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年間清朝登仕太郎王家驥奉命派駐蘇澳今金字山一帶
初至此地居高遠眺時
發現山谷下一條溪河蜿蜒流穿
而乾涸的溪谷露出白石磊磊好似白米粒
因此就稱此溪為白米溪
此外又因這一帶三面環山
座落其中的白米形勢如甕狀故稱為「白米甕」
白米社區昆明路段的金面山麓間
為前清兵邊防重地
設立有砲台及駐軍營址(約二營兵力600-700人)
從現今遺留古砲台及兵塚古墓可見一斑
在日據時代的白米社區
當時地方上流行一句俗諺
「白米甕,做柴屐,偷剉柴,山林捉」
可知那時候日本人管制台灣林木極為嚴格
白米在日據時代及光復初期
發展了相當規模的木屐事業
但隨著木材資源的貧乏及工資等因素
木屐幾乎已被膠鞋所取代
而白米社區風光的產業
也只能留在老一輩腦海中塵封的記憶
但現在
白米社區重新賦予木屐新的定位
把木屐從「生活日用品」轉化為富文化藝術意涵的「手工藝品」
同時也讓社區活力再生
創造了營造「白米木屐村」的願景
在這裡值得另外一提的是
再白米社區的另外一向產是「石米仔」
礦石的一種
由於四周高山環繞的白米社區礦藏豐富
社區內有十多家礦石加工廠
所生產的石米仔產量高居全國第一(佔80%以上)
在此成就的背後
卻造成白米社區後天環境的惡化(曾是全國落塵量最大的地區)
礦石加工廠帶來了漫天的灰塵
老舊的街道與嚴重老化的人口
成為社區居民的切身之痛
幾年前歷經環保意識抬頭的年代
社區居民開始對於生活環境有所覺醒
經過多次的努力之後終於有些許改善
而且工廠對於社區的環境也有了善意的回應
社區居民與工廠之間的互相良性互動向
使得社區的生活品質也明顯地提昇很多
白米社區
在網路上無意間得知此地
也經由朋友的介紹
所以來到了這裡
原本想說應該很近
可以從蘇澳車站走到白米村
沒想到我錯了
所以乖乖搭計程車過去了
(這裡有國光客運可以搭喔)
不過在往白米村的路上這一路走來
感概的是那呼嘯來回的砂石車
真的讓我不得不承認這份心痛
To be continue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