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s

2011年6月23日 星期四

紙場1918

 民國七年(西元1918年)成立士林紙廠
名為「台灣製紙株式會社」
是日據時期本省最早設立之機械造紙廠
 民國三十五年(西元1946年)
政府接收士林(台灣製紙株式會社)、羅東(台灣興業株式會社)
大肚(台灣紙漿工業株式會社)、新營(鹽水港紙漿工業株式會社)
小港(東亞製紙株式會社)等五間紙廠
成立「台灣紙業公司」
隸屬資源委員會復改隸經濟部
為國營事業
民國四十八年(西元1959年)
「台灣紙業公司」民營化
士林紙廠於元月一日辦理分營
並成立「士林紙業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五十二年(西元1963年)
開創台灣生產塗佈白紙板之新紀元
民國八十七年(西元1998年)
因配合士林廠辦理都市計畫變更
生產重心移至永安廠
當初在妹島和世的建築展而得知這個地方
但是也很不巧的沒參觀到妹島和世的作品
不過卻在這次的奇幻電影展
幸運的參加到這次的展出
 而重頭戲則是那棟裡面充滿自然涼意的木頭建築設計
將設計融入在自然的廢墟裡
那種感覺
讓人ㄧ走進去
就聽見那嘩然ㄧ聲的讚嘆
而士林紙廠的特色就是那單純而不做作的美
 
 
 
 
 

To be continued...

2011年6月12日 星期日

國立國父紀念館

為紀念 國父孫中山先生之偉大人格
及革命行誼並發揚其思想學說
政府於民國五十三年開始籌建國父紀念館
除供海內外人士瞻仰 國父之用外
並兼具文化藝術教育、生活休閒
及學術研究之功能
民國 五十四年先總統 蔣公親自主持奠基典禮
翌年經公開徵圖
由名建築師王大閎所設計之圖樣獲得入選
後又遵照 蔣公之指示在外型上加強中國建築的特色而修正設計
民國六十一年五月十六日主要工程完成
舉行落成典禮
本館原隸屬台北市政府
民國七十五年七月改隸教育部
並合併陽明山中山樓
機關名稱從「國父紀念館管理處」易為「國立國父紀念館」
開館之初主要作為陳列國父革命蹟之用
並有部分展演活動
現在則是國內具備最多功能的社教文化中心
藏書三十餘萬冊的專業圖書館
及通性怡情的翠湖展演區和中山公園
(資料來源:http://www.yatsen.gov.tw/)
在當時參訪的時候
剛好也遇上杜鵑花開的時節
當時也剛好遇上一個老爺爺
在旁邊自言自語的說這裡沒有什麼好拍的
幹嘛來這裡
經由好奇之下
我們問了老爺爺一些在國父紀念館前這裡的環境變化
由老爺爺的口中得知
這裡以前並不像現在高樓林立
以前由於還是農村社會
所以周邊也幾乎都是田野
在當時我的腦海儘可能去想像這好幾十年前的景象
從老爺爺的敘述中
也得知老爺爺是外省人
對於大陸也是有種思鄉之情
也讓我想起賀知章的「回鄉偶書」
「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音無改鬢毛催
   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
即使有機會可回到故鄉
是否也會如詩中末兩句一樣的感傷呢?
To be continued...

2011年6月11日 星期六

南方澳漁港

南方澳早期居民猴猴族
猴猴族原居住於花蓮立霧溪中、上游
後來受到泰雅族的壓迫
才漸向東北遷移
約於1716~1738年進入南方澳居住約二百年
1873年記載約三、四十戶約100餘人
於1921年因南方澳闢建漁港遷移到花蓮縣新城鄉及浪速
(今蘇澳鎮朝陽里)
西鄉隆盛1851年春(時齡二十五歲)
受薩摩藩的藩主島津齊彬任務
來台灣一探虛實
從南方澳上岸
被平埔族劉馬荖漁家收留
定居於南方澳(今第一漁港東側)
平日協助捕魚
同時暗地探查附近的地理環境
日本據台第一任總督樺山資紀
在1873年時曾到南方澳偵察半個月
樺山資紀提到:蘇澳僅有一條街
常受生番騷擾
住戶不過三、四十戶
南方澳山麓上方五、六戶人家約30名漢人
下方坐著三十餘戶平埔族約100餘人
喬治·萊斯里·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牧師
也曾經到南方澳傳福音
馬偕博士:南風澳約140人,聽福音約100餘人
『蘇澳』相傳於清朝嘉慶二十五年
有福建泉州人士蘇士尾率鄉勇四十四人
抵此墾荒有成定居
後人為紀念蘇氏開疆拓土之功績
將其姓名的『蘇』字與港灣的『澳』字結合命名為『蘇澳』
『蘇澳灣』有二岬角陸地伸向太平洋,其北稱『北方澳』
其南稱『南方澳』
日據時期
日人於1921年修造『南方澳』港
1923年完成後移入許多新的漁民
良好的漁業發展條件逐漸吸引外來人口的移入
使原只有數戶漢人的『南方澳』
(原居此地的猴猴社蕃於築港後向南遷移)
迅速成為東部最大的漁業聚落
南方澳漁港位於宜蘭縣蘇澳鎮之南端
它包括第一、第二、第三等三座漁港
由於地形狹小不適農產耕種
故居民全賴捕魚為生
早在1923年南方澳開闢第一漁港時
而且鯖魚漁業有其歷史的淵源
雖然年代不同及漁獲方式有所變遷
但南方澳賴以維生的鯖魚
終年不斷、綿延不絕
因此南方澳有「鯖魚之鄉」的美譽
(資料來源:南方澳簡介-陳佳宜整理/中央研究院)
當時由於沒事先做好南方澳漁港的功課
導致只有逛了南方澳漁港
在這最熱鬧的漁港裡
看著停靠在旁的船隻
卻有著令人平心的感覺
下次
下次有機會希望可以再深入去探討
第一漁港與豆腐岬的美麗
To be continued...

2011年6月9日 星期四

白米木屐村

光緒年間清朝登仕太郎王家驥奉命派駐蘇澳今金字山一帶
初至此地居高遠眺時
發現山谷下一條溪河蜿蜒流穿
而乾涸的溪谷露出白石磊磊好似白米粒
因此就稱此溪為白米溪
此外又因這一帶三面環山
座落其中的白米形勢如甕狀故稱為「白米甕」
白米社區昆明路段的金面山麓間
為前清兵邊防重地
設立有砲台及駐軍營址(約二營兵力600-700人)
從現今遺留古砲台及兵塚古墓可見一斑
在日據時代的白米社區
當時地方上流行一句俗諺
「白米甕,做柴屐,偷剉柴,山林捉」
可知那時候日本人管制台灣林木極為嚴格
白米在日據時代及光復初期
發展了相當規模的木屐事業
但隨著木材資源的貧乏及工資等因素
木屐幾乎已被膠鞋所取代
而白米社區風光的產業
也只能留在老一輩腦海中塵封的記憶
但現在
白米社區重新賦予木屐新的定位
把木屐從「生活日用品」轉化為富文化藝術意涵的「手工藝品」
同時也讓社區活力再生
創造了營造「白米木屐村」的願景
在這裡值得另外一提的是
再白米社區的另外一向產是「石米仔」
礦石的一種
由於四周高山環繞的白米社區礦藏豐富
社區內有十多家礦石加工廠
所生產的石米仔產量高居全國第一(佔80%以上)
在此成就的背後
卻造成白米社區後天環境的惡化(曾是全國落塵量最大的地區)
礦石加工廠帶來了漫天的灰塵
老舊的街道與嚴重老化的人口
成為社區居民的切身之痛
幾年前歷經環保意識抬頭的年代
社區居民開始對於生活環境有所覺醒
經過多次的努力之後終於有些許改善
而且工廠對於社區的環境也有了善意的回應
社區居民與工廠之間的互相良性互動向
使得社區的生活品質也明顯地提昇很多
白米社區
在網路上無意間得知此地
也經由朋友的介紹
所以來到了這裡
原本想說應該很近
可以從蘇澳車站走到白米村
沒想到我錯了
所以乖乖搭計程車過去了
(這裡有國光客運可以搭喔)
不過在往白米村的路上這一路走來
感概的是那呼嘯來回的砂石車
真的讓我不得不承認這份心痛
To be continued...

2011年6月7日 星期二

金車伯朗咖啡城堡 & 文創頭圍園區

來到了宜蘭頭城
就想到了金車伯朗咖啡城堡
雖然他不是什麼歷史建築
但是他的歐風建築風格
就足以吸引慕名而來的民眾
還有吸引民眾的一個點就是
他那依山傍水的好地點
可以讓你俯瞰這廣闊的海岸線
以及那棲息在外海的龜山島
原本想說中午解決午餐
但後來發現太多人
只好晃晃之後就下山了
(註:山坡很陡,但風景很漂亮)
在頭城附近買了便當解決之後
馬上來到「文創頭圍園區」
這棟4拼之日式木造建築
位於頭城火車站旁
一直作為頭城火車站員工的宿舍
確實興建年代不詳
但可推測應為大正9年(1920)4月25日
礁溪頭圍(今頭城)間之鐡道通車後
近期宜蘭縣政府文化局為保存此棟日式宿舍將其登錄為「歷史建築」
並於民國94年(2005)10月24日公告
未來將配合頭城車站站前廣場之規劃設計進行保存利用
宿舍本體為檜木及杉木築成之長條形一層樓建築
為頭城鎮唯一保留之日式長條形宿舍建築
具保存價值
雖保存狀況不佳
但仍可看出典型日式宿舍作法
例如地面依當時法規抬高60公分
外觀施以押條雨淋板
屋頂為二坡切妻頂等
屋瓦現已更換為鍍鋅鋁板
宿舍現尚有人居住
但因受颱風影響損壞及使用年久使得部分空間損壞
現住戶以簡單的材質補修
遮蓋了原有的特色
部分外觀也因使用所需而加裝鐵窗
(資料來源:http://taiwanpedia.culture.tw/en/content?ID=14860)
有機會也可到頭城老街走走
老街上也是有很多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築喔
因為時間上的關係
這次只好說Good Bye了
To be continued...

2011年6月5日 星期日

蘭陽博物館

〈龜山 朝日〉
曉峰高出半天橫,環抱滄波似鏡明。
一葉孤帆山下過,遙看紅日碧濤生。
〈嶐嶺 夕煙〉
層層石磴繞青雲,綠樹濃蔭路不分。
半面斜陽還返照,晴煙一縷必氤氳。
〈西峰 爽氣〉
重疊青峯映碧流,西來爽氣一天秋。
山光入眼明如鏡,空翠襲人無限幽。
〈北關 海潮〉
蘭城鎖鑰扼山腰,雪浪飛騰響怒潮。
日夕忽疑風雨至,方知萬里水來朝。
〈沙喃 秋水〉
磧石重重到處勻,青山四壁少居鄰。
秋來積潦無邊闊,水色天光一鑑新。
〈石港 春帆〉
石港深深口乍開,漁歌鼓棹任徘徊。
哪知一夕南風急,無數春帆帶雨來。
〈蘇澳蜃市〉
澳水回旋地角東,山光日色照瞳矓。
蜃樓海市何人見,遙在澹烟疏雨中。
〈湯圍 溫泉〉
泉流瀉出半清湍,獨有湯圍水異香。
是否天工爐火後,浴盆把住不經寒。
烏竹芳,山東人
道光五年(1825年)時署葛瑪蘭通判
道光十年(1830年)又署澎湖通判
宜蘭舊稱「蛤仔難」或「甲子難」
正是「噶瑪蘭」(Kebalan)一語的音譯
在清朝時
由於台灣府知府楊廷理多次奏請設置行政區之後
於1810年設「噶瑪蘭廳」
1875年噶瑪蘭廢廳改縣
改稱宜蘭縣
要暸解蘭陽平原
勢必要來到2010年10月16日開館的「蘭陽博物館」
蘭陽平原的形成大約是在12000年前
這平原的形成
也造成古時的ㄧ場「巨大洪水」
也就是超級海嘯
毀滅了曾經在這土地上的ㄧ個文明
而蘭陽博物館給民眾有機會了解這美麗的蘭陽平原
不論是以前的古人、外地人或者本地人
都被這蘭陽的美深深吸引
也造就了很多描寫蘭陽平原的蘭陽八景詩
蘭陽的美不只收錄在詩人的眼裏
也被電影導演所注意
如果喜愛看電影的人
在之前李心潔有部作品叫做「謎屍」
他就是以蘭陽平原形成前的故事為題材
但所謂的深海遺址是否真有人發現
還需多蒐集相關資料考察
畢竟在蘭陽平原本是一場山崩而所形成的
此山崩所造成的斷層
也成了大家非常熟悉的ㄧ條路
「九彎十八拐」
由於這斷層使得道路無法直接以高角度直接開拓道路到地面
因此才會使用多彎曲的道路來改善通往蘭陽的道路
蘭陽平原
是ㄧ個富有歷史神秘色彩的平原
也是造就宜蘭豐富資源的天然平原
蘭陽博物館
如果仔細觀察你將會發現
蘭陽博物館的建築外觀象徵那三角平原
蘭陽平原
To Be Continu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