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s

2010年12月30日 星期四

滬尾偕醫館

喬治‧勒斯萊‧馬偕博士生於西元1844年
家中排行老么
十歲的馬偕在一次聚會中
聽一位從廈門傳教回英國的宣教師的演說報告後
心受感動
因而立志要做宣教師
西元1870年四月畢業於普林斯敦神學院
九月向加拿大總會海外宣道會提出申請
自願為海外宣教師
西元1871年馬偕渡海來台傳教
在打狗(現今高雄)上岸
西元1872年在李庥牧師的陪伴下
馬偕登上海龍號輪船
啟程至滬尾(現今淡水)
西元1873年馬偕要到新港(現今苗栗後龍)途中
他在竹塹(現今新竹市)停留要離開時
有十二個兵丁奉命監視馬偕等人的行動
其中一個兵丁牙齒疼痛
馬偕逐找一塊硬木頭
將其削尖
用以拔下兵丁的牙齒
這也是馬偕生平第一次幫人拔牙的經驗
馬偕牧師從西元1873年開始行醫後
已經親自位病人拔牙過二萬一千顆以上的牙齒
西元1878年馬偕在英國領事館與張聰明小姐結婚
從此馬偕及在台灣落腳生根
並生兩女一男
西元1900年馬偕不幸換了喉癌
失聲、糜爛
他忍受了肉體上極大的痛苦
西元1901年六月二日下午四時
他在淡水寓所蒙召歸天
享年五十八歲
西元1873年
在現今淡水鎮馬偕街頭
馬偕牧師租了一間民房來做為醫館
稱為「滬尾醫館」
西元1880年
居住再美國底特律的一位馬偕夫人
為紀念逝世不久的丈夫馬偕船長
慷慨捐贈美金三千元給予馬偕牧師作為在台宣教資金
馬偕牧師為了加強醫館的設備
遂用其中的二千五百元作為建館費用
並將新建的醫館命名為「滬尾偕醫館」
該館即是今日的「偕醫館」
馬偕牧師在當時使我們台灣醫學受到國際的重視
直至西元1901年馬偕牧師因喉癌逝世後
「偕醫館」才暫停醫療工作達五年之久
西元1906年「偕醫館」重開門診
宋雅各醫師主持「偕醫館」的這段時間
業務門庭若市
為了應付醫館蒸蒸日上的業務需求
馬雅各醫師建議將醫療中心遷至台灣行政中心的台北市
新建一座新醫院
也就是今日的「馬偕紀念醫院」
之後「偕醫館」遂交教士會管理
改名「福音社」
並創立基督教書房
西元1931年「偕醫館」作為神學院老師宿舍
西元1932年淡水教會建「禧年教堂」時
「偕醫館」一度成為副堂
西元1979年淡水教會為「偕醫館」舉行百週年紀念禮拜
當時即建議重建「馬偕館」
西元1982年開始興工
西元1991年「偕醫館」因年久失修
遂重新整修並補強建築結構
此項工程完成於西元1992年
爾後,偕醫館位了拉近與民眾的距離
遂將醫館轉變為咖啡廳之用
西元2001年偕醫館CAFE(福音查棧)正式開館
亦成為多功能的使用空間
隨時支援各種活動的舉辦
(資料來源:http://www.mackay.com.tw/hospital/hospital.htm)
(資料來源:http://www.mackay.com.tw/)
To be continued...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