民主運動、反對運動及自由學者的聚會場所
所散發的人文氣息
具有教育、文化、政治等功能及特色
並強烈展現市民生活文化意義
具有保存價值」
日式官舍到自由主義的議論場域
1945年以前
紫藤廬老宅為日據時期台灣總督府的高等官舍
1950年代後為財政部關務署署長周德偉教授的公家宿舍
周德偉先生為知名經濟學者
早年留學英倫與德國
為諾貝爾獎得主海耶克的門生
他一生治學嚴謹
時時以愛民治國為念
一心為台灣引介西方自由主義思潮
50年代紫藤廬老宅即為以台大為中心的自由主義學者的聚會場所
張佛泉、殷海光、夏道平、徐道鄰以及李敖、陳鼓應等常在此集會清談
他們批評時政
抨擊蔣氏獨裁作風
關心著國家的興廢存亡以及知識份子的社會責任
紫藤廬是當時專制高壓統治下的一個小小的自由空間
反對運動記憶裡最美麗的堡壘
1975年周德偉教授退休赴美後
由周德偉的么子周渝接管老宅
當時正值臺灣民主運動的萌芽期
由於周渝曾參與「美麗島運動」
一些初嘗挫敗感的失意黨外人士紛紛在此落腳聚集
紫藤廬成為日後陳文茜筆下「反對運動記憶裡最美麗的堡壘」
也成了林濁水回憶裡「落魄江湖者的棲身所」
這段期間
愛好藝文的周渝同時開放空間支持一些剛在起步摸索的弱勢藝術家
紫藤廬散發出一種波西米亞式的浪漫氣息
這個時期的紫藤廬是七十年代文化能量匯聚的中心
是許多文化人記憶裡的溫暖的「家」
也是特別令人懷念的階段
第一所具有藝文沙龍色彩的人文茶館
1981年改闢為茶館
提出「自然精神的再發現,人文精神的再創造」理念
是台灣第一所具有藝文沙龍色彩的人文茶館
因庭院三棵老紫藤蔓生屋簷而命名為「紫藤廬」
二十餘年來
舉辦各類藝文活動、茶文化交流及思想論壇
開批判風氣之先
也成就幾位本土畫家由此發跡
紫藤廬常年孕育的道家美學觀及自在隨意的空間氛圍
使她成為台北市民品茗沉思、談文論藝、遠離塵囂的一方小小淨土
常年積累的文化能量及關懷社會正義的價值取向
也使她成為台北市的文化地標之一
歷年來許多中外媒體如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Discovery、藝術新潮等皆有不少深入報導
一個創造意義的地方,古蹟再利用的典範
1997年
因產權爭議
財政部欲收回紫藤廬並將紫藤廬查封
引起軒然大波
藝文界、學術界、茶藝界及台北市民、國際友人紛紛連署向政府施壓陳情
成功地促成紫藤廬被指定為古蹟而保存下來
紫藤廬
一個創造意義的地方
一個和生命與大自然對話的場域
是古蹟再利用的典範
是仍然在呼吸、生意盎然的活古蹟
來到這裡
忽然感到一陣清新
雖然不大
外觀也看不出特殊
一但踏入門口即進入另一種氛圍
在50年代
這裡擁有著各家學說與理念
在100年代
這裡也正醞釀著新的觀念與時代
To be continued...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