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s

2011年7月25日 星期一

淡江中學

淡江女學堂
清末的中國雖已西風東漸
但傳統封建社會風氣並未改善
馬偕博士早就目睹台灣婦女地位低落、知識閉塞
也為此向國外婦女團體爭取經費
以馬偕夫婦二人和一位宣教士的太太閏師母(Mrs. Junor)從事女子教育
但因社會觀念保守
成效不大
1881年他回加拿大
這個理想獲得加拿大總會的支持
並提供三千美元的捐助
1883年秋天
在牛津學堂的東鄰
這所女學校的新校舍開始動工興建
1884年1月這所被公認為開創台灣女子教育先河的
「淡水女學堂」(TamsuiGirls' SchooI)正式開學
一共有45名婦女入學
大半是來自宜蘭的噶瑪蘭平埔族人
雖然為鼓勵婦女入學
女學堂免學費、補助旅費、膳宿、服裝等
但台灣民眾依循禮教
不願女子拋頭露面
「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念根深蒂固
再加上學校沒有高牆保護
因此來就讀的漢人女子少之又少
但女學堂學生最多時也曾達八十人之眾
女學堂除了中法戰爭和乙末割台時
因時局動盪而一度停課之外
一直到馬偕博士逝世才停辦
淡水女學堂在當時開社會風氣之先
讓久遭壓抑的婦女也能受新教育薰陶
革除不當的封建束縛、增進視野、開拓知識領域
提升其社會地位
可算是創舉
也拔得全台婦女教育運動之頭籌
淡水婦學堂
1905年11月加拿大果然派
金仁理姑娘(Miss Jonie Kinny)與高哈拿姑娘(Miss Hannah Connell)
兩位女宣教士來到淡水
以從事婦女教育工作
「姑娘」是台灣與中國閩南一帶
對那些犧牲青春年華與婚姻幸福
到國外服務的單身女宣教士的尊稱
1912年起為適合日本的制度
學年改由四月開始
次年三月學期結束
同時
因淡水女學校教育方針的改變
往昔女學堂所服務的失學婦女、已婚者、教會宣道婦已無所就學
為彌補這項教育工作
教會就伴女學校東鄰高地另建校
1910年這所「婦學堂」(Women's School)開學
首任校長為高哈拿姑娘
此校的目的在於訓練教會傳教的女宣道婦和女信徒
有位一生充滿傳奇性的女信徒
又被尊稱為原住民教會之母的芝苑(Chi-Oan Iwad)
就是1929年由孫雅各牧師
將她由東部帶來此校就讀
她於1931年畢業後回太魯閣
在日本警察的壓迫和對她搜捕下
仍勇敢地將基督教傳遍泰雅族和太魯閣族原住民部落
婦學堂辦到1922年時已有兩百名畢業生
1929年因遷就法令改名「婦女義塾」
一直到1937年才停辦
到了1915年
馬偕時代所蓋的女學堂校舍不僅年久失修
也不敷使用
當時決定重新改建
女學校因此暫停一年
1916年吳威廉所設計的新校舍竣工
6月1日重新開學
並增設高等女子部
正式更名為「淡水高等女學校」
淡水中學
馬偕博士逝世後
牛津學堂的校長由吳威廉牧師繼任
並改為神學校
1911年年底馬偕博士的長子偕廉
在取得教育碩士學位後
與他的新婚妻子蘿絲仁利小姐(Miss Jean Ross)專程返回淡水
籌辦這所中學
同年北部教會決定將宣教中心
由淡水移到首府台北
而建新的神學校校舍
遷校之後的牛津學堂校舍
即作為淡水這所中學的校址
1914年四月四日
淡水中學校(Tamsui MiddIe SchooI)終於在牛津學堂開學
此校可說是台灣最早的本土正式五年制中學校
除二十幾位繼續留在淡水學習的神學校普通科學生之外
首屆新生有三十位
1919年中學的第一屆畢業生共九名
畢業典禮與淡水高等女學校聯合舉行
淡水中學校自開辦以來
一直沿用牛津學堂為校舍
由於該建築規模有限
且精美的女學校校舍更已改建使用
因此新校舍的建設
成了男子中學的首要工作
1922年2月總督府重新頒行《台灣教育令》
對私立學校諸多限制
非官方之學校不得再用「學校」之名稱
到了10月男女兩校因此分別改名「私立淡水中學」與「私立淡水女學院」
翌年六月新校園內由羅虔益先生設計的男生體育館落成啟用
同年年底同樣由羅虔益先生設計的八角塔新校舍開工
1925午6月全部落成
學生由借用11年之久的牛津學堂遷往現址(牛津學堂一直作為學生宿舍至1931年)
自此七十多年來八角塔成了淡江人的精神象徵
1925年夏天
原本以使用台語和英語為主的偕叡廉校長
在時局的壓力下
為學好國語(日語)而前往日本一年半
可惜此舉並未贏得日本政府的善意回應
淡水中學和淡水女學院以宗教精神立校
以西方人本教育為主體
以台灣子弟為教育對象
教學使用台語也教聖經
因此無法見容於日本軍國主義的「皇民化」政策
雖然有良好的師資、優美的校園、齊全的設備
卻始終無法獲致總督府「備案」和「認定」為合格之中學校
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後
日本更加猖狂
發起所謂「國民精神總動員」和「產業報國運動」
淡中和淡水高女自然被捲入這場風暴中
日人接管淡水中學和淡水女學院後
立即改變教學內容
並撤換原有教師
對學生改採斯巴達式管理
無論服裝、儀態、作息都採軍事化
並要求學生以劍道(女生用確刀)、弓道來修練武士道精神
另外更嚴格實施軍訓課
除了經常的練槍、打靶、也有劈剌考試
並有淡水至桃園的夜行軍以培養戰力
到了太乎洋戰爭後
隨著戰況的發展
學校更加強使學生做皇民的信念和決心
每週有板校長親自主持「必勝鍊成會」
學生也組成「奉公隊」到校外協助民防救災演習
1945年8月15日
有板校長和學生在淡中聽到昭和天的「玉音放送」
得知日本已戰敗無條件投降
此舉也等於宣佈淡江中學日人治校的時代結束
戰後台灣進入新的紀元
戰前三校歸還北部長老教會經營後
在迭經內憂外患以及分分合合
終於在1956年將純德女中和淡江中學
合併成今日的「私立淡江高級中學」
(1949年七月女子部正式改名為「純德女子中學」)
陳泗治先生接任淡江中學校長之後
曾往加拿大深造一年
經營淡中有二十五年之久
是歷任校長中任期最長的一位
其治校風格也直接影嚮了近代淡江的校風
淡江中學自首任校長馬偕博土創校以來
已跨越滿清、日本與中華民國三個世代
這些續任的校長中有加拿大人、美國、日本與中華民國等國籍
從這些校長的名單和背景中
不僅可以看出台灣歷史的變幻與無常
也可讓人體會淡江中學歷經百餘年的滄桑史與文化傳統
及其通過嚴苛考驗而得來的一脈否壇芬芳
由於周杰倫的電影「不能說的秘密」
而著名的景點
淡江中學
配上淡水清幽的風景
讓許多遊客對這裡的悠閒
流連忘返
在當天去參觀的時候也發現有學生在上課
如果有幸來到這裡
遇上學生上課的話
要記得輕聲細語
以免打擾到師生們的上課
To Be Continued...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