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的信仰
在中國源遠流長
城隍即為陰間的父母官
雖儒家敬天畏神即承認世界有陰陽之隔
然而城隍的觀念卻是從道家開始
建立城隍廟是在道教成為民間宗教信仰以後的事
城隍為監管陰陽的神
在陽間懲兇罰惡
在陰間則專私人間善惡
善事通報天庭惡事通報地府
閻王之生死簿則據此登載人的ㄧ生善惡
城隍廟於1784年完成
至今總共經歷七次整修
最後ㄧ次修建在民國十三年
在光復後(民國49年)即為現今的城隍廟全貌
(官網:http://www.weiling.org.tw/Default.aspx)
(官網:http://www.weiling.org.tw/Default.aspx)
影像博物館的前身為「國民戲院」
在1933年啟用
日據時代舊稱「新竹市營有樂館」
是當時全台第一座有冷氣設備的戲院
之後經過修建
於2005年5月21日正式命名為「新竹影像博物館」
主要作為電影文物典藏、展示、播放、研究及教育推廣等用途
(參考資料:http://www.easytravel.com.tw/guide2009_11/scenic.aspx?CityID=5&AreaID=63&PlaceID=1594)
(參考資料:http://www.easytravel.com.tw/guide2009_11/scenic.aspx?CityID=5&AreaID=63&PlaceID=1594)
在當天去時由於沒事先的瞭解會播放什麼電影
在這樣的心情下我們進去觀賞了這部撼動人心的
「給世界的8首樂章」
敘述著聯合國在千禧年所訂定的八大目標
雖然不是什麼大片
但卻針對這8個目標的諷刺
讓我對這個世界有了很大的衝擊與觀感
有興趣可在各家電影出租片應可租得到
竹塹是由平埔族原住民語音譯而來
最早是平埔族道卡斯族竹塹社的生活居住地
清朝治台初期
為了避免流民造反
曾經禁止台灣建造石磚城
因此最早竹塹城的雛形是以種植竹圍的方式代替磚牆
在1733年(雍正十一年)淡水海防廳從彰化縣正式移來竹塹
淡水同知徐治民在四周種植莿竹
整個區域成圓形
有東西南北四個門
為竹塹城之始
1827年進士鄭用錫等向前來的閩浙總督倡議興建磚石城及四城門樓
因此於次年以城隍廟為中心開始築造磚石城垣
東門為迎曦門、西門為挹爽門、南門為歌薰門、北門為拱辰門
而在東西南三門都設有砲台一座
北門則為兩座
加上東門街、西門街、南門街、北門街通往四門
就構成了新竹街區
而磚石城牆於1829年秋完工
名為淡水廳城,又名竹塹城
竹塹城外挖竹壕溝為護城河
並設吊橋兩座
是目前台灣僅存的ㄧ條護城河
在鴉片戰爭期間
有英國軍艦侵擾附近的大安港
故當時的同知曹謹與仕紳在磚石城外加築一圈土城
另建有大小城門共八座
在台灣日治時期
1901年北門大街金德美商號大火
將整個北門付之ㄧ炬
1902年日本實施都市街道改正
於是開始拓寬道路並拆掉城牆與城樓
只剩東門迎曦門存留至今
有時候從歷史資料的追尋中
讓人對當時的人事物都充滿了很多的想像
因為時間過了就很難保留
也因此瞭解歷史文化的珍貴
(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6%B0%E7%AB%B9%E5%B8%82)
(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E7%AB%B9%E5%A1%B9%E5%9F%8E)
(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6%B0%E7%AB%B9%E5%B8%82)
(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E7%AB%B9%E5%A1%B9%E5%9F%8E)
To Be Continue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