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s

2013年4月27日 星期六

原作 杏仁茶


近期府中街有一家原味杏仁茶攤
店主「小芳」特請原木藝術家吳亨用心打造
以漂流木和老木件做成可推動的攤車
搭配古早味的杏仁茶和油條,更是一絕
在一次偶然到府中間走走時
忽然間發現了這家可愛小攤
也造成眾多遊客經過時
總會多看一眼
對於喜歡拍照的遊客
更是駐足不前的猛按快門
既然新奇
招牌又是杏仁茶
因此也點了杯杏仁茶嚐嚐
由於本人對杏仁茶還蠻喜歡的
所以喝的很開心
府中街雖然沒太多變化
但由於老屋新建的關係
在保留原始的街景下
多了幾間創意新奇的店家
然而在府中街旁的小巷也是個值得探索的小地方
To be continued...

2013年4月21日 星期日

原台南測候所


1895年,自台灣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展開對「新領土」的基礎建設
其中,氣象觀測對掌握台灣經濟與民生是相當重要的關鍵點
隔年的1896年,台灣總督府官署所屬官員土居通豫在日本中央氣象局幫助下
於台灣籌畫氣候觀測機構,並於同年3月成立台灣總督府民政局測候所的相關官署單位
經過規劃探勘後
該隸屬於台灣總督府民政局的氣象單位再於同年7月12日制定5個測候所的地點與名稱
分別是「台北測候所」、「台中測候所」、「台南測候所」、「恆春測候所」與
位於離島的「澎湖測候所」。其中台南測候所則預定設置在台南市中心最高點-鷲嶺
其實早在1895年乙未戰爭結束後
台灣總督府已在台南測候所預定地較左方設置「假測候所」(臨時測候所)
而台南測候所會選擇相同地點,是以氣象測量的機能性考量來看
因為氣象測候所擇址要件當以測候所轄地區最高點為宜
因此才會設定於海拔14m的台南市鷲嶺
1897年台南測候所與台灣其他四座測候所同時開工
並於1898年4月完工
1898年落成的台南測候所廳舍為圓形建物與寬煙囪塔樓兩種構造組成
底下的圓形建物,直徑約略15m,其構成的建物面積為180平方公尺,合約50餘坪
其圓形建物平面上方則置有直徑寬約3,高約6.5公尺煙囪塔樓狀的中央圓塔風力計
圓形建物以該風力計為中軸,其餘部分上鋪屋瓦,搭建的外部鋼條呈十八條放射狀排列
除東西向走道外區分為六室,該官署建物連同上方中央圓塔風力計共高11.6m
在建物結構方面,此測候所除採磚造材質外,初建時斜屋頂採用黑瓦
屋面鋼條組成的十八根大樑由中央圓塔內環牆之磚疊上緣架設
最後經中環牆頂部在塔於外環牆上而成
而該建物不但於19世紀末期的台南市為最高的建築物,也是當時台灣少見的高聳建築
經過數度整修後,今測候所結構雖無大幅度改變
但是原來的灰泥塗裝外觀改由紅磚磚面,瓦片則改為鬼瓦
除此,附壁柱下緣變成石造基座,柱腳及外環牆亦以石材連接
呈現圓形的「十八邊形」,另外,基座下方外飾洗石子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國民政府接收臺灣政權
同年,原台南測候所改稱台南氣象局,並於1947年恢復地面觀測
經過數度更名後,該測候所於1977年7月起改名為中央氣象局台南氣象測站
而位於該測候所的辦公處所,則另遷至一旁興建新舍,更名中央氣象局台灣南區氣象中心
1989年,因建物與設備漸趨老舊
該測候所氣象觀察部分業務亦移轉該地附近的一新建鐵塔
1998年該測候所觀測業務完全結束,並由當地政府指定為台南市市定古蹟
因其建物為19世紀末少見的大型建物
又因其同期明治時期測候所(包括日本內地)均已拆除重建
綜其理由,在該建物大幅整修後
中華民國內政部於2003年指定原台南測候所的建物為國定古蹟
並開放一般民眾觀賞,平常日亦舉辦氣象活動
台南的古蹟景點很多
加上各種特色小店與小吃
漸漸發現兩三天是無法逛盡台南
加上更改為大台南後
原本台南縣其他區域加進來
看來是需要多回台南幾趟了
有些地方也因為以前已拜訪過
所以會發現類似七股、關子嶺、菁寮、鹽水...等
一些有名的地方都沒介紹
但如有機會再去一次
就會再繼續分享囉!
To be continued...

2013年4月14日 星期日

Noi Caffe


台南寧靜小巷裡
不斷隨著時間而有所不同
唯有老建築
在受到台南在地的關注下
不變的是它那歷史的風味
有了新的改變與豐富的想法
隱藏在喧嘩的鬧區附近
就在台灣文學館附近小巷
Noi Caffe就這樣
成為了早午餐的覓食地
喜歡拜訪老屋新妝的驚喜
更喜歡裡面的佈置與家具選用的品味
有時可從這些小細節裡
發掘一些生活的想法
每個老屋改建的擺置與空間的運用
都是每個經營者的創意與努力
重要的是
讓旅客們可以享受台南歷史的新觀點
Address:台南市中正路5巷4號1樓(進台灣文學館)
Opening Hours:0900-1900
Telephone:06-2201089
公休時間:第一、三週禮拜一;第二、四周禮拜日
To be continued...

2013年4月7日 星期日

國立中央大學


中央大學民國四年創建於南京,大陸時期為東南的學術重鎮
素有「北北大、南中大」之稱。民國51年在台復校,歷經五十年之發展
為國內少數歷史悠久、校景優美、校風淳樸、校譽優良之頂尖研究型大學
地處中壢雙連坡的中大,佔地廣達62公頃,扼守著台灣桃園國際機場航空城
距離首善之都台北僅40分鐘車程,鄰近高鐵桃園站,交通便捷
目前學生總人數約一萬餘人,大學生與研究生比例約1:1,為一所中型研究型大學
目前設有文、理、工、管理、資訊電機、地球科學、客家等7所學院
21個學系(含理學院不分系學士班) 和 51個研究所,學生人數萬餘人
同時設有8所校屬研究中心及1所聯合研究中心,並設有總教學中心
督導通識教育中心、師資培育中心、語言中心、藝文中心、科學教育中心、出版中心和體育室,是科學、人文薈萃的綜合大學
中央大學近年來學術表現亮麗,獲選教育部5年500億邁向頂尖大學計畫
並且連續四年執行成果均「優」,為台灣高教界進步幅度最大、速度最快的大學之一
卓越教學上,推動核心通識課程,強調「博雅專精」之教育
兼顧核心通識和專業能力,並建置學生完整的學習檔案e-portfolio
另重視學生創意、語文、溝通和合作等軟實力(soft skill)之培養
國際的評比上,中大持續進步
除了近年名列上海交通大學的世界大學學術排名前五百大
在英國高等教育調查公司QS的亞洲大學前200名最佳大學排行榜內
本校亦穩健攀升,2012年為第53名
放眼未來,中央大學將秉持著「誠樸」優良的校風
在既有的基礎上,繼續向下紮根、向上結果,締造更多「中大第一」
並為培育具國際視野、全球關懷的人才而努力,以開創新世紀大學之典範
有時會po一些學校的風景
不代表我推薦此學校也不代表這個學校不好
只是單純覺得這樣的環境很棒
假日的時間
很適合全家大小
到一些學校悠閒走走
To be continued...

2013年4月4日 星期四

新屋永安漁港


永安漁港位於桃園縣新屋鄉的永安村,是台灣唯一以客家庄為主體的漁港
也是中壢區漁會轄內的唯一漁港;永安漁港設有觀光漁市
展售各式新鮮漁獲、加工漁產品與熟食
此外,桃園永安漁港還擁有全台灣面積最大的海濱公園
提供遊客戲水、野炊與觀海,觀光與休閒旅遊功能完整!
建於1953年的桃園永安漁港,舊名為崁頭厝港
原先只是一個小漁港,後期因應大型化漁船的需求,新闢碼頭之外
還挖深航道且延長興建原有的防波堤;1959年正式改名為永安漁港
近年來,永安漁港積極發展觀光休閒漁業,已完成跨港拱橋、觀光漁市等硬體設施
橫跨永安漁港南北兩岸的跨港拱橋,總長115公尺、高17公尺
橋身以湛藍巨型圓弧之姿劃過港區航道的上空,十分壯觀!
夜幕低垂,橋身的投射燈逐一點亮
紅、藍相間色彩讓橋身倒映在港區水面泛成一片光彩奪目,讓漁港也有浪漫的一面!
位於永安漁港南岸的觀光漁市,從上往下望,造型酷似一隻大龍蝦
觀光漁市為地上三層的建物,總樓地板面積為2500坪
一樓是熟食區、乾貨區、生鮮活魚區與戶外廣場,二樓設有咖啡廳與大型停車場
停車空間可供近300輛小客車停放或當作演唱會場地,三樓則有觀海露台
值得一提的是,順著觀光漁市兩側的圓形觀景樓拾階而上
穿過三層樓高的透明玻璃圍幕爬上樓頂,一望無際的視野可將台灣海峽遼闊海景盡收眼底。
有跨港拱橋、觀光漁市等後天人為打造的硬體設施
桃園永安漁港的天然觀光資源也相當豐富
有號稱全台灣面積最大的海濱公園,綿延數公里的沙灘與茂盛的木麻黃林
十分適合全家一同來桃園旅遊戲水或郊遊。
秋天是品嚐螃蟹的最佳季節!對於講究美食藝術的饕客而言,食材新鮮是美味的王道
因此,選擇到漁港享用生猛海鮮大餐,當然是最聰明的方法!
新屋鄉永安漁港與大園鄉竹圍漁港並稱是桃園縣的兩大漁產供應中心
全年無休供應生猛海鮮,而兩大漁港周圍林立的海鮮餐廳
提供遊客以最立即方式品嚐鮮美海產,滿足老饕隨時想要大飽口福的需求
鄰近永安漁港的永安漁村就是一例!
針對想要大啖肥美秋蟹的民眾,永安漁村除了提供大家熟知的清蒸料理之外
金莎、麻油、鹽焗與避風塘等烹調方式也都是主廚推薦的新興好味
其中,擁有鹹香特殊風味的金莎蟹是老少咸宜的人氣料理
永安漁村主廚林先生表示,先將花蟹過油封住鮮甜肉汁
再拌炒奶油、鹹蛋黃等食材均勻入味
每一塊蟹肉都是吮指美味!主廚另建議民眾
除了三點蟹、花蟹等螃蟹料理是秋天值得品嚐的海鮮之外
白鯧、午魚等海產也都是不錯選擇!當您到桃園旅遊時千萬別錯過了品嘗這些海鮮美食。
為了想吃螃蟹
就這樣騎著機車來到了永安漁港
雖然路途有點遙遠
但在邊走邊玩的情況下
也忘了這路途有多遠
在觀光漁市裡
走走吃吃,餐廳也很多
最後選擇了一家自願提供兩人份量的餐廳
足感心(不然海鮮餐廳量都很多,怕吃太撐)
老闆娘最後還問了一個問題
問我的相機可以夜拍嗎?
我想她想問的問題應該是說
相機夜拍會容易晃或不清楚嗎?
因為她本人不想拿太大又不想夜拍能力不好的
由於我是GF系列的
我只能保守回答,在本身相機的限制下,晚上夜拍要看搭配的鏡頭光圈
在環境不允許的情況下,還是需要腳架(全黑沒光的地方很難效果好)
想想相機這種產品呢?
還是看人所需的吧!
如果真要挑剔,我想挑剔不完吧!(就像沒有完美的事情是一樣的)
就看大家想要相機扮演怎麼樣的角色一樣!
炫耀?方便?紀錄?...各求所需囉!?
To be continued...

2013年4月1日 星期一

新屋范姜古厝


現存的范姜古厝有五座,皆位於新屋鄉新屋村中正路巷內
順著巷道一一排列於路的右側。村內隨著北二高及相關建設的開展
面臨主要道路之舊有房舍紛紛改建成4-5層樓之西式建築
范姜古厝亦有改建者,是以
於今,祠堂周圍僅存有四棟范姜家族之古厝及其他建築物
即便如此,現存的古厝仍具現了一定空間文化形式的特色
首先,單棟建築體保存了客家建築簡單樸實之完整形式以及其對於空間的使用狀況
就建築形式的表達而言,與漢人的堂屋形式諸多不同
可見諸於土磚及瓦所建造之結構、屋脊起翹之方式與作法、以及對於歇山的傳達方式等
在在傳達了客家建築所具有之形式價值
其次,儀式與組群佈局則展露同姓家族的禮制社會關係
就祖堂之區位與空間形式而言
由於其正好坐落於家族住宅所構成的整體組群的核心位置
不難窺其所具有之活動儀式中心的象徵性意義,具有維繫家族情感的功能
事實上,范姜家族中係由繼承人負責排定及協商祭典及其他灑掃細節
於特定時日聚集家族內成員進行活動。以祖堂為核心
四周住宅家畜等皆有其一定之秩序與位置
鄰近幾棟范姜家族的古厝,隨經濟能力之改善,已將古厝拆建為洋房形式
這五座三合院式的范姜古厝
門牌號依次為桃園縣新屋鄉新生村中正路110巷1、2、3、6、9號
其中第9號就是整個范姜家族的精神中心,即是「范姜祖堂」
內政部於民國74年8月19日指定為第三級古蹟
而位在范姜祖堂左側的6號建築最為簡樸,除正門兩側的窗上
用書卷橫披泥塑外,再也無任何的裝飾
6號古厝屋脊的高低有序,則反映出傳統生活空間對倫理序位的看法
而正門兩側的楹聯:「陶六肇基光甲第,渭發徵瑞彩煥寅階」中
「甲第」、「寅階」隱喻「甲寅」,說明范姜新屋建於咸豐 4年甲寅
而高懸於祖堂內的「陶釣家聲」匾,也正向後人說明先人苦心經營墾植之辛勞
第一棟:五座古厝中,維護最差的就是這一棟
雖然它興建的年代不見得最早,但模樣倒是最陳舊
其特點是採用少見的淺橘色面磚,中間空地旁還留有一口古井
圍牆內有一凹入的神龕,稱為「天公塔」,主要是求神福庇
此棟並非純粹的客家住宅,只有卵石牆基較具客家風味
第二棟:以白灰粉刷的外牆,卵石砌成的牆基和外護瓦片的牆壁
使此屋外觀比較類似客家式的作法。不過,護龍上馬背牆面的紅磚
院內上洗石子,卻又是日據時代的風格,可見此建築已隨時代變遷改變許多
今日尚存的特點,有屋脊上維護頗好的帷飾花卉,以及石柱腳的帷刻花紋
和房屋正門上「陶滑傳芳」匾額。此匾旨在說明范姜遠祖乃帝堯陶唐之後
又封在滑水,故自稱陶滑後世。
第三棟:此宅最為華麗,維護最佳
全棟用深紅色的閩南磚,牆基仍為卵石,中庭和兩側廂房的走廊
都舖滿了青石板,顯得開派非凡。尤其正門的裝飾,更是美侖美奐
門兩邊的磚刻圖案,使人百看不厭,門額上掛有用黃色交趾燒貼成的「陶滑流芳」
其下方有八卦和麒麟,左右牆上寫有「陶甕待時名傳萬古,滑濱垂釣價重千秋」對聯
最令人驚訝的是,正門兩側屋簷下都交趾燒貼成的故事人物像
其上寫著「十月先開嶺上梅」,「蓬門今始為君開」,「綠林深處的黃驪」
「雲深不知處,只在此山中」,「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種極為富麗的裝飾,大多只出現於廟宇中,民宅是少之又少
幾乎可能使用的,由此可知道范姜家族曾有段富甲一方的風光日子
第四棟:目過前棟建築,再到第四棟宅時,會使人有從繁華頓入樸實之感
這棟建築簡單,裝飾極少,除正門兩旁的窗上方有書卷飾
以及門額上排有「陶滑高風」的匾額外,大概就是卵石牆基
在默默地訴說客家人質樸的過去,而正門兩旁及左右牆的兩付對聯
則敘述著范姜族的努力-「陶成事業紹光緒,滑發源流裕後昆」
「陶內肇基光輝甲第,滑發瑞彩煥寅階」。
第五棟:此棟規模最大,共有二進,屋簷皆為燕尾式,是范姜族的祖堂
咸豐五年(西元1855年)創建,目前純供祭祀用,由族中的老人輪流看管整理
此宅經過多次重修,今日除少數青石板外,太多現代裝飾
以及院中受歐風影響,所構龍柏,都已使古風蕩然無存
只有二百多年前從大陸攜來的香爐和陶函,還能證明范姜族悠久的歷史
來到大馬路上的菜市場
在人聲鼎沸、人來人往的市場裡
旁邊的小巷裡
有著一系列的古厝
靜靜的矗立在這熱鬧的市場旁
讓人悠閒慢慢的走入
這范姜族的歷史裡
To be continued...